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诵诗导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 2、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读题: (1)、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齐读课题。 (2)、板书燕子)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重点指导:聚、翼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 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 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 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 )(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平常中的美丽。 教学设计方案2【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方案3一、说教材 1、探究教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探究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4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6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7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滋润万物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设计方案8课题:《初春》1课时 课型: 上课日期: 作者: 单位: 新授 《初春》1课时 课前预习: 自读诗歌,积累文中生字、生词,了解作家王宜振相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标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3、培养诗歌阅读能力,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评价任务: 1.识记字词、作家作品常识。 2.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3. 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美在 2.林斤澜先生钟情于北国春风,是因为北国春风 。 (学生回忆课文,填空) 二、 和朱自清先生的《春》对比,学习王宜振的《初春》 (一)、整体感知,读《初春》 1.从诗中勾画出作者着力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色?(学生边读边画) 明确:毛毛雨、小树、新芽、新叶、蝴蝶、蜜蜂、蛙鸣、风筝等。 2.为什么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清新感? 明确:本诗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3.朱自清先生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有哪些相相似之处?(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 明确:(1)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文字风格都细腻、清新、俏皮。 (3)都五官开放,多角度描写。 4.读《初春》思考:语言风格 想象特点 明确:语言风格:清新活泼 想象特点:想象的导向都是美化,美好的事物都是孩子气的,天真的. (二)、读三、四节,体会诗歌想象的特点(学生找想象的诗句品读) 明确:石子---蝴蝶;书中倾听----蜜蜂歌唱;池塘中的蝌蚪----美人的雀斑,甚至想到了夏天的情景。 小结:这样的想象奇特而又大胆,在这样超常的,陌生的想象中传达着初春景色的美好。 (三)、这四节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初春景物怎样的特点?(生读诗中相关语句) 明确:小、嫩、新、美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一句让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是春天在摇摇晃晃吗? (是作者陶醉在这“小、嫩、新、美”初春的美景中,陶醉的摇摇晃晃。) 小结:这样的想象仍然奇特而又大胆,超常而又陌生. (四)、小诗让我们产生新鲜感的原因(生读诗,探究) 写作视角: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亲切,清新,可爱取胜。 语言特色:想象中的语言,拟人,比喻,想象奇特而又大胆,超常而又陌生,文字新颖而亲切;以新取胜。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春天的景物和人物在春天的活动,表达出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初春》,知道了它写了什么,还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这样的方法写写有关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毛毛雨新芽初蛙鸣 风筝儿童心理 春蝴蝶 蜜蜂爱春之情 蝌蚪教学反思 本课词的学习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预习提纲自学。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学生主动、投 入,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的按要求学习。总之,我会认真反思,再次修改,认真学习理念并落实,争取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9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10《匆匆》是九义教材第十二册新入选的课文,课文通过作者对日子的匆匆,一去不复返,逝去如飞的感慨,给我们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根据这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中“悟情,悟理,悟文”。 一激趣导入。 说几句有关时间的格言送给别人或自己。 揭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对作者以及其作品的认识,教师作适当补充,并介绍当时社会背景。 二、初读,感知课文大意。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荐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 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二)、交流学习体会。 三、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认真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读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感受? 指导朗读:画横线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③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呢?只有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理解:徘徊罢了 匆匆罢了 问一问自己,能做些什么 问一问自己想问的人能做些什么 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有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理解画横线部分,体会作者感情。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反复吟读,说说自己的感想。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品读好句,感悟文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品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你也来一两句。 五、综合活动:与时间老人真情告白。 教学设计方案11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12《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 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习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 读春联, 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 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 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习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 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 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习7中有个练习: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习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习,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1、补春联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习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 “‘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写春联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 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教学设计方案13【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教学设计方案14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 )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破裂 姿势 翩翩起舞 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 ,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 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 ),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 ),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教学设计方案15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