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数学说课稿
范文

【实用】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位置》这一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现实数学原理”,体现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联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这也正是我微型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五、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六、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七、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引入

1.猜猜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的同学是谁?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让学生觉得很自然,很亲切。通过学生找到不同的对象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分别认识第几列第几行

教师分别介绍列和行,通过让第三列的同学举举手,第五列的同学点点头、第三行的同学拍拍手、第五行的同学笑一笑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既轻松愉快的明确了行和列的概念,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第二步:认识第几列第几行

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通过小游戏:教师报第几列第几行,此位置上的同学站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认识数对

出示教室情景图,说说小军、小红、小芳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圆圈图上找出他们3人的位置,最后归纳第几列第几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掌握“数对”概念。

(三)巩固练习。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我设计了4个练习:

1.教室中的数对

此练习我分成3个层次:

(1)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2)我报数对,请相应位置上的同学站一站

(3)当数对中有数字是未知数时,所表示的意义,引出要确定准确位置,必须两个数字都知道。

2.厨房中的数对

此练习我分成3个环节:

(1)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2)通过比较,感受同一行的两个数对,后面一个数字相同。同一列的两个数对,前面一个数对相同。

(3)比较(2,4)和(4,2)是否表示同一个位置,从而使学生明确数对中前后两个数字的顺序不能颠倒。

3.会议室中的数对

说说会议室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在作业纸上写出数对,交流后提问写数对有什么窍门?让学生再一次总结方法,先数第几列再数第几行。

4.字母墙中的数对

让学生通过数对在字母墙中找出对应的字母练成一句话,这可以说是一个练习,其实更像是个游戏,既巩固复习了知识又把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又一个高潮中结束新课。

(四)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介绍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词的落实上。第1个关键词是思维。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激起思维的火花;第2个关键词是思想。强化符号化、简约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第三个关键词是生活。从课开始,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出本课,在练习的环节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即是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是同类项;二是: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求代数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习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简单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3、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 小结 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 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样求解?

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

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 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

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活动3 解方程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加深对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

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

小结

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四.评价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例1教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柳州到桂林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蜗牛从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钟,比坐火车还快,这是为什么?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学提纲,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学生交流回报自学的成果,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例尺

1、我从柳州坐火车到桂林用了2小时,而一只蜗牛从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钟,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画线段。用线段表示下列物品的长。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10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1米长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作用

2、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的成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起比例尺的知识网络。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