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
范文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平方差分解因式;知道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平方差特点的辨析,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训练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分解因式时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法或已经学过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大家知道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是互逆关系,能否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呢? 大家先观察下列式子: (1)(x+5)(x—5)=,(2)(3x+y)(3x—y)=,(3)(1+3a)(1—13a)= 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探索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与同桌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 ①有两项组成 ②两项的符号相反 ③两项都可以写成数或式的平方的形式。 提问1:能否用语言以及数学公式将其特征表述出来?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2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3、课堂: 4、板书: 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6、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 (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 (4)(x+2y)2—(x—3y)2=[(x+2y)+(x—3y)][(x+2y)—(x—3y)]=5y(2x—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 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 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 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 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 1、ma+mb+mc=()(); 2、x2—4=()(); 3、x2—2xy+y2=()2。 【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 【问题牵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练习。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正式乘法的关系。 2、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重点: 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 确定因式的公因式。 学习关键: 在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时,应抓住各项的公因式来提公因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计算 (1)、n(n+1)(n-1)(2)、(a+1)(a-2) (3)、m(a+b)(4)、2ab(x-2y+1)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P72-73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知识点一: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_____的形式叫做____________,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___。 (2)、知识点二:由m(a+b+c)=ma+mb+mc可得 ma+mb+mc=m(a+b+c) 我们来分析一下多项式ma+mb+mc的特点;它的每一项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因式m,m叫做各项的_________。如果把这个_________提到括号外面,这样 ma+mb+mc就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m(a+b+c),即ma+mb+mc=m(a+b+c)。这种________的方法叫做________。 2、练一练。P73练习第1题。 三、合作探究 1、(1)m(a-b)=ma-mb(2)a(x-y+2)=ax-ay+2a,由上可知,整式乘法是一种变形,左边是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2、(1)ma-mb=m(a-b)(2)ax-ay+2a=a(x-y+2),由此可知,因式分解也是一种变形,左边是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 3、下列是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属于整式乘法,哪些属于因式分解? (1)(a+b)(a-b)=a-b(2)a+2ab+b=(a+b) (3)-6x3+18x2-12x=-16(x2-3x+2)(4)(x-1)(x+1)=x2-1 4、准确地确定公因式时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确定公因式可分两步进行: (1)确定公因式的数字因数,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公因式的数字因数。 例如:8a2b-72abc公因式的数字因数为8。 (2)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及其指数,公因式的字母应是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字母,其指数取最低的。故8a2b-72abc的公因式是8ab 四、展示提升 1、填空(1)a2b-ab2=ab(________) (2)-4a2b+8ab-4b分解因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因式4x2+12x3+4x=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2a(a-2b+3c) 2、P73练习第2题和第3题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两者都不是? (1)ax+bx+cx+m=x(a+b+c)+m(2)mx-2m=m(x-2) (3)2a(b+c)=2ab+2ac(4)(x-3)(x+3)=(x+3)(x-3) (5)x2-y2-1=(x+y)(x-y)-1(6)(x-2)(x+2)=x2-4 2.课本P77习题8.5第1题 学习反思 一、知识点 二、易错题 三、你的困惑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6(一)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会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中两方面的应用。 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到的较多的推理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1.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一般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依据__________,一般步骤:__________ 做一做 1.计算: (1)(-a2b2+16)÷(4-ab); (2)(18x2-12xy+2y2)÷(3x-y). 2.解下列方程: (1)3x2+5x=0; (2)9x2=(x-2)2; (3)x2-x+=0.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习检测 1.计算: 2.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AX5=0,那么A的值 (2)如果AX0=0,那么A的值 (3)如果AB=0,下列结论中哪个正确( ) ①A、B同时都为零,即A=0, 且B=0; ②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五)应用探究 1.解下列方程 2.化简求值:已知x-y=-3,-x+3y=2,求代数式x2-4xy+3y2的值 (六)拓展提高: 解方程: 1、(x2+4)2-16x2=0 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a2-2ab+b2-c2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 (七)堂堂清练习 1.计算 2.解下列方程 ①7x2+2x=0 ②x2+2x+1=0 ③x2=(2x-5)2 ④x2+3x=4x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7课型 复习课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2.通过乘法公式 ,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 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3.分解因式的步骤: (1)分解 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 分解. (2)在用公式时,若是两项,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若是三项,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若是三项以上,可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 (二)、【课前练习】 1.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3x-2与 6x2-4x B.3(a-b)2与11(b-a)3 C.mxmy与 nynx D.aba c与 abbc 2. 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 3. 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4. 分解因式:x2+2xy+y2-4 =_____ 5. 分解因式:(1) ; (2) ;(3) ; (4) ;(5)以上三题用了 公式 二、【经典考题剖析】 1. 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 ①因式分解时,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提公因式时,不仅注意数,也要 注意字母,字母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一次提尽。 ②当某项完全提出后,该项应为1 ③注意 , ④分解结果 (1)不带中括号; (2)数字因数在前,字母因数在后;单项式在前,多项式在后; (3)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4 )分解结果应在指定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若无指定范围,一般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2. 分解因式:(1) ;(2) ;(3) 分析:对于二次三项齐次式,将其中一个字母看作末知数,另一个字母视为常数。首先考虑提公因式后,由余下因式的项数为3项,可考虑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继续分解;如果项数为2,可考虑平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3)题无公因式,项数为2项,可考虑平方差公式先分解开,再由项数考虑选择方法继续分解。 3. 计算:(1) (2) 分析:(1)此题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分解后,便有规可循,再求1到2002的和。 4. 分解因式:(1) ;(2) 分析: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5. (1)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 (2)已知 、 、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此题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而要证等边三角形,则须考虑证 , 从已知给出的等式结构看出,应构造出三个完全平方式 , 即可得证,将原式两边同乘以2即可。略证: 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课后训练】 1. 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 的值是( ) A.24 B.12 C.12 D.24 2. 把多项式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A. B. C. D. 3. 如果二次三项式 可分解为 ,则 的 值为( ) A .-1 B.1 C. -2 D.2 4. 已知 可以被在60~7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则这两个数是( ) A.61、63 B.61、65 C.61、67 D.63、65 5. 计算:19982002= , = 。 6. 若 ,那么 = 。 7. 满足 ,分解因式 = 。 8. 因式分解: (1) ;(2) (3) ;(4) 9. 观察下列等式: 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何关 系?猜一猜可引出什么规律?用等式将其规律表示出来: 。 10. 已知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试判断△ABC的形状。阅读下面解题过程: 解:由 得: ① ② 即 ③ △ABC为Rt△。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结论应为 。 四、【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地纲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8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X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 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 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 ②-x2-y2 ③4-9x2 ④ (x+y)2-(x-y)2 ⑤ 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 -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 -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 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 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 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 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 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 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知识回顾 (1) 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 ①提取公因式法: ma+mb=m(a+b) ②应用平方差公式: = (a+b) (a—b) ③应用完全平方公式:a 2ab+b =(ab) (2) 课前热身: ①分解因式:(x +4) y — 16x y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例1 计算: (1) (2ab —8a b) (4a—b)(2)(4x —9) (3—2x) 解:(1) (2ab —8a b)(4a—b) =—2ab(4a—b) (4a—b) =—2ab (2) (4x —9) (3—2x) =(2x+3)(2x—3) [—(2x—3)] =—(2x+3) =—2x—3 一个小问题 :这里的x能等于3/2吗 ?为什么? 想一想:那么(4x —9) (3—2x) 呢?练习:课本P162课内练习 合作学习 想一想:如果已知 ( )( )=0 ,那么这两个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或代数式子才能够满足条件呢? (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之间讨论!)事实上,若AB=0 ,则有下面的结论:(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2)A和B中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试一试:你能运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1)(3x—2)=0 吗?3、 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例2 解下列方程: (1) 2x +x=0 (2) (2x—1) =(x+2) 解:x(x+1)=0 解:(2x—1) —(x+2) =0则x=0,或2x+1=0 (3x+1)(x—3)=0原方程的根是x1=0,x2= 则3x+1=0,或x—3=0 原方程的根是x1= ,x2=3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当方程的根多于一个时,常用带足标的字母表示,比如:x1 ,x2 等练习:课本P162课内练习2 做一做!对于方程:x+2=(x+2) ,你是如何解该方程的,方程左右两边能同时除以(x+2)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运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1)如果方程的右边是零,那么把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解若干个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的两边都不是零,那么应该先移项,把方程的右边化为零以后再进行解方程;遇到方程两边有公因式,同样需要先进行移项使右边化为零,切忌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4、知识延伸解方程:(x +4) —16x =0解:将原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x +4) —(4x) =0(x +4+4x)(x +4—4x)=0(x +4x+4)(x —4x+4)=0 (x+2) (x—2) =0接着继续解方程,5、 练一练 ①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 a —2ab+b —c 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解: a —2ab+b —c =(a—b) —c =(a—b+c)(a—b—c)∵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 a+c ﹥b a﹤b+c a—b+c﹥0 a—b—c ﹤0即:(a—b+c)(a—b—c) ﹤0 ,因此 a —2ab+b —c 小于零。6、 挑战极限①已知:x=2004,求∣4x —4x+3 ∣ —4 ∣ x +2x+2 ∣ +13x+6的值。解: ∵4x — 4x+3= (4x —4x+1)+2 = (2x—1) +2 0x +2x+2 = (x +2x+1)+1 = (x+1) +10 ∣4x —4x+3 ∣ —4 ∣ x +2x+2 ∣ +13x+6= 4x — 4x+3 —4(x +2x+2 ) +13x+6= 4x — 4x+3 —4x —8x —8+13x+6= x+1即:原式= x+1=2004+1=2005 (三)梳理知识,总结收获因式分解的两种应用: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四)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本6、42、课本P163作业题(选做)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11教学目标: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能说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会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并能说出提公因式在这类因式分解中的作用,能灵活应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以及因式分解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灵活运用3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得到新知 观察下列多项式:x24和y225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1)它们有两项,且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 (2)会联想到平方差公式. 公式逆向:a2b2=(a+b)(ab) 如果多项式是两数差的形式,并且这两个数又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运用公式 例1:填空 ①4a2=()2 ②b2=()2 ③0.16a4=()2 ④1.21a2b2=()2 ⑤2x4=()2 ⑥5x4y2=()2 解答: ①4a2=(2a)2; ②b2=(b)2 ③0.16a4=(0.4a2)2 ④1.21a2b2=(1.1ab)2 ⑤2x4=(x2)2 ⑥5x4y2=(x2y)2 例2: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①1.21a2+0.01b2 ②4a2+625b2 ③16x549y4 ④4x236y2 解答: ①1.21a2+0.01b2能用 ②4a2+625b2不能用 ③16x549y4不能用 ④4x236y2不能用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1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4)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二、本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领悟知识,在领悟过程中建构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知识的正向迁移. 2.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同时兼顾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特征.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4.注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养成谈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课时安排: 2.1平方差公式 1课时 2.2完全平方公式 2课时 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1课时 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课时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1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 X13-7/9 X6+7/9 X2= ; (2)-2.67X132+25X2.67+7X2.67= ; (3)992–1= 。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 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 (2)(a+b+c)= ; (3)(+4)(-4)= ; (4)(-3)2= ; (5)a(a+1)(a-1)=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 (2)3x2-3x= ; (3)2-16= ; (4)a3-a= ; (5)2-6+9= 。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 a3-a a3-a= 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