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
范文 |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出示检验结果。 4.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 脂肪不超过50克 (≥) (≤) 荤 素 搭 配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组讨论)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3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4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 24+4806=答案 20558=答案 432-23+55=答案 2518-400=答案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5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6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7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小数的值扩大(或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等。 2.掌握一个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等,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 3.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活动,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理清思路,熟练规律,并渗透归纳、整合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1.口算: 0.1810= 4.310= 0.18100= 4.3100= 0.181000= 4.31000= 2.利用小数点移用的规律计算 计算 结果 93.0710 930.7 93.07100 9307. 这里的小数点能省略。 93.071000 93.0710000 93.0710 9.307 93.07100 0.9307 小数点前无其他数时,应补上0。 93.071000 93.0710000 总结: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还要添一个0。 (2)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不能搞错。 [在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运用中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3.下面各小数和8.73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8.73 87.3 0.873 0.00873 8730 10 8.73 87.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乘10。 10 0.873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除以10。 总结: 1.判断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如果是向右移动,就是8.73乘10、100、1000如果是向左移动,就是8.73除以 10、100、1000 2.观察小数点移动几位,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是乘(除以)10,100,1000,(移动的数位和0的个数相同)。 [经过二部分的对比训练和比较,使得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4.在( )里填写适当的数。 10 1000 30.07 ( ) 0.062 ( ) 10 100 3.732 ( ) 37.32 ( ) 5.填空: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3)把21.3( )是2130,把( )除以10就是0.72。 6.在 内填、,( )填适当的数。 3.8 10=38 47 100=0.47 0.0081 100=8.1 17.5 10=1.75 62.7 1000=0.0627 0.084 100=8.4 5.27 ( )=527 10 ( )=0.01 3210 ( )=32.1 0.063 ( )=63 7.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应注意什么? 【通过对比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设计使得知识点得到了强化,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增强了实践运用中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9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0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 = ( )元 9分米 =( )米 7分 =( )元 135克 =( )千克 3元4角 =( )元 3分米2厘米 =( )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 ),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2.0.78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 ), 读作:( )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 零点零八 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 (2)4.32是三位小数。( )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 ) 0.926( ) 0.296( ) 0.269( )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2、3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1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4分米=( )米 52厘米=( )米 450克=( )千克 69克=( )千克 5元6角7分=( )元 1米5分米 =( )米 2、(1)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0.36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0.4米里有( )个0.1米。 (4)0.5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四)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2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3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4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15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