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数学量教案反思 |
范文 | 大班数学量教案反思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量教案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思路: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安排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教学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