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2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 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8=16 cm2。(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课件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3、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三、课后实践,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 长 的 脚 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复习旧知识、自学教材中三个关系式,观察与分析,将旧知识推移到新知识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2、验证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2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认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2分成200+2,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4.8×1.25 (1)让学生独立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题目。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第4.5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4《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续页)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2.05×6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 (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 (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课后小结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3+0.74、1.25×8、0.25×0.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2.095、4.307、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列式,板书:0.049×45。 4、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课后小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课后习题 1、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值(三位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 个位上的数是4,十分位的数是4、3、2、1、0; 个位上的数是3,十分位上的数是5、6、7、8、9。 板书 积的近似数 2.45×2.5≈6.13(元) 竖式 答: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 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 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 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 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0【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第25页——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经历、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①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比较、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②通过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①利用教材上的德育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通过练习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组准备直角三角形,二组准备锐角三角形,三组准备钝角三角形,四组任意)、直尺、剪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进程】 一 复习引入 1、出示课件 师:比一比,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生:观察 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旋转、平移的方法。 2、回顾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谁能告诉老师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生答后,师课件演示 师:在这个过程,我们运用了一个什么数学思想。 生:转化 师板书:转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呢?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 3、设疑,引入新课 小明有一张彩纸(课件出示),他想知道这张纸 面积,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这却是个三角形,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不想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生答)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知识猜想 师:学习之前,大家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讨论、作答(可能和底、高有关) 2、动手实践 一组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学具 二组拿出锐角三角形学具 三组拿出钝角三角形学具 四组拿出任意三角形学具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师巡回检查、指导 3、实践汇报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一组:我们是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或长方形(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2倍,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组:用一个三角形,从他的高的中点处画一条底边的平行线,沿着平行线剪开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再旋转,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 各组就实践汇报展开讨论。 4、演示总结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方法,教师也想了几种方法,大家看一看和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 出示课件(演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引导生观察 (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哪些部分有关?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师小结并板书 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 ÷ 2 出示课件(演示2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 生: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底、高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师小结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 S=ah÷2 5、师生一起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基本练习 师:现在大家可以帮帮小明,算算哪张彩纸的面积了吗? 生:能 师:好那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解答,师巡回检查 强调:1、注意运用公式 2、注意面积单位 三、巩固检测 1、出示课件 师:每天上学回家,教师、家长都要叮咛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大家认识下列交通标志吗? 生答、师订正 师:大家观察,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我们能不能算算他们的面积呢? 生独立完成 师统一订正 2、出示课件 师:红领巾中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要佩戴并热爱他,下面就是一面红领巾图,你能算一算做100面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生板演 师讲解订正 四、回顾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讨论、作答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能比的数学思想,通过旋转、平移、剪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能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其中的联系,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几道练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面积公式的应用,收获了不少新知识,希望以后每节课同学们都能象今天这样满载而归。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转化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S= a×h÷2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习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小结: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题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板书】第4节连乘、乘加、乘减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 师: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 【情景图出示】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交流汇报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生: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生: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生: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扩展提高 师: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师: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计算一下,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对不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的结果,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自主探究 师:出示例题:0.25×4.78×4。 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2)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难点释疑 师:出示题目0.65×201。 师: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4)趣味练习 狐狸卖香蕉: 卖水果的狐狸波利称水果时总缺斤短两,熊猫菲菲打算惩治他一下。这一天菲菲来狐狸波利这儿买香蕉。“香蕉一元钱一斤,您买多少啊?”波利很热情。“我买一百斤,不过得麻烦您把它们全部剥好,我给您每斤香蕉皮5角钱,每斤香蕉肉5角钱,行吗? ”狐狸波利想:5角钱加上5角钱,还是每斤一元钱。便爽快地答应了。熊猫菲菲把钱付了,可是狐狸波利盯着自己的钱,总感觉有问题,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波利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提示:假设熊猫菲菲买的香蕉皮有a斤,香蕉肉有b斤,a+b=100(斤),那么应付的钱数为: 0.5×a+0.5×b =0.5×(a+b ) =0.5×100 =50(元) 所以熊猫菲菲少付了50元,让狐狸吃了亏。 六层灯塔:一个六层塔,每一层点灯的盏数都是它的上一层的3倍,已知最顶层点了2盏灯,求这座塔共点了多少盏灯? [5]小结 师:你认为在做连乘习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堂练习 “做一做” ⑴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提示: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参考答案:72×0.81+10.4 7.06×2.4-5.7 =58.32+10.4 =16.944-5.725.8 =68.72 =11.244 [2]巩固练习 ⑴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50.4×1.95-1.8 =50.4×0.1 =5.04 运算的顺序错误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50.4×1.95-1.8 =98.28-1.8 =96.48 第二题3.76×0.25+25.8的乘法部分计算错误了,应为: 3.76×0.25+25.8 =0. 94+25.8 =26.74 2.综合练习: 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参考答案: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118.34×2.3 =15.47-7.8 =16.652+3.93 =272.182 =7.67 =20.852 3.用简便方法计算7用简便方法计算。 (1)6.4×1.25×12.5 =8×0.8×1.25×12.5 =(8×1.25)×(0.8×12.5) =10×10 =100 (2)15.12-6.82-8.18 =15.12-(6.82+8.18) =15.12-15 =0.12 (3)0.76×0.43+0.24×0.43 =(0.76+0.24)×0.43 =1×0.43 =0.43 (4)5.86×0.4×0.5×0.5: =5.86×0.4×(0.5×0.5) =5.86×0.4×0.25 =5.86×(0.4×0.25) =5.86×0.1 =0.586 课后小结 师: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板书 第一章 小数乘法 第1节 连乘、乘加、乘减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3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4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 过程和方法: 1、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