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 |
范文 |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 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3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 (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