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范文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1、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 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3、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4、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2、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1、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1、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3、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4、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xx+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平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xxx: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写生字和词语 二、指名读课文 下面,我们接着上节课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三、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⑴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⑵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六、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 1、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2、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3、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七、全班背诵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训练第一课。 【板书设计】 山奇、秀、险,桂林甲天下、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 3.谈感受,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l.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注意字形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 ”和“丶”。 “澜”:右边“门”里是“柬”。 (2)组词练习,区分形近字 瑕( ) 峦( ) 桨( ) 澜( ) 暇( ) 恋( ) 浆( ) 斓( ) 漓( ) 绵( ) 筏( ) 璃( ) 棉( ) 伐( ) 离( ) 锦( ) 阀( ) (3)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和注意的问题。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3.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3.阅读《桂林山水感怀》(习题精选中提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 四、自读课文 五、讨论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 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 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小结: 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 七、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概括段意。 3、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 4、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5、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 6、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 7、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默读: 边读边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 3、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 4、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5、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 6、齐读。 7、小结: 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解释“画卷”的意思,进而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 3、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1、指名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了解写作特点: ⑴ 先总提,再分述,最后综合的结构。 ⑵ 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甲天下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8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学时为两课时。 本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先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然后,把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积 ⑵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学习者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了解,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简单的写作手法,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对阅读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3、学生开始学习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室 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三)、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2)、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a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b汇报学习情况。 ●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出示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 2、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3)、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2、说说你对课题中“甲天下”的理解。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六)、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利用文本、字词典等教学资源,指导掌握生字和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掌握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中国之大,城市、乡村、山川、大河,美景名胜无数。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美景有哪些,它们美在哪里?(期待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首都北京──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长城等等。 家乡月亮湾──石桥、小河、鱼鸭成群。 黄山天都峰──险峻秀美。 四川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水。 河北赵州桥──历史悠长。 新疆葡萄沟──瓜果丰盛。 2、师: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处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山水。组织学生读好课题。 3、师:一看到“林”字,你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4、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桂树) 5、师:是呀,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大家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哪个自治区吗?(广西) 6、投影桂林简介: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 7、师:看了桂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呀?(想)好,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先从文字层面“游历”桂林,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立足课题,先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激发兴趣;再从字面上介绍“桂林”城市之名的来历,营造文化氛围;最后通过“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以问促读,既明确了学生初读的目的性,又利于大家整体把握文意。】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努力到文中找寻答案。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读后交流: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桂林山水”特点,初步把握文意。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文意。】 三、检查朗读,理清结构 1、师: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2、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3、以点带面,指导、点评学生读书。 4、师设问:为什么课文四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三个同学来读呢? 5、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这个教学点很重要,也易被一般高段教师忽略。此环节中,有意识地请三名学生读四段课文,力求实现一箭双雕:既要理清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又要把握课文重点──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四、整合资源,突破新词 1、投影本课新词,读好词语的音。 漓(lí) 江(jiāng) 波(bō) 澜(lán) 壮(zhuàng) 阔(kuò) 扩(kuò) 散(sàn) 危(wēi) 峰(fēng) 兀(wù) 立(lì) 怪(guài) 石(shí) 嶙(lín) 峋(xún) 2、学生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突破词义。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理解情况,师根据学情作针对性指导,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重在能力培养。学生会的,以生教生;学生不会的,师重点指导点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9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这个美称的背后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咱们共同走进朵云的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2)指名读,注意读音呕(ǒu)、朔(shuò)、供gōng 袍páo 诵sòng 阁gé。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3、全班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 第二段(2):“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称的由来。 第三段(3~5):独秀蜂及桂林石头。 第四段(6):写阳朔山水甲桂林。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默读再重温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又来,关于独秀峰的传说;阳朔的山水奇景。)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咱们具体看一看这篇文章在语言,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二、精读课文 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 (是奇观) 2、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文章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接着分别介绍山奇,水秀,山与水的融合,来说明桂林山水是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读者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这与前面直接写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写不同,可以认为是侧面描写突出桂林山水的奇) 3、独秀峰如何体现“奇观”? (首先是独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平地拔起。其次还有一个关于独秀峰的传说,桂林石头有神守,增强了它的“奇”) 4、阳朔县山水风光又是怎样体现奇观的? (段首总说这里的山水风光比桂林还要其妙。接着通过山峰奇翠,水清迂回。有许多名胜:书童山,寿阳山,迎江阁等增强其“奇”) 5、找同学朗读这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桂林山水的? (这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与作者选取的写景顺序有关。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写景文章必须在头脑中构思好景物描写的顺序。) 全文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奇观,再分别描写桂林山水、独秀峰和阳朔县的奇观。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总说,在分说,给人的感觉思路特别清晰。 7、文章不仅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你任为写的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象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强行文的气势)再比如写到书童山,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传神。 (学生可以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欣赏借鉴,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 三、拓展练习 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另外要注意写景顺序,不少于400字。 最后咱们再来回味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语速,大声朗读一遍。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1、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 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3、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 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习,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习翡 (fěi)翠、嶙 (lín)峋 (xún)等生字新词;复习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习,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习,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应安排得细一些。 【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2、作业内容,安排三项: 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齐背一遍课文。 2、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习: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 教师提问: 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1、先默读,再议论。 2、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3、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⑴ 开头: 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⑵ 中间部分: ① 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 桂林的山,奇、秀、险。 ⑶ 结尾: 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 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 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习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2、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2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由分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观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此时此刻,山水相融,物我两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陶醉在山水之间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 学 反 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们并不陌生,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么多年了,现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这篇课文,可见这篇课文的艺术价值。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 成功之处在于: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于是会很自然地产生去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全文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作具体描绘。但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语句理解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收集有关桂林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却出呼我的预料。教学时,当我出示漓江水的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的双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 “啊,好美的景!” 此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也为之一震,随即抓住学生这高涨的情绪,让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用文字表达你会怎样说,让学生尝试说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学生“欣赏”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美感,形成主动体会以及独到的见解,并在欣赏中归纳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描绘出它的秀丽风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让我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重读促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朗读指导设计,在教学中我也是把这一环节作为我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要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和注意几个“啊”字的读音等。还让学生采用“先读感叹句,再让学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利用这种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接着让学生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同学都想读,能读,爱读,从而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体会,同时结合语境理解,积极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并从读中领会“先用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现手法。”从这过程中使我感触在语文教学种以重视朗读来促进感悟特点,领会写法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3、品词析句,分析表达手法,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方法。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漓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写,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生动、具体,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出了淋漓尽致的景象。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对有关的句子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学生自然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充分体会到自然美的存在,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桂林山水之情。 遗憾之点在于: 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还不够全面。 常言道,不论有多好的课,都会有遗憾。虽然说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成功之点不少,但遗憾也同样存在,就是我没有注意本文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应用。课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说明自己在研究教材、备课、上课方面,对知识点没有做到全面认真地分析,使教学有一定的知识漏点,让学生失去学习体会机会。 反思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提炼,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的领悟。不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做到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全面的找准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时尽量使学生达到“内容必解,方法必学,道理必懂”的教学标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3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 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习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4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板书并读题:2 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 清 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是啊,这一句话旧能把漓江水三个特点都说出来了。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 (指着清、绿)这句该怎么说? 6、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 (指着清、绿)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7、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8、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9、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0、小结导背 怪不得作者说,(配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到讲台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是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的?当年陈毅爷爷也看到了这样的山,他写下了这首诗,大家读一读。 小结: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是奇啊!(板书:奇) b、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山,在看看这些词,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呢?(翠绿的山、山间还开满了花等) 小结:哦,色彩秀丽(板书:秀)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我们已经通过这些词感受到了山的奇,山的秀,看着词语再仔细想像,你还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怎么样?(板书:险)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危峰兀立——“危”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山峰因高而危险,“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险呢?——怪石嶙峋 这个词为什么让你感到险呢?究竟怪石嶙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峻峭的石头重重叠叠地在一起,就是怪石嶙峋了。 8、自由练读 刚才我们通过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己练读练读。 9、指名读 哪位同学来读读?(教师起,桂林的山真奇啊!) 10、相机指导险一句 看到如此险的山,你的心情会怎样?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11、小结,齐读 是啊,同样的山,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桂林的山却奇、秀、险,让我们一起读出桂林山的特点。(教师起,我攀登过、、、) 四、深化情感 1、从课文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板书:水、水、水又);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板书:山、山、山亦);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吧!(欣赏视频) 2、同学们,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 3、板书:舟行碧波画中游, 4、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观赏了奇丽的桂林山水,让我们也留下一首小诗送给美丽的桂林吧!齐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大屏幕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这课的生字、词语以及简单地了解了这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又是什么意思?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 2、出示PPT,学生了解桂林的资料。 3、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 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小组互说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落实目标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分组讨论)(1)品读句子,回答问题:①作者用什么地方的水跟漓江的水做比较?②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漓江的水的独特之美? (2)想一想: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生答,师出示PPT课件)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3)出示课件,讲解排比句的读法,然后学生再齐读,感受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秀。 (4)小结水的特点(出示课件) (5)出示课件,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2、接着往下看,我们又进入了哪里?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1)出示课件,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2)课件出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说说这两个地方的特点。与桂林这一带的山相比较。 (3)课件再分别出现表示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的句子, 进行朗读体会。 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3、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态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 人们游在着美丽的画卷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用书中一句话来回答 这么美的地方人们愿不愿意去游呢?(结构梳理) 4、小结课文(出示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特点。 5、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看资料,说一说,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桂林的山清、水绿呢? 生讨论,然后抽学生回答问题交流。 6、出示课件:同步练习,先让学生看句子,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回 答,对回答得好的给予肯定,不足的加以鼓励。 (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四、请同学们看今天的作业。(大屏幕出示): 1、学习了《桂林山水》,你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7【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二、学习课文。 范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习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静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板书设计(略)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9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 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 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 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3、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引导:从人们的话中使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总的特点,也就是“甲天下”,因此,在文中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三、图文结合,感受水美,欣赏第二自然段。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桂林漓江的水。加以情景化语言带领大家静听录音朗读,感受水之美。 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观察漓江水的特点。 2、指名带感情得度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 学生:“静、清、绿” 读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3、投影以上片段,体会词语与句子。(板书:静、清、绿。)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注意“真”“啊”的使用,以及“啊”的不同读法;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小结:这段话由感觉、视觉、想象上展示出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用“真”“啊”来说明作者的赞美之情,再加上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漓江水绿得纯净可爱。 4、作者拿什么和漓江水相比?比得目的是什么? 读文、看图后回答: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相比;衬托了漓江水奇特的美,与众不同的美,兼有大海的动和西湖的静之美。 5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要求:独处漓江水的美,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漓江水的特点,同样,桂林的山也是天下第一,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看看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以及桂林的山,以情景化的语言带领学生聆听录音,展开想象。 学生:仔细看课件、听录音,以泰山和香山与桂林的山相比,发挥现象,感受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独立作答:“奇、秀、险。”读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投影,引领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桂林的山真秀啊—————————— 生:,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真险啊—————————— 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结: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用词、再加上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使我们一下子体会出桂林山有奇、秀、险的特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形美、色美、样子险,读起来朗朗上口。 4:作者拿什么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拿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美,兼有泰山的雄伟和香山的秀丽。 5、练习朗读和背诵第三自然段。 同桌互相练习,注意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书中彩图,进行朗读,想像是怎样一幅景象? 2:放映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人画面,让学生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并相机引导。 生答: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作者用一句话,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感受那就是—————— 生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板书) 4、小结:作者采用了这句话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有照应开头,小船在碧绿的上面上行驶,人仿佛在画卷中游览,多美的景色!以此结尾,意蕴无穷。 四、总结全文,再现景美、文美。 1: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先由人们的话,引起对桂林山水的兴趣,再从山和水两方面抓住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那奇美无比的景色;最后,又用一句话来写出感受,也就是以“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来写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2: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手法来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景美文更美。 3:检查字词的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错并强调应注意的地方。 (2)根据投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与作业。 七、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它是原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曾教学过好几次。但那是针对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课文的重点、难点很好掌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播放录音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0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水平如镜(完全静止的水所形成的水面象镜子一样平整)漓江瑕(玉上面的斑点)翡翠(翠绿色的硬玉。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船桨扩散栽倒竹筏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2(引导学生接着提问,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你要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