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植树》教学设计 |
范文 | 《植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课题: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 黑白两对手, 有眼看不见, 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最外层总数 3 4 5 6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三、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植树》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习、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教学设计4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设计: 一、节日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从快乐的春节走来,又应来了另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谁能告诉我元宵节在什么时候吗?有什么习俗呢? (正月十五,观灯、吃元宵) 2、你们还了解哪些节日呢?(复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谁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呢? 请学生介绍植树节的知识,老师补充。 4、走,让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起去植树! 板书课题:1、走,我们去植树 二、新授 1、质疑课题 (1)、课题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呢? (少先队员) (2)、通过这个课题,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词 (2)、小组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3)、标出课文段落 3、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尽量由学生组织完成,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解惑者) (1)、全班交流小组仍不能解决的生字新词(尽量由学生解答)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生字新词的(复习学习生字的方法) 4、全班齐读课文 5、少先队员们去植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心情愉快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 6、出示课文挂图(春光明媚,三个少先队员带着工具去植树) 请学生说一说挂图的内容,抓住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看图说话能力) 7、少先队员们在哪儿植树呢? 齐读第二节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谁能说一说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呢? 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 8、理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句话的意思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9、指导朗读第一、二小节 采取小组赛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10、指导写字 《植树》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如下文)。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明白吗?请举起右手像老师这样做,五指伸直,并拢再张开。看着张开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明白它指的是什么吗?(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时有几个间隔呢?3个,2个手指时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以趣激学。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在简单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栓广告牌要几个柱子等就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天咱们主要来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板书:两端都栽)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②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师:我这样认为,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你们觉得呢?有了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后得出结论,这种说法不对。就应是: 100÷5=20(段)20+1=21(棵)(板书)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师:把双手举起来叉开手指,能够看到10根手指共有9个间隔,如果把手指看成树苗,10棵树有9个间隔。 课件演示:每5米一棵,种到第100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要种) 问:100÷5=20(段)20表示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0+1=21(棵)20段为什么不是20棵,而是21棵呢? 我们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20份,其中的每一份(或者说每一段,每一个空)就是一个间隔,在这道题中,间隔指什么?共有几个间隔呢?也就是说,如果两端都种,种的棵树=间隔数+1 透过这个例题,你明白了什么?(棵数与段数有关,求棵数得先求段数。即段数=总长÷间距)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十分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间隔数(段数)=全长÷段长 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全长=段长×段数 [设计意图:导之敢学。在决定、计算、验证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透过讨论交流,发现植树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校园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明白她去几楼的教室吗? 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 师:这些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乐中求学。把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各种现象糅合在一齐,加深对植树问题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县新开张的德克士为了进一步宣传,要在全长50米的店面前沿插彩旗,请按照每隔5米插一面的要求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能够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再设计方案。把你们设计的方案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择优录取哦! (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动手算,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前沿分成几个间隔?(10个)插了几面旗?(11面,10面,9面) 师: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同样的要求,插的旗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10个间隔,插11面旗,两端都插旗(投影展示线段图同时师五指伸直手势表述)。 生2:我也分成10个间隔,插10面旗,一端不插旗。(投影展示算法师拇指弯曲其余伸直手势表述) 生3:我10个间隔插9面旗,两端不插旗。(投影展示学具摆法后师拇指和小指弯曲其余手指伸直表述)…… 4.师小结 同一个要求,同学们却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资格。 五、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1.用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状况。 2.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10-1=9(个)……(间隔数) 9+1=10(棵)……(棵数) 《植树》教学设计7仔细观察图画《植树》,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先说一说,然后写成一段话,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指导】 仔细观察,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呢?同学们首先应该审清题意。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察图画《植树》,第一要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第二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第三特别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明确了观察重点,我们就可以按照学过的一些观察方法,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去进行细致地观察。 植树,就是种树,栽树。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图上近处的两个人来看,他们一定是在种树。小女孩儿两手稳稳地扶着小树苗,小男孩儿弯着腰,两手握着铁锹,正铲起土往树坑里填,小女孩儿脚边的水桶显然是用来浇水的。在他们身后土坡上,已经有了十几棵新栽下的小树苗,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小学生,有的在用锄头刨坑,有的在给小树苗浇水,有的扛着铁锹正准备再栽下一棵,有的背着小树苗正朝坡上走来。从远处林立的高楼和离他们不远的一条河来看,他们可能是在护城河的岸边,可能是在郊外的山坡、荒地上。有了细致的观察做基础,同学们才能写出内容具体的看图作文。 观察不但要有顺序,还要有主次之分。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在描写中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同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开头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从动作中想象人物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尤其是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除主要人物具体描述外,环境描写应做为主体内容的衬托,做为背景的人、物、景等也不必一一罗列,做简单的交代就可以了。选取记叙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侧重于表现中心的内容。 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不同的结构顺序。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依次叙述。也可以由对主要人物的描述扩展到整个劳动场面的描写。无论怎样叙述,都不能丢开“植树”这个主题,过程要分几步写具体。 【习作评改】 原文: 植树 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路上,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天气很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春天真美啊。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们大家就分头干了起来。 同学们先挖树坑,挖完后把小树苗放进去,再填上土,最后再给小树苗浇点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大家干得兴高采烈。小刚和小红干得特别认真。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小树苗种好了,他们都高兴地笑了。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愉快的劳动,同学们在小土坡上种了几十棵小树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心里高兴极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去了。 评改意见: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没有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题目要求在观察中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强调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因此文章的重点应写图画上近处两个学生植树时的动作,分几步写清楚植树的过程,这些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地介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只是“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怎样扶,怎样填,以及他们是怎样挖坑,怎样互相配合,小作者都没有写清楚。观察的不细致,反映在文章中,就让人感到语言简单,内容空洞。因而在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小作者缺乏想象。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只有一句“他们都高兴地笑了”,没有一句对话,使图画的内容并没有在读者的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活起来,显得死板。 文章内容松散,有时与主题脱节。开头部分老师带同学们去植树,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都没有写。“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句更显得突兀,对天气的描写与赞美,本来可以与植树联系起来,但又被作者忽视了。 对劳动过程的描写,作者用“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一笔带过。没有劳动的场面,没有具体的人物活动。图中的学生们从他们手里的工具以及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浇水,有的扛来小树苗,有的自己干,有的两三个人一起干。文章中没有描述。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也让我们不能了解植树的步骤,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结尾没有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家了。”满意什么,为什么满意?劳动的结果只是种了几十棵树,植树的意义何在?读后并没有使人受到教育,明白植树对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是文章的一大不足。 【优秀习作】 1 植树 我们光明小学三(5)中队的少先队员,为了给首都的绿化建设做贡献,在植树节的下午到护城河边植树劳动。 到达植树地点后,同学们自觉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分工起劲地干起来。我和小明是一组,他很快挖了一个两尺多的坑,我把坑里的石头子儿清理干净,就拿起一棵小树苗,直直地竖在坑里,两手牢牢地扶住树干,对小明说:“来吧,可以填土啦。”小明笑呵呵地“哎”了一声,挥动铁锹,把刚才挖出的土一锹一锹地填到坑里。小明干得可仔细啦,生怕铁锹碰伤了小树苗。我等小明填到一半,轻轻地把小树苗往上拔了拔,这样可以让小树苗的根更舒展,小树长得更快更好。填好了土,我又跑到河边打来一桶水,浇在树坑里。小树种好了,我和小明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可是看着亭亭玉立的小树苗,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哪还在乎劳累。再看看四周,嗬,同学们也都种下了十多棵小树苗。他们正在挖新坑。继续种树,干得正欢呢。当然,我们俩不能落后又领了新任务,继续进行植树战斗。 【评析】 观察仔细,想象合理,能够抓住图画的重点,在观察中点面结合,既有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又有整个劳动场面的描绘。 叙述条理清楚,主题明确,语句通顺,连贯。场面描写简洁明了。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神态写得很具体。扶、挥、铲、拔等描写得细致入微。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开门见山,既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又点出了中心思想,对劳动过程的描写,由画面产生的联想都紧紧围绕着中心:为了给首都北京的绿化建设做贡献。符合本次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 2 植树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班主任李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西郊公园参加植树劳动。到了公园河边的上坡上,李老师给我们分了工:一组挖坑,二组抬水,三组栽树浇水。说干就干,不一会儿,土坡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我和小丽负责栽树浇水,小丽两只手握住小树苗的树干,把它竖在坑里。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填进坑里。铲着铲着,小丽忽然,喊到:“等一下!”我一愣:“怎么了?”小丽看着树坑对我说:“看,一块石头,把它捡出来吧,不然会影响小树生长的。”我仔细一看,真是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我弯腰捡起石头,放在一边,再铲土的时候,我更细心了,看到有小石头就捡出来。填好了树坑,我和小丽把桶里的水缓缓地倒进坑里,我又用锹在树苗周围的松土上拍了拍,一棵小树苗就稳稳地挺立在柔和的春风中了。那轻轻摇动的嫩枝条点着头,好像在说:“谢谢!谢谢!”劳动结束了,同学们望着满坡新栽下的小树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茂密挺拔的树林。 【评析】 这篇看图作文的小作者联想力强,运用语言准确,生动。种树的时候,“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个认真、可爱、勤劳的小学生形象。从对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 植树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得具体,清楚。挖坑、栽树、填土、浇水,条理清楚,叙述详略得当。 能够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中心明确。 3 植树 在一片宽阔的河岸边,一群小学生在春风中植树。看,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女学生稳稳地握住小树干,笔直地把它竖在坑里,盯着小树苗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喜爱。男学生干得更细致,他弯腰曲腿,挥动铁锹,铲起坑边的土,轻轻地填进坑里,好像用力猛了,就会碰伤小树苗那娇嫩的根。树坑填好了,男学生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让自己有点酸痛的臂膀歇一歇,就拎起水桶,将水慢慢地注进坑里。女学生用两手把坑边的土扫进树坑,又用力按了按。做完了这一切,两人望着挺拔的小树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继续干了起来。太阳渐渐升高了,河岸上已经变了样,再不是光秃秃的,几十株小树苗在轻柔的春风中轻摇着细嫩的枝条,让人看了感觉心情舒畅。映衬着远处一座座高楼,小树苗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评析】 文章的描述与图画内容相符,又对图画内容进行了加工,润色,文章显得完整,生动。 植树的过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运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点面结合:“面”,“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点”,“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过渡自然,内容紧凑。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如对男女学生神态的描写。小作者头脑清楚,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什么写,因此读者也很容易体会出本文中心。 4 植树 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植树造林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类提供所必须的氧气,净化空气。 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小山坡上。同学们有的挖坑,有的搬运小树苗。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儿,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这时,小刚和小红来到一个挖好的树坑前。小刚扛着铁铲,小红小心翼翼地拿着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然后用一双小手扶着树苗。小刚用铲子一铲一铲地培土,边铲边说:“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小红也高兴地说:“小树苗有家了!这回它们可以在这里生长了。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培好了土,两人顾不上喘口气儿,又赶紧抬来一桶水,小红把水慢慢倒进坑里,松松的土遇到水,有点往下蹋,小刚又铲了几铲土填进坑里,还用铲子的背面拍了拍,两人一起用剩下的土给小树砌了一个圆形的土围子。做完了这一切,小红用手将小树拔了拔,又摇一摇,满意地对小刚说:“我们的小树苗一定会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的。”他们俩都笑了,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评析】 文章开头一段既是事情的起因,又是中心思想,为什么植树,作者讲得很明确,树木可以美化环境,提供氧气,净化空气。 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反映出文z章要表现的中心“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树与人的关系更进一层。联想也是为内容服务的,联想得好,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含;联想得不好,会使文章变得结构松散。 真实、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自小作者准确的观察与发现。 5 植树 植树节就要到了,中队委员会决定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植树劳动,并进行“绿化首都小能手”的比赛。植树节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片荒坡上,分配任务之后,辅导员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因为是劳动比赛,大家干得既带劲又仔细。挖坑的,挖出的坑又圆又好,土里的石头捡得干干净净。抬水的,一趟又一趟,及时地送到栽树的同学身边。李明和闫文是一组,俩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争当小能手。李明老练地握着铁铲,铲起坑边的土,准确地填进坑里,累出了汗,索性解开外衣的扣子。闫文两手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树苗,生怕有一点歪斜。培好了土,又绕着树坑给小树浇了一桶水,两人把树坑堆圆,踩实,树坑周围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的杰作,两人满意地笑了,彼此交换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眼神。两人心里都在想:我们要争当小能手,要为家乡的绿化建设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评析】 把植树过程想象成一次争当“绿化首都小能手”的劳动比赛,小作者匠心独具,既然是比赛,自然全力以赴,那种不甘示弱,那种一丝不苟,使文章内容紧凑,可读性强。 观察与想象自然结合。图中小男孩儿的外衣没有系扣,作者想象为是由于小男孩儿干得带劲儿,累出了汗,所以解开了上衣扣子,这样想象符合劳动实际,又暗示着人物在植树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 结尾人物的想法,争当小能手,为家乡做贡献,提高了比赛的意义,也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结构合理,叙述具体。 《植树》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 教学重点: 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导学指要: 1.通过五指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间隔数、间距的含义。 2.通过老师用画线段的方法模拟种树情境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摆、数、画等方法,进一步明确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3.学习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课件一套学具9套自学提示卡一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1、教学“间隔”定义 师:我们班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让来听课的老师也看看我们班的风采好吗? 生:好 师生问好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动脑去思考:手与我们这堂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手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探讨。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 生:……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 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A师:这里是哪里? 学校打算在100米的跑道上植树,来美化我们的学校。可不是随便种的哦,学校可是有要求的。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一边表示什么?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此环节要全方位理解题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师:题目都理解了,请大家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生动笔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 板书:100÷5=20xx+1=21(棵) 100÷5=20xx+2=22(棵) 100÷5=20xx+1=21(棵) 21x2=42棵 师:学校可犯糊涂了,有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买多少棵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下吧 请同学们利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到底该买多少棵树苗? C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有目的的选取学生 D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板演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反馈黑板上的题目,注意利用错误资源教师提问:100÷5=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呢? 2、再次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那你们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来解决在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现了“两端都栽”求棵数的解题规律,你们能够独立解决植树问题了吗? 《植树》教学设计9活动目标 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 2、了解种树的基本步骤和照顾小树的方法。 3、萌发参加植树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树》相关图片、歌曲音频、歌曲原速和慢速伴奏音频 活动过程: 结合图片,了解植树节。 ——日历上是几月几号?知道这一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 ——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小结:3月12日这天是植树节,许多人都参与了植树活动。植树节提醒人们要 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结合图片,了解植树步骤。 ——提问:应该怎样种植树木呢?会用到哪些工具? ——教师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植树方法,引导幼儿了解植树的步骤(挖坑→放树苗→培土→浇水)。 小结:要先用铲子挖一个坑,然后把小树苗的根部放进坑里,再用铲子把土盖住树苗根部,确认小树苗站稳了,最后给小树苗浇水。 制作植树牌,导幼儿讨论管理小树的方法。 ——小树这么多,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它们呢? 小结:我们来做植树牌,可以几个小朋友为一组写上名字并且画上喜欢的图案,以后挂在小树上,这样就知道这棵小树是谁来照顾了。要固定时间给它浇水、除草、抓害虫,保护小树不被他人破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美工区中鼓励幼儿用绘画等形式分组制作植树牌。 2.表演区中播放《我和小树来比赛》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演唱并进行自由表演。日常活动 鼓励和引导幼儿为幼儿园里的小树浇水、除草,观察树木的生长。 《植树》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植树》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透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搞笑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齐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阿,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透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透过画图,我们明白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6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这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理解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齐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能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能够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明白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留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校园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透过检查!你们还想理解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应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植树》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调查与了解: 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实践与创作: 通过观察、回忆、大胆的想象,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 欣赏与评述: 述课前收集到的树的资料,并能对自己和他人共同合作的树进行欣赏与合理的评述。 隐性渗透: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以及主动调查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以及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本课重点: 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并尝试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 本课难点: 共同合作完成的画面的构图美的处理。 课前准备: 观察认识身边的书 收集树的资料 课件 剪刀 彩笔 蜡笔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了解——身边的树 教学设计 1、 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 认识身边的树。(课件展示) 3、 树的分类知识。(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认识——树的作用 教学设计 1、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收集,汇报树对人类都有那些作用。 2、 思考:如果没有树,人类会怎样?(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树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课堂上,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汇报展示,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 三、畅想——我们来植树 教学设计 1、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 2、你想怎样来做? 教学意图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四、设计——绿化校园 教学设计 1、 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教学意图 集体合作完成设计绿化校园的任务,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五、升华——保护树木 教学设计 1、 欣赏绿色的校园。 2、 共同探讨,合理安排构图美的处理。 3、 谈谈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树? 教学意图 面对全体学生共同设计创作绿色校园,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共同调整画面的组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构图的组织能力,并树立了保护树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思想意识。 《植树》教学设计1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 第四册基础训练说话 教学要求: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并有重点地观察图中有关的人和景物,按照问题的要求连起来说一段话,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春天大自然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说话课前铺垫。 师:冬爷爷悄悄地走了,春姑娘带着春风、雨水、阳光来到我们当中,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春天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1.(出示春景图,配音乐)在美丽的春天里,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各说一个景物,并指导把句子说生动。 例:春雨拿着彩笔排着队跳下来,落在花上,点红花儿,落在草上,点绿小草。 花儿伸伸腰,笑着开了,小草用力从地里钻出来,啊,一个多美的世界啊! 3.(出示图,字)指名填空:桃花()了,柳树()了,田野()一片,小鸟(),春雨(),春天()!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初步了解植树图意和问题。 过渡:多美的春天啊!除了我们看到的景物以外,春天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走出教室,到郊外去看看吧。 (出示P27整幅图)出字提问: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在干什么(指名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三、分散难点,局部感知。 指导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回答问题。 1.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图的上部分)出字:景物、人物。 观察顺序:由近及远。 ①景物:(学生练说) 人物:小朋友穿着春装,在植树。 (说明是春天) ②景物:小河、田野、小山。远 (说明是郊外) 学生练习,先按照问题回答,再根据问题的内容说说春天。 郊外的景色: (小组讨论,指名有层次,有梯度地练说) 2.(出示P27整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①用简单的一句话说说。 ②仔细看图,练习说话。(出示图,用红圈分成四块) 出示提示语: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扩展练习:他们是怎样植树的 (出示四小图,坑,扶树,培土,浇水)提示语:先……再……然后…… ④说说他们干得怎样 ⑤学生分组练说,把①②③④连贯、完整的说出来,师指名说。 四、整体感知,形成能力。 说一段完整的话,把三个问题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1.出示整幅图,出声问例话。 2.学生两个小组说,再点将练说,说得好给予肯定。(出示点将盘) 五、说说植树的意义,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六、创造条件,带学生到郊外或校园里参加植树活动,再把怎样植树的过程说一说,或学生自己栽种一棵生日树,写写观察日记。 《植树》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习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平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透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习: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习: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习: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