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经天地五味 |
范文 | 内经天地五味 《内经》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所以张景岳说《内经》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下面是内经天地五味,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饮柠檬水以美白肌肤,这是现代都市人较流行的做法。科学说,柠檬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等,具有抗氧化、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及抑制色素沉著等作用。科学指出柠檬美白的现象,却没解释柠檬何以能「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之原理。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现代科学分析的化学物质「柠檬酸」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柠檬之「酸」味,名同实异。前者是器物的分子学概念,后者是无形无质的感官味觉;前者重在分子结构的推演,后者重在味觉功能的抽绎。分子论未能揭示的「酸」之原理,千万年来既已存续于古中医。 五味,酸苦甘辛咸,是天地赐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味觉类型。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地虽广大不可量,但仍可以生活中常见草木之色味来切度之。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义即傍此。 中国古人将这五种味道与心肝肺脾肾之五脏、东西南北中之五方、春夏长夏秋冬之五时、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风寒暑湿燥之五气对应。五味的生克制化,与五脏五方五时五行五气的演进规律相和合。古人以此为桷榬,建构了中国固有医学之廪瓴。赖此五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古中医亦以此奠定了她在人类文明史的旌标,其高度至今未被超越。中医坟典《黄帝内经》,以对五味用藏的推演,成为人类气味学鼻祖。 五味明,天地知。 天地万物,人为之灵,故万物皆能为我所用。万物用之最善者,莫过于五味。《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以阴阳勃伏为朝夕,人以气味入出为死生。气入心肺,音声出,颜色明;味入肠胃,厥化津血,以养五脏。形神怡和,岁月康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有开阖逆顺,味有薄厚通泄;气由清阳而见神明,味由浊阴而养脏腑。气以味出入昼夜,味以气更代水火。知气味者,调之以阴阳;善阴阳者,运之以气味。故《大论》又曰:「味出下窍,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甘酸辛苦,养生之法门;薄厚通泄,祛邪之通道。熟谙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五味于五脏各有所属。 《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味苦,其色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概言之,心,南方火,味苦;肺,西方金,味辛;肾,北方水,味咸;肝,东方木,味酸;脾,中央土,味甘。以五味应合五脏五色五方五时五行五气,大至天地,细至毛发,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观。此「天人合一」观畴寘中国哲学,中医是其典式。而五味,则是中医之甓甃。 这里需向读者指出的,是此段《脏象论》的最后一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系于肝侧,为肝之弼辅。民谚「肝胆相照」,即谓肝胆二脏互为表里不可磔析。肝虽有将军之谋虑,仍需胆中正之节制。惟胆气平和中正,诸脏乃能乂安无惧。胆主精神(西医谓神经),凡精神疾病,诸如焦躁、恐惧、惊吓等,都与胆攸关。西医临床不知胆主精神这一功能,视胆为无用之物,轻易即将胆囊炎、胆结石等病患的胆切除。而病家通常并没因胆切除身体好转,反致精神转恶、体能下降,百病丛生,咎辜终生。西医理法粗疏,刀鉏之害,莫过于此。 养生祛病,五味为尚。《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为五味之禀赋。辛散,则能开郁;酸收,亦能消化;甘缓,多耦淡渗;咸耎,又常润下。此为五味之常性。今人食柠檬以美白,即取酸味消积化滞之功能也。笔者前文《千年长赋一消渴》:糟粕渣滓壅积肠道,郁毒滋溢,则皮肤灰败,毛发枯瘁,口气秽恶,四肢怠懈,精神萎糜,甚而脏腑罹患暴疾,可知肠道不洁是百病之源。故养生祛病,洁净肠道为首功。中医「下」法为之根本。今,酸味入肠,消积祛滞,促进肠道蠕动,推动肠道排泄糟粕郁毒。糟粕出,郁毒清,肠道洁,百病除,肌肤重焕光泽。此似柠檬之用,实则「酸」味之能矣。 酸之消积,最为常见。如年节期间,饮食厚腻,大鱼大肉,肠胃盛满,通常一碟酸菜,或一碗酸汤,解腻去垢,精神大见清爽。一些「三高」患者常饮醋汁以化血栓降血脂等,大有来自。知「酸」之能,美容祛病则大可不必泥于柠檬,凡「酸」味之物,山楂、刺梨、各式酸菜等,效验彰著。 除酸之外,饮食之中,辛亦多用。辛,发散开郁。葱韭味辛,其入肠,以辛之发散开郁鼓动肠道,推动肠道排泄糟粕。糟粕尽出,郁毒驱灭,营养精微物质吸收增多,气血化生来源大开,体能增强,床帏之事自然勃兴。故坊间有「葱韭壮阳」之说。 老辈人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亦同此理。夏天阳气兴发在外,阴气凝闭于内;冬天阳气蛰藏在内,阴气肃杀于外。人身阴气盛则病,阳气盛则健。所谓养生,无非逐阴散阴、生阳护阳。萝卜、姜,气味辛温。夏吃姜,辛入中焦,发散驱逐体内凝滞之阴,以长阳气;冬吃萝卜,仍在辛味温开,以卫伏阳。萝卜入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肠鸣增加,甚至能感觉到肠道在肚子里的蠕动。所以吃萝卜俗称「顺气」。肠道蠕动加快,排出体内渣滓亦更通畅。 他如夏天食苦瓜消暑清火。苦入心,味能降下。夏日炎炎,心烦意乱,苦降心火,烦热自退。清暑清火,非瓜之能,实「苦」之功也。五味之能,百姓日用而不知。 柠檬、生姜、葱韭、萝卜、苦瓜,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之细物,却蕴含了中医养生治病的法理:五味制化。 五味虽能养生,然纵欲过度,嗜味不知节制,则病害生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致眚的徵象,因五脏而异。《素问·五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所「合」者,外应也;五脏所「主」者,所不胜也,为其所克者也。咸入肾,肾属水,嗜咸过度致水盛;水盛乘火,心为火,血脉及形貌颜色为之应,心伤故血脉稠厚蹇塞不通,颜色作黑。同理,嗜酸过度,木盛乘土,脾为土,肉腠及唇吻为之应,脾伤故肉胝不和口焦唇揭;嗜甘过度,土盛乘水,肾为水,骨、发为之应,肾伤则骨病痛而头发自落;嗜苦过度,火盛乘金,肺为金,皮、毛为之应,肺伤故皮毛枯槁;嗜辛过度,金盛乘木,肝为木,筋爪为之应,肝伤故手足胫股痉挛,甲爪干枯无华。五味薄厚,五脏荣衰,生理纲纪,不过五行之生克矣。日益增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等患者,都是平时荤腥厚腻,不知节制,甘咸摄入过多所致。这些病在过去一般称作「富贵病」,粗食疏饭的贫窭之人,少见此「贵恙」。故古圣戒之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如法,如节制五味之法矣。是以养生之法,宜甘淡,不宜奢糜。「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古人以简淡为尚,恬适为用;今人则不然,衣必锦绣,食必厚味,甘咸滋腻于口腹,声色惑乱于耳目,欲利交争于膏肓,能不危殆乎。 五味除了饮食日用,其攻邪治病,亦为中医蒿矢。 五味所忌,卫生大过。《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辛属肺金,肝病禁辛,金克木也;咸属肾水,心病禁咸,水克火也;酸属肝木,脾病禁酸,木克土也;甘属脾土,肾病禁甘,土克水也;苦属心火,肺病禁苦,火克金也。五味相率,五脏相制,五行相克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骨,骨病无多食咸;苦走血,血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肺主气,职肃降;辛入肺;气病无多食辛者,肺病,气机肃降不利,发散之辛入肺,致厥气上逆,故重益肺病。同理,肾主骨,咸入肾,肾病,咸入重益其病,故骨病无多食咸。心主血脉,苦入心;血病,苦入重益其病,故血病无多食苦。脾主肉,脾病,症见肉腠虚浮胖湿,甘入重益其病,故脾病无多食甘。肝主筋,肝病,症见筋节痉挛,酸入重益肝病,故痉挛者无多食酸。五味太过,五脏不堪负也。 五味补泻,乃因虚实。《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味之能,极于岐黄。明于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古人历经千万年的探索验证,以心神为纲,以护阳为目,以五味为之枢机,建立了中国固有医学的恢弘体系。古人用药,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草木根荄,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药到病处。非古人有神功秘技,惟稔熟医理,掌握枢机,纲目并举而已。 中医治病,人、症、时、地,各有不同,然,理法惟一。纲举目张,才能成竹在胸。组方随手拈来,效验如汤泼雪。任耳疾病千变万化,只要抓住纲领,它就不能为害人间。理法不明,犹无拄拐之瞽瞀,这路要怎么走?现在中医院校的学子们,虚浮躁进,为生业计,背经抄方,寝不暖席,食不甘味,不可谓不用功。所谓经方秘方,都是前人经验之作,然不知其处方用药原理,纵背一肚子经方秘方又能如何?捏着死方医活人,既使偶尔见效,亦是瞎猫逮住死老鼠,蒙对了。理法不明,蒙对的概率亦会越来越小。如此,不仅病患,医者自己亦会埋怨老祖宗的方子无效,是忽悠人,甚而连带中医一并扫入垃圾堆。世无明医,竖子误人也。中医之凋蔽,不在中医本身,而在恃中医混饭之人无术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