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第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全长900 m,已修的米数是剩下的1/2。已修的、剩下的各有多少米? (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乙队单独修要5天。两队合作,需要修多少天?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1.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解决这类题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2.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二)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师:这类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板书数量关系) 师:总路程知道吗? 引导学生发现也可设全程为单位“1”来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1÷1/2+1/3 =1÷5/6 =6/5(时) (5)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行程问题也可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求解。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8题。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解:设白昼是x小时,则黑夜是3/5x小时。 x+3/5x=24 x=15 3/5×15=9(时)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 1÷1/8+1/10=40/9(天) 40/9<5,5天能种完。 3.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4/5?(课件出示题目) 4/5÷1/10+1/15=24/5(天)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7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1/2+1/3 =1÷5/6 =6/5(时) 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练习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评。若有疑问,则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时,一直处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也鼓励学习较弱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用积极的言语对他们的思路给予肯定,使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图做成教具,以供教学演示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教科书第1页复习的第(l)题。 先让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整 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做教科书第1页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同分母分数相加,而右边的题三个分数是相同的,同样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力。 教师:像右边的题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的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根据学生说的题意出示准备好的教具。 教师:每人吃了干块,要求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计算过程。 用加法算:++===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能根据整数乘法的列式方法列出这道题的乘法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乘法算式。 用乘法算:3 教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相同加数。) 算式中的3是什么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教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让学生先按加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乘法算式的后面写出计算过程。 用乘法算:3=++= 教师:分子上的2十2十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3。) 教师接着把计算过程写完。 用乘法算:3=++====(块) 2.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计算过程、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如果用乘法代替加法,只看3和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概括出书上的结语: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教师说用以后计算分数乘以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同时指出,为了计算简便,上面的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可以这样写。 3.做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使学生明确求相同分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似用乘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分数乘似整数的意义。 第2题、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再说一说分数乘也整数的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怎样使计算简便。对8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先约分,要提醒学生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由于的计算结果是假分数(),一般要化成带分数()。同时说明。以后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乘得:结果如果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引导学生回忆在整数计算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现在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也要用乘法计算。 3.做练习一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还可以让学生把(1)、(2)两题进行对比,说一说(1)和(2)的异同,使学生明确(1)和(2)都是求3个,都要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求的是用法的具体数量,要注明单位名称吨;(2)求的是用去的煤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不带单位名称。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学材分析 已经学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再来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习题准备 老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8∶4和2∶1这两个比。 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你是怎么想的?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习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147)∶(217)=2∶3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18)∶(18)=3∶4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习 化简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值:求出商。 25∶100 4.2∶1.4 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读作四分之 三、巩固练习 (一)化简比 (二)选择 (三)思考题 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五、课堂作业:《伴你成长》 学生活动; 口答。 约分: 通分: 3∶28∶47∶2127∶95∶2516∶424∶52∶1 (比值都相等) (前项和后项都不同) 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 (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 8∶4=84=(84)(44)=21=2∶1 (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 8∶4=2∶1 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演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6∶10∶0.3∶0.4 12∶21∶20.25∶1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2)21∶20(3)7∶10 教学反思:化简比中小数与小数的比学生掌握的不够。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公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与“利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储蓄的信息;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理解“利率”的含义。 (1)除了税收,人们把有结余又暂时不急用的收入存在银行里,这也是支持国家建设的行为。你对储蓄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了解说一说) (2)自学教材第11页内容,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3)结合实例理解信息。 ①(实物投影出示存单的凭证)这里哪个是本金,哪个是利率,得到的利息又是多少? ②这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你发现什么? ③小结:存期不同,年利率也不同,银行的利率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的。 【设计意图】虽然对于储蓄这件事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在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理解很有必要。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 1、能自觉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因此教学时,我让已经养成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的学生利用这幅主题图做充分预习,然后把所有信息设计成开放式,让学生根据信息大胆找到关系,提出问题,并出示探究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思之有法,学之有据,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馈时,学生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如果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要引领学生做好分析,可借助线段图的功能沥青思路。 课前预习作业: 1、 读一读、想一想:P29 2、 写一写、填一填: 操场上有( )人参加活动; 跳绳的有( )人; 踢毽子的有()人;打篮球的有()人;跑步的有( )人; 踢足球的有( )人。 3、 说一说、做一做: 感到认识模糊的与父母和同学说一说,试做名校。 4、 质疑: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么?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课外活动?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发生数学故事那,今天就让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快乐的数学活动好么?(1分钟) 预习检测:5分钟 1、 判断谁是整体1,说出个数量关系。 (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 (3)参加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2、解方程: 8x=4/75/8x=1/4 3、前面的填一填。 二、自主探究: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预习很认真,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可能会出现: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等等 (随即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能会出现:踢足球的有多少人?等等。( 随即板书) 3、同学们你们想解决哪个问题? 选定探究问题,出示探究指导: 独立思考我能行:(3分钟)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我们提供的哪些条件? 找到整体1,等量关系是什么?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我最棒: 做完后与同座交流列式的根据是什么?(2分钟) 4、汇报交流 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提倡) 除法:可借助线段图理解。 5、探究其余问题。 6、总结方法: 分数应用不算难, 掌握方法是关键; 是、占、比、与、相当于, 后面数量看作1; 知一求几用乘法, 知几求一用方程。 三、运用提高: 生活处处用分数: 1、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2、丑小鸭超市让利大酬宾,商品一律八折,一件衬衣现价4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四、小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尾小测。(10分钟)略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 (2)经过所有的景点。 (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1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2【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4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12 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12 一份,可分成几份?412 是几? 板书:412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23 米剪一段23 ,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23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6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1,3,4,5,6,9,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y=5x,y和x。 ④yx=24,y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设所求问题为x。 学生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3:列出比例式。 学生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 00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同步显示。 (2)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五、全课小结,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7学习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过程。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式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剪刀,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圆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呢?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岗亭等,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形如这样的物体在生活中你能举几个吗? 学生:圆形的柱子、罐头等 教师:你们举得这些物体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物体。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一、认识圆柱各部分(摸一摸) 1、教师:同学们,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学生: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教师:请各个小组拿出你们桌上的圆柱体,摸一摸说说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学生:有3个面 教师: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教师: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 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学生:量一量直径,把两个底面剪下来比一比 教师:看看这个侧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是一个弯曲的,光滑的面。 教师:我们这个弯曲的,光滑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补充: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一个侧面(是曲面) 2.圆柱高的含义。(量一量) 教师:请各个小组量一量,找一找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学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圆柱有无数条高。 教师补充: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指出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二、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剪一剪) 1、教师: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想知道 动手操作:教师:请各小组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学生大胆猜想:不同的剪法会有哪些形状呢? 各小组分别发言 (1)沿着高剪开,(长方形) (2)斜斜的剪开,(平行四边形) (3)随意乱剪开,(不规则的图形) 教师指出: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学生:当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斜的剪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随意乱剪开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三、寻求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操作概括) 教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这个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1、教师: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补充: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2、填空 1、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厘米,高是5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六、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8【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9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0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科整合,引出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引出古诗《登鹳鹊楼》,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诵。 2.师提出问题:古诗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以来一直被传诵,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你知道其中的情理吗?从而引出新课: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设计意图:由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猜想验证,领悟方法 1.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说:“同学们真聪明,所以有只小猴想请大家帮帮忙。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但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它的视线,小猴也很聪明,于是爬到旁边的大树上去看。小猴现在能看到哪些桃子,请大家大胆猜想。 师指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子在A点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2.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3.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引出本节课的两个要害点“观察点”与“障碍点”,(板书:观察点、障碍点)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在观察点A与障碍点两点之间连线并延长,就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4.进一步提出问题:小猴还想看到更多的桃子,你认为他该怎么办?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小猴子能看到哪些桃子?观察到的范围会有怎么的变化?先请学生勇敢的猜想,再通过画图来验证猜想。 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大,也就是说,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5.体验:让每个学生把书本竖放在桌上,然后再把下巴靠着桌沿,抬头,起立。再次感受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障碍点的关系。 6.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抽象——画图——比较——发现——应用 那观察的范围是不是只跟观察点的高低有关,还跟什么有关,请大家继续根据大屏幕的提示,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这正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着手操作,探究提高 1.出示:汽车由远及近时,观察范围的变化。(科技大楼) 夜晚路灯下笑笑的影子的变化。(生活馆) 2.学生独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3.同桌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发现规律 ①司机离障碍物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②观察的范围随着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5.汇总小结 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巧设练习,回归生活 1.小猫观察的范围的变化(生物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再汇报,展现出小老鼠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提出:如果小猫不想让小老鼠有这么大的活动区域,它将怎么办?请学生从新设计示用意,让学生感想观察的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日食、月食现象 老师还想带大家去天文馆看一下,先请大家看一个短视频,然后画一画日食、月食现象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课外作业 (1)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全环食;月食可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想一想、查一查月食为什么没有月环食? (2)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影子的大小、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以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