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美术教案 |
范文 |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不同形态的材质,启发学生的立体造型感受力、判断力和想像力,同时获得造型思维、方法、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培养心灵手巧、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意识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及其成型方法,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难点 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妙,作品立意新颖。 教学方法 启发式、导学式、列举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1、实物教具或模型。 2、图例欣赏。 学生:个人或小组收集各类点、线、块状材料,主要废弃材料。 二、新课导入 1、实物展示用废弃材料制作的一两件作品,提出问题: (1)工艺构思;(2)所用材料。 2、图片展示各类材料制作的作品。 3、学生回答作品的立意构思以及所学材料,并能说出自己受启发后的新构思。 三、课堂发展 1、简单示范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 2、操作实践: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构思完善并付诸实践。 3、评价: (1)自评作品; (2)互评作品。 4、学生讨论个人或小组提出的新构思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能力合力进行制作实践。 5、做出优秀作品,让学生发表体会。 四、课后拓展 集优秀作品举办一个以“变废为美”为主题的工艺品制作展览,让学生写简短的创作体会。 五、预计效果 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工艺设计会很感兴趣,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学美术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音乐会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音乐会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音乐会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借音乐会这一主题,让学生设计音乐会招贴,制作简单的立体抽象作品。这两种美术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刺激途径。 音乐会 本课音乐会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美学法则的联系与连接上。本课音乐会主要贯穿的是统一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的原则。统一是寻求形、色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个整体形态,对比是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使整体发生变化,两者相互依存。重复与秩序为节奏准备了前提,节奏在音乐中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现象。美术中的构成要素作高低的变化即产生起伏韵律;构成要素排列作疏密变化即产生急缓韵律;构成要素作长短曲直变化即产生悠扬韵律。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设计音乐会海报(招贴),海报设计需注意主题鲜明、构图清晰、色彩明确等基本原则。本课应围绕音乐会这一主题合理确定图片、图形、图案及字体。招贴画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又依赖于色彩的表现。音乐的节奏体现在节拍上,色彩的节奏体现在每种颜色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系上。我们把每种颜色看成是一个音符,音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过色彩的形状、鲜灰、深浅、冷暖和肌理的构成而完成视觉音响的表现,如教材中的电脑绘画就是运用色彩表达音乐的感受。康定斯基的画直接以点、线、面、色等抽象的造型来表达感情,受音乐的启发,强调即兴的创作与情感的宣泄,享有“画布上的乐师”的美称,他的作品体现了音乐与绘画的完全的内在结合。教学步骤的设计可采用两种方式。音乐会第一种方式是沿袭低年级的视听即兴训练,让学生先听乐曲,即兴作画,然后在这幅画中合适的位置上标明音乐会的主题、地点和时间。第二种方式是有意识地在平面内组织点、线、面这些元素,在构思布局时应巧妙分割空间,注意点、线、面形态的位置关系,也可采用色彩和调子进行有意规划。教材右上角四幅图能使学生领略节奏、方向、大小、深浅的对比效果,体现基础的美学原理。 “活动二”学习内容是利用纸材做简单的立体抽象作 品。通过同一形态的纸筒的重复渐变和反复交替来形成有秩序、有规律的运动感。纸筒组合是纸立体造型的一种方法,在整体造型上应注意重心稳定,可以有对称式、回转式、平衡式、渐变式等各种造型形式。纸筒组合可产生位置变化、数量变化和方向的变化。纸筒组合固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为黏结,把各个圆筒用胶黏合;一种方法是卡接或插接,在一个纸筒上留下几个切口,与其余纸筒相互插在一起,或利用插片与特有插口的纸筒连接。插接时应注意开口的位置、切口的深浅及方向、数目的变化。教材选用了芬兰女雕塑家埃拉·希尔图宁的作品——西贝柳斯纪念碑,展现了空间立体构成所具有的抽象的形式美感,充分表达了对音乐的感’受。“学习屋”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美术、音乐、书法、建筑等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性,怎样使各科的学习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学会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设计一张音乐会海报。 ◆运用纸筒或纸片组合进行立体造型,体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对形式美法则的领悟主要靠美术活动来完成,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科主要任务,合理设计音美学科的连接点:可以是即兴的关联,如听乐曲画一画;可以是非直接关联,如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做练习;可以是直接关联,讨论用什么样的线条、色彩或其他要素才能把所定音乐的情调表达出来。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自己的特长和教学经验来确定音美之间的联系,哪些是强制性的,哪些是自然而然的,哪些是隐含不露的。 “活动一”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明确任务——名作欣赏—— 掌握方法——综合探究——创造表现——交流评析”,开门见山,提出为本校设计一张校园音乐会海报的学习任务,并出示优秀的海报作品让学生欣赏,讨论海报设计的内容——画面和文字(包括主题、举办时间、地点、单位)。大家共同探究画面的设计,可以对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也可以根据形式美法则,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然后再确定文字的大小、色彩和位置。 “活动二”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作品欣赏——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自主表现—— 评析交流——学习迁移”。从西贝柳斯纪念碑欣赏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观赏一些立体抽象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单体一致,重复渐变、重复交替的`组合规律。指导学生掌握纸筒组合的方法——卡接或黏结法,制作一件立体抽象作品。“学习迁移”可充分利用“学习屋”的内容进行讨论延伸。 四、教学选择 1.海报设计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画棒、水彩笔、颜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电脑设计海报。 2.立体造型的材料用纸筒或纸片制作。可以用拼摆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单体选择应一致,且准备充分,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种方法稍难一些,制作前构思显得尤为重要,应注意切口的方向、长短。教师应侧重于某种方法、技术的指导,解决立体造型的实际操作问题。 3.课时的安排建议用2—4课时。如用2课时:1课时设计海报;1课时进行立体制作。如用4课时:可以用两个课时设计海报;1课时进行立体制作;1课时对“学习屋”的内容进行综合欣赏评述。 五、教学建议 1.本课是由美术切入的综合艺术课,主要依靠美术活动体验视觉艺术的抽象美。海报设计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画棒、水彩笔、颜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电脑设计海报。 2.立体造型的材料用纸筒或纸片制作。可以用拼摆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单体选择应一致,且准备充分,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种方法稍难一些,制作前构思显得尤为重要,应注意切口的方向、长短。教师应侧重干某种方法、技术的指导,解决立体造型的实际操作问题。 3.课时的安排建议用2— 4课时完成。如用2课时:1课时设计海报;1课时进行立体制作。如用4课时:可以用2课时设计海报;1课时进行立体制作;1课时对“学习屋”的内容进行综合欣赏评述。教学中音美结合的环节应台理、合拍,切忌生硬、牵强、累赘,建议设置一些音画匹配的游戏让学生辨析选择。 4.采用纸筒造型的作业宜选用中等硬度纸材,太厚了不易卷筒定型,太薄了不牢固。采用纸片造型的作业寅选用较厚的纸,便于竖立,黏结重叠后有一定的沐量感 应预先裁好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数张备用。 小学美术教案 篇3教学目标: 交通图的表达方式,绘画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能够画出一路上有标志性的建筑、景或物。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清晰地口述出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及途中的景物,能清楚地辩认方向。 2、引导学生完整地画出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及路上主要景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小朋友,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许多道路,每条路都有不同的名字,你知道我们学校所在的路是什么路吗? 2、新授: (1)我们从自己住的地方来上学,你住的地方又是什么路呢? (2)平时我们上学、上街、去玩都会经过许多道路,这些路四通八达,你是怎样记得这些路的? 学生讨论回答:(路牌、两边的建筑、路口等) 师:对,这些有特点的标志和建筑都可以帮助我们记得各条道路,那如果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是有外地朋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记得道路和地点呢?学生讨论 3、教师:画地图可以让我们对身边的道路和环境记得更牢,首先你要能说出身边环境中的一些明显的重要的道路和转弯,还有比较大的建筑物,让我们从学校到家的过程画起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作业要求:以学校为中心,画出往各人家的路线,出了校门往何处去,画出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和路口的景物,重点画出家与学校。 2、路线描绘清楚,内容丰富。 四、作业讲评 请学生介绍学校到家的路线图。 五、拓展 尝试画出从家到公园或亲戚家的路线图。 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大胆、自由地表达回家路上的人、景、物。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指正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创作的画面要大胆、自由、生动,富于创造力。能够画出一路上标志性的建筑、景、物。课堂上在学生述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要及时予以指正,在美术课堂上也要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美术教案 篇4一、教 材 分 析 本课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3课 猴子上树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猴子上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猴子上树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即在折法与玩法上有创新表现。教材为学习者呈现了三种折纸方法以供参考,使“猴子”既可以从外面的对折夹缝往上爬,也可以从里面的内折夹缝往上爬,从而较好地扩充了游戏制作的可选择性。由于教材猴子上树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设置了一些小情境,使游戏活动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群体所呈现的学习结果和形式方法,将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娱乐性。 二、教 学 目 标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学习活动的基本制作方法的教学,到寻找折法的多样性,再到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故事情节,并进行装饰,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在教学组织方面力求寻找合适的形式方法,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课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感知激趣——自主探索——表现创作——欣赏评价。 在感知激趣学习环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演示或cai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观教学活动中,对游戏形式、方法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观感受,产生激活学习欲望的作用。因为本课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有接触(见《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动手折一折,教师应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表现创作这一学习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玩具进行装饰,追求的不仅是学生添画、粘贴的技能,同时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主题想像、创作的尝试,给传统的游戏赋予新的内容。欣赏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议一议,使之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制作、绘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活动中巩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学习绩效得以延伸。 教师可以以小组学习或伙伴学习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使探究活动和设计活动更完美。 作业要求:制作一个“猴子上树”的玩具,画上你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同学交流、玩耍。 四、教 学 建 议 *在折法的探究上,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讲解。若有学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探究新的折法。 *在对“猴子上树”进行添画装饰设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设计的图案要适合“猴子”和“树”的形状特点。特别对“猴子”添画时要注意选择的图案要适合画在三角形中,如不适合可另外采用剪贴的形式。 *在玩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对玩具进行粘贴、添画,设计故事情节,边玩边说。 *在教学策略运用方面可在路径上多一些选择,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调整。甚至可以从设疑反思、探究解惑进入制作活动,采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应付境遇的自主能力。 (王琴) 小学美术教案 篇5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曲线和直线,说说曲线、直线给自己的感受。 能力目标:能够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表现曲线和直线的画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不同直线、曲线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使学生认识直线、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画。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曲线、直线物品以及图片、作品等。 学生准备:预习《曲曲直直》,收集不同的曲线、直线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美术上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在绘画中经常给咱们以帮助的好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播放直线)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对了,这些直直的线条叫直线,那么直线像什么呢?(学生回答)大家的想像力可真丰富,真佩服你们。 2、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线条朋友吗?再看它们是谁?(播放曲线)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这些弯弯的线都叫曲线。那你们觉得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得像曲线呢?(学生回答) 3、同学们真能干,说了这么多直线和曲线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曲曲直直》(播放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音乐中感受直线、曲线 1、让我先来听一个音符(播放音符)谁愿意到讲台前用一根线条表达对这个声音的感觉。 2、我们再来听两段音乐(播放音乐)这两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谁愿意到讲台前再用线条分别表现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 3、小结(指向学生画的线)美术的线条和音乐一样也有节奏感,其实不同的线就像不同的音乐一样给了我们不同的感觉(曲与直、粗与细、长与短、蔬与密)。 (二)大自然、生活中感觉直线曲线 1、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大自然,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直线和曲线,感受一下那里的直线和曲线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播放图片)在这几幅图片中你发现了直线还是曲线?(曲线)谁来说说图片里的曲线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去感受、用语言表达曲线给我们的感觉)总结:画面形成的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生动,活泼的感觉。 3、(播放图片)再看这几幅图片中发现了什么线?直线给你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去感爱、用语言表达直线给我们的感觉)总结:挺拔的直线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庄严、正直、平稳、安静的感觉。 (三)作品中感受直线曲线 1、刚才我们从音乐、生活中、自然界里发现了那么多的直线和曲线,它们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接着看(这是一张卡纸,我把它剪成一张纸条)同学们看这张拉直的纸条给我们的感觉是直线还是曲线的呢?谁有办法把它变成曲线(几个学生上台演示) 2、哇!变出这么漂亮的曲线了,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创造出来的线条吧(播放学生作品)看看直线在哪里?曲线在哪里?刚才我们发现直线和曲线都跑到图形上去了,其实每个图形都是由线组成的。再看看这几幅漂亮的作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1)构思,先想一想要做什么。 (2)在彩卡纸上用铅笔画稿。 (3)涂胶或粘双面胶。 (4)粘直线和曲线材料。(在实物投影上用彩绳和毛线演示小刺猬的做法,强调构图,色彩搭配,和线条的粗细、蔬密变化。) 4、(出示教师范画) 大家看这些作品都是用剪贴的方法做出来的曲曲直直的作品,有用彩绳做的人物类,这是用彩色吸管做的交通工具类的,这是用彩卡纸剪贴的交通工作类的,还有这是用牙签做的建筑类,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做出许多其它的东西,例如: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等等,做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前面图形的颜色和底纸的颜色要尽量区分开,两个相邻图形的颜色也要区分开)。 除了剪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曲曲直直:(1)先用黑色笔勾线笔起稿。(2)再涂上漂亮的颜色。(出示范画) 小结:瞧,这这些曲曲直直组合在一起还真好看啊,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你们的曲曲直直?现在和同桌一起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材料,区分一下直线和曲线,商量一下用它们做什么? 5、(播放作业要求)同学仔细听一下作业要求:用直线和曲线剪贴或绘画,组成一幅作品。可以单独选用直线或曲线一种线形,也可以二者对比。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用了什么线表现了什么,感觉满意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学生评价他人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欣赏的理由。指出不足,帮他提些建议。(老师给与及时的点拨)。 3、教师围绕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点评,(从构图、线条、色彩、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点评)。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与线条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的线条,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那是不同感觉的美。 六、课后拓展:指导学生课后用线材制作简单的立体构成。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兴致盎然,通过看实物、图片以及找寻身边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线的理解。在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能明确不同的视觉效果,已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称,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 2、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蝴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制用的意识。 3、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化蝶》的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运用对称制作蝴蝶。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创造性的表现蝴蝶。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课本、作品、彩纸、剪刀、其它材料 学具:课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其它材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1.展示课件引出蝴蝶 调动学生的情绪. 2.设问:蝴蝶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在欣赏中体会蝴蝶的美 新知教授阶段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提问:蝴蝶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进一步分析,提问:谁能说说蝴蝶的特点? 3.展示蝴蝶翅膀翻动的课件,说明对称土星及其特点。 4.通过课件介绍动物、植物、昆虫的对称,了解自然界中的对称,从古今中外的建筑,手工艺品、图案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5.组织学生以“说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谁知道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为题展开讨论。 6.提问“你觉得对称的事物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的美。 1.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大小两对翅膀,双须…… 2.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蝴蝶的特点:对称 3.看课件分析了解对称和对称图形。 4.欣赏图例,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拓展思路。 5.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对称。 6.学生谈论对称给自己的感受,总结对称美的特点 实践探索阶段 1.引入蝴蝶听《梁祝-化蝶》讲《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简介蝴蝶的制作,重点在形状和花纹、色彩的对称。 3.倡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以供参考。 1.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并体会故事的情节展开联想创作作品。 2.小组共同制作。 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注意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法。 以“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自我总结。 1.学生展示作品,并简单的介绍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内涵。 2.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作自我总结。 小学美术教案 篇7第一课明与暗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射灯、静物桌、衬布、范画两幅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素描范画,说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①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②把纸卷一下,观察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 ③把纸折一下,放到灯光下,有什么变化? 总结: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④把纸揉皱了,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2.通过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1.把石膏球体摆在桌上,观察光线照射时,我们有什么发现?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2.出示石膏几何体观察,找找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画出优秀的作品。 第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学习用铅笔表现石膏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明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射灯、静物桌、衬布。 教学过程: 一、演示绘画 同学们,怎么作素描画呢? 师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并讲解画法。 1.整体观察分析。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起稿。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标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铺大色调。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近实远虚。) 4.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实践 1.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明暗素描,师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三、欣赏讲评 1.展示作品,学生欣赏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同学们动手作画,谈谈你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运用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了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小学美术教案 篇8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前两课分别对人和动物的脚进行了写生和装饰;同学们对的脚有的形状和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泥塑制作,他们的创作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也得心应手。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的泥塑制作能力。 2、形成立体空间感。 3、更透彻地了解各种类脚。 教学重点: 脚的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脚的细部处理、质地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陶泥、工具。 学生:制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效果的形体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 欣赏: 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究。 感受: 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受,教师做演示指导。 构思: 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讨论: 分组讨论。“泥准备捏制的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 操作训练; 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组合完成。 评价: 对完成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改进方法。 再创作: 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 板书设计: 第13课 英俊的脚(三) 小学美术教案 篇9一、教材分析 办家家(有的地方称办酒酒)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教师应通过这一形式来设计办家家、组织教学,让儿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玩游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活动的乐趣。 本课办家家教学应让儿童通过观察、认识、了解餐具和食物的各种形状特点,使之从感受引发儿童学习的欲望。本课办家家教学应重视操作过程和对造型手段的认识,通过揉、搓、捏等方法和双手的协调配合,做自己熟悉、喜欢的餐具和食物,并用粘贴、刻画的方法来进行表现装饰。 本课办家家教学内容是儿童平时生活的再现,应该将个体制作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习的欲望。由几个人一组,一起动手做各自熟悉的餐具和食物等,将学习置于可予认同的生活情境中,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8课 办家家 二、教学目标 认识餐具、食物的形状,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掌握制作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能。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做到激活学生记忆、感受、想象的发挥,培养动手表现的能力,通过活动方式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制作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教学过程的安排要考虑到诸多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求条理层次清楚,完整流畅,衔接合理。通过记忆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游戏活动——自我评价,从记忆感受的表现活动中,激发兴趣,反映生活情境。 本课教学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学习活动进行,通过玩泥巴,做餐具,捏食品等,引发学生的共鸣。在体验和活动中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在玩中寻找、发现、创造。 教学中,教师要在玩泥巴的活动中对制作的方法、步骤和装饰手法作适当的操作演示,使学生能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创造表现。 作业评价:让儿童对制作好的作品谈自己的感受和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发现以及乐趣。 作业要求:动手制作几件自己熟悉的餐具和尝过的点心,大家一起做游戏。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教师可准备陶泥,也可用彩泥提供给学生进行制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陶泥制作的作业烧制成型。所以在教学中可准备适当典型的有启示性的陶制品提供给学生作直观欣赏。 作业形式可采用自主表现或合作方式进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