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
范文 | 精选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感染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与角度,提高观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时数: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以厦门为例,说说自己熟悉的海滨小城,谈谈她的景色之美。 2、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遇到容易读错的字词要注上拼音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画出有关的词句。 3、交流 〈三〉、学习、讨论 1、理解海滨 2、读1、2段,说说这2段描绘了海滨的什么样的景色,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仔细读一读。 3、交流阅读收获,品味优美词句 4、作者又是如何来介绍小城的?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 5、小结:海滨、小城各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6、文章结尾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 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活动一: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3、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4、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 活动二: 1、播放卡通片《宝莲灯》的主题音乐或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谈一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2、播放肢体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3、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平面、立体均可。 4、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活动三: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1、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学生自由谈。 2、学做《宝莲灯》相关的道具,为演出做准备。 3、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教学思路拓展: 1、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2、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宝莲灯》并学唱主题歌、画《宝莲灯》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有关卡通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么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3、新授: 听一听 讲一讲: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一看 画一画: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演一演: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制作宝莲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卡通片,对于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形象都是进行过夸张的,你们能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3、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利用已经了解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4、新授: 看一看: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谈一谈: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宝莲灯”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别是立体的制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制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道具,平面、立体均可,为演出做准备。 手工制作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体会到手工制作中的快乐、成就感。 演一演: 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课后拓展:用制作的“宝莲灯”道具表演给家人《陈香与妈妈》。 此环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让整堂课更加活跃,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教学内容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出示PPT),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其实今天,还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来到了课堂上,它就是小鸟波比。波比想请大家去它居住的森林里看看。咦,怎么出现了一些词语宝宝?只有打败了它们,我们才能继续赶路。 (1) 出示带拼音生词,小老师领读 蓬松 活跃 鸟巢 崭新 木牌 扑棱棱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棱”单独读一声,组成词语是变成了轻声。(放在什么地方?) 扑棱棱,小鸟在做什么?(它在挥动翅膀呢)请学生做动作体会。 扑棱棱,你能再说说这种形式的词语吗?(ABB) 词语宝宝一看大家读得这么好,一下就把帽子摘掉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 去掉拼音自读,排火车读 现在只剩下了生字,大家加油啊! (3) 去掉拼音读生字:同位互读 齐读 大家识字这么棒,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4) 交流识字方法 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给大家出一道看图猜字 出“鸟窝”图—古文“巢”——巢 我们的祖先用类似图画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种字就是象形字。演变到现在就是“巢” 我们终于赶上了波比,快跟它走吧。 三、学习课文 这里就是波比生活的森林。(视频,小鸟在林中)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小鸟,会有什么感觉?(快乐) 教师随机板书:小鸟 快乐 那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大家都注意到了,第一句是问句,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请大家再读一下第一句让我欣赏好吗?我学会了,下面老师问,大家答,合作读第一小节。 找同学读第一小节 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小鸟就在我眼前,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谁还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造个句子。 3学习第二小节(出示第二小节) 其实,清晨的林中,小鸟不光快乐,它们还最(指着活跃) 教师随机板书:活跃 请同位互读第二小节。 它们在忙什么?(捉害虫) 你都知道哪些益鸟是捉害虫的?(生答) 大家知道的益鸟真不少.咱们一起来看看。 小鸟们棒不棒?有了它们,小树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谁能再读读第二小节,夸夸这些小鸟呢。男生女生互问答。 有了你们的夸奖,小鸟捉害虫就更起劲了! 1学习第三小节(出示第三小节图)(这里需要多读一边课文吗?放在哪里?) 师问:翠绿的树林中,小鸟一边捉害虫,一边唱歌,它们在赞美谁呢?(红领巾) 红领巾指的是谁?(少先队员) 原来加了引号的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呀! 板书:少先队员 自读第三小节,回答。 少先队员来做什么?(“放鸟巢”) 还做什么?(放木牌) (出示空木牌)你认为这块木牌上会写些什么呢? (小组互相讨论,指名说) 2“红领巾”为小鸟做了这么多好事,小鸟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让我们带着感谢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一个小节吧。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红领巾”一样爱护小鸟们。(图片) 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所以,我们要做到(PPT) 当堂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AABB 来去 3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跃“)仔细观察这个字,它是什么结构? (2) 仔细观察“跃”你觉得在写这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一个 四、扩展阅读 小鸟活泼可爱,不仅少先队员喜欢它们,爱护他们,古人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出示古诗,齐读)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板书: 26红领巾真好 放鸟巢 快乐 晨 少先队员 小鸟 立木牌 活跃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