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
范文 |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 写照。 二、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 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三、 检查预习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疏忽( )锥形( ) 2)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四、朗读课文,梳理文 章 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 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 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 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 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六、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 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 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七、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 2、通过品析词句,揣摩景物特点,体会比喻、侧面描写等手法在其中的效果作用; 3、鼓励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体味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分享描述风雨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人称“鬼才”。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风雨的特点。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板书正字纠音。 2、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风有雨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和雨呢?(用一个字/词形容) 明确:(狂/暴)风(骤/大)雨 三、品味探究: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解读。 1、文中哪些事物给了你风狂(暴)的感受?(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 示例一:把树林子比作面团,形象生动描绘“面团”凸起凹陷的动态,突现风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风吹倒的过程,“撑”“滑行”“撞”“摔”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描述,体现风之大。 分析总结: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比喻丰富形象、听觉视觉结合。 (在分析几个典型例子后,激励学生依此找词句自行赏析。) 2、从文中的那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雨骤(大)呢? 明确:猫、老头、孩子们 分析总结:抓关键词“精湿”“捶打腰腿”“惊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体验:着重关注人物的情感体验。 1、面对如此狂风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惊奇…… 2、而经历着这场狂风暴雨的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 明确:女孩:无力(恐惧)老人:困扰(难受)小孩:惊喜(神奇) 五、手法总结:通篇把握,总结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 1、题为“风雨”,看罢全文,文章出现了“风雨”二字吗? 明确:文中无一处有“风雨”二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风大雨骤,这正是侧面描写这种手法的妙处。 2、解释手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暴风骤雨。 六、小结: 经历风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现不同形态。面对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相处方式。作者贾平凹正是用他敏锐的目光,细致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以“风雨”这一特定的情境,呈现人事物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状态,全文却未见“风雨”二字。正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贾平凹学写作 小练笔:模仿《风雨》,用侧面描写手法描述“酷暑”。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3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第二段:柳条的不同动态,一下抛举空中,一下扑撒下来。这些动态将风由小到大,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把原来无生命的物变成有生命的了。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杨叶变换模样,也把风的来回反向展现无遗。一个“插”、一个“响”身形具备,未见风,却把风的声响已入耳旁。生字词:刹(cha)那 (3)第三段:羊的跑、撑、撞、滑、跌倒形象的写出断牵绳的羊在风中的一连串的表现。“在院子里旋转”展现女孩的无奈、“两步远”、“长时间”的对比令人寻味,让人身临其境。栅栏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五段:飞不下来、飘、斜、颤、翻、旋、停、掉这些动词生动的写出了鸟在大风中由起飞到被垂落的过程。无以风字,而风无处不在。倏忽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4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一次专门训练听的能力的听说练习。侧重于训练学生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教材特点 教材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听说要求。二是听说内容,先听句子,提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再听"老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训练内容由句到段,由易到难。三是听说提示,指出在听别人说话时分辨出正误的具体方法: (1)认真听别人说话,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可从别人说话的内容中辨别; (3)可从别人说话的语句上辨别。 二、教学目标 1.能听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2.能从给出的一段人物对话中听出错误,并改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说话的内容有无常识性、性错误和说话的语句上有无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前后矛盾等这两方面听了别人说话的错误。 教学难点:能听出一段话中说话人的错误,并改正。从而培养出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录音、事先录制好的句子录音。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揭题,明确训练要求及内容。 1.指句读课题,明确《风雨之夜》是我们要听的一段话的题目。 2.指名读"听说要求",明确这次听说训练以听为主。 3.指名读"听说内容",明确训练任务。 (1)我们可以分几步来完成这次听说任务呢? (2)交流后:先听单个句子,再听一段话。汪仅要听出错误,还要知道为什么错,并能改正。 4.学习"听说提示", (1)学自"听说提示",思考:在听别人说话时,怎样才能分辨出正误?读读划划。 (2)交流后归纳,并板书: ①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②从说话的内容上辨别(常识性、性错误)。 ③从说话的语句上辨别(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完整、前后予盾,意思重复……) 5.练习听句子。 (1)教师按顺序播放句子录音。学生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说说为什么错,然后改正。 (2)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6.练习听一段话。 (1)听录音"风雨这夜"这一段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出错的地方。 (2)逐句讨论。 (3)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4)同桌练习,说一说正确的对话。 (5)指名上台来演一演"风雨之夜",学生都来做评委,看哪一组同学对话中没有语病。 7.再次明确此次训练的要求,并回顾分辨别人说话正误的方法。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搜集例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下我们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 二、述说风雨 (一)引导学生述说观察到的景象与感受。要求如下: 1、抓住特点 2、有序表达 3、大胆想象 4、语言生动形象 (二)拓宽思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风雨现象。 三、拟写初稿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四、确定内容,编写提纲。 1、想一想,你想写什么景象,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自拟习作提纲,围绕“抓特点、有顺序”进行指导。 五、动笔习作。 1、想一想写风雨景象的要求。 2、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自主修改。 3、同桌互改习作。 六、欣赏习作,师生评议。 出示例文互读互评 例文:春天的雨 听,那淅沥淅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所演奏的交响乐。春雨,给予了我们勃勃朝气,它给予了世界以活力。 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 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大地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花季。 在着牛毛般的细雨中,柳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也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许多生机;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他的舞姿。 在着晶莹剔透“珍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这针细般的春雨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滚动着,不禁让人们端目详观。 松衫这些四季长青得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他们换上了新的绿装,严肃的面对着前面,自己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粉色给了桃树,粉色的桃花像一个个女孩的脸,在那微笑。它把白色给了梨树,白色的梨花像一个个很小的白手绢挂在那里。迎春花姑娘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金黄的、淡黄的、橘黄的……漂亮的迎春花姑娘在春雨里频频点头。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6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6、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作者在描写了暴风雨当时的“狂暴”情景之后,紧接着有描写了什么?和第一部分比起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的什么?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1)昨晚的狂风暴雨似乎要毁灭一切,为什么会带来更加绚丽的早晨?仅仅是风雨洗礼之后,万物更新了吗?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2)作者在暴风雨横行时那最紧张、最难熬的时刻,想到了雨后的美好吗?“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7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此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8教学目标: 知识语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体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板书设计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重点难点: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过渡:一般在暴风雨中,人们都很害怕,就像牛顿的弟弟妹妹那样——可是牛顿却不见了,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地说——,那么,牛顿到底怎样了呢?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你怎么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被大风“刮跑”的?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过渡:就这样,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停下呢?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