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与除法》 |
范文 | 人教版五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与除法》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与除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