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 篇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异口同声地说:“闹钟”。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干什么。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 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他已经认识秒针了,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一步地认识秒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2:钟面上有12个数。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2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沉默。 师:好,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 生:想。 师:拨一个8时,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注意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你拨的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 师: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拨一个3时。 生:拨钟。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教师及时给以奖励。 [评析: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你桌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生:独立完成填空,有同学小声说:“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1:两个一样,都是9时。 生2: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呢? 生3:我知道,因为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所以有两个9时。 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对了,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有两个9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评析: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生1:小红7时起床。 生2:早上,妈妈叫小红起床。 生3:小红在早上7时起床。 师: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在钟面上拨出来,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 师: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师: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做课中操。 [评析: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示时刻外,还能用什么表示时刻呢? 生:用手表 生:用电子表。 (电脑出示3个时刻) 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时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表示5时。 生2:一个是钟,一个是手表,一个是电子表。 生3:我发现前两个都是用分针时针表示的,第三个是用电子表显示的。 师:仔细观察,电子表是怎么显示时间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奖励给他一块奖牌。说的非常好,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两个点的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电话显示器上。 生2:电视上。 生3:手机上。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 生:练习。 师:谁愿意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写法? 生:积极要求表现自己。 师:(大屏幕显示8时)8时和3时用这种表示方法,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在练习本上用第二种表示方法写。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为学生再次积累感性认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看大屏幕,时间老人还给我们送来2个钟面,你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几时,并说说这时候你该做什么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把这两个时刻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6时和12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2.师: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 生:6时整。 师:谁有补充? 生:早上的6时整。 师: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3.手势游戏:由老师给大家做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老师的手势马上说出是几时整?(3时、6时、9时、12时) 4.下面,我们来玩个拨钟表的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钟面上拨针,另一个人说时刻,交换练习。 5.我们来玩个小品好不好?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做几个动作,你猜他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闹钟拨出时刻,谁最先拨好就上好闹钤。 (1) 洗脸:拨的时刻有6时,6时半,7时,9时理由是晚上睡觉前洗脸。 (2) 睡觉: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1时理由是午休。 (3) 读书: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 (4) 吃饭;拨的时刻有7时吃早饭,12时吃午饭。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表演的小品真精彩,拨出的时间也很合理,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四、全课总结。 能和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总评: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评价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光彩。李老师绝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教师的一颗爱心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5.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师生角色分明,关系亲切融和。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数学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 篇4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5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数学教学设计 篇6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方向辨别7以内的序数。 2、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7种小动物头饰; 2、装饰漂亮的7层大楼(每层大楼一种小动物); 3、7种花灯; 4、新年音乐; 5、正月十五扭秧歌及赏花灯的图片;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新年音乐 “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音乐呀?(过新年的音乐),大家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幼儿凭借已有经验自由回答,如可以穿新衣、放鞭炮等) 2、一起欣赏有关正月十五的课件 “哪位小朋友知道这是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引导幼儿说出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基本部分 大家是不是都喜欢过新年呀?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特别喜欢过新年,而且今年它们还搬进了新楼房,把新房子打扮的可漂亮了,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下啊? 1、出示森林楼房挂图 “楼房漂亮吗?这里面都住着哪些小动物呀?” (幼儿可根据自己看到的随意回答各种小动物的名字) 2、教师提问 “小动物们刚刚搬进新房,还不知道自己住在哪一层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一下好吗? 大家看一下:从下面数住在第二层的是谁呀?住在第四层的是谁呀?”或者“从上面数小猪住在第几层啊?”(提问可反复进行几次,待幼儿熟练后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小动物们住进了新楼房可高兴了,它们要举行一个花灯会庆祝一下还要请小朋友一起去参观,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出示花灯请小朋友欣赏,并互相讨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盏。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花灯从左边数排在第几个,从右边数排在第几个,请好朋友猜一下自己喜欢的到底是哪一盏? 4、游戏:帮小动物找花灯 请7个小朋友戴7种小动物的头饰,按要求(如:从左边数第几盏等)取下相对应的花灯。(可分组反复进行或进行比赛) 三、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幼儿反复进行此类游戏,如你的座位从前面数排在第几个?从后面数排在第几个?站队的时候,你的位置从前、后数分别是第几个等,让幼儿能更加准确的辨别序数并用序数词表达。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范文(4):送水果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并理解5以内各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3、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数数是多少》游戏卡中的数字卡1-5。 2、《送水果》游戏卡。 3、幼儿水果游戏卡。 4、《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活动过程: ☆排序 1、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1-4,请幼儿为数字1-4排序。 教师:这是数字几?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排队?为什么? (幼儿可从大到小排,或从小到大排) 教师:数字4后边应该是几? 2、出示数字卡片5,引导幼儿认读并辨认5的特征。 教师: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为什么要排在数字4的后面。 ☆游戏:送礼物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为小熊送礼物。 教师:小熊今天过5岁生日,你们想送他什么礼物?小熊希望是用数字5来代表这个礼物的数量。 ☆操作:送水果 1、出示《送水果》游戏卡,练习按数取物,引导幼儿寻找、点数水果。 教师:小熊最喜欢吃水果,这有很多水果,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种水果,数量为5个。 2、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练习按物取数,引导幼儿互相验证"礼物"的数量。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对不对,并找出相应的数学卡片,放在旁边。 3、完成操作单《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教师带幼儿阅读操作单,在幼儿完成操作单过程中及时鼓励引导,并以大拇指粘贴作为奖励贴在幼儿的操作单上。 ☆延伸 将操作单放入活动区,请小朋友在活动区中继续进行相互验证操作单的正确与否。 数学教学设计 篇7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时不怕打针和吃药。 2、认识数字1-5,并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药瓶若干,任务单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讨论导入 1、说说生病了怎么办。 1、生病了怎么办 提问:你生病时有没有打过针呢?打针时你怕吗? 小结:打针是有一点点痛,但忍一忍病就会好了。 2、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提问:生病的时候你吃过药吗?药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要吃药? 小结:吃药能治病,让你的身体快快好起来,所以生病了就要去看病,不要怕吃药,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第一次买药 我们小朋友都是勇敢的孩子,生病了都能不怕打针吃药。可是,娃娃家的宝宝说:我生病了,可我怕吃药!那我们一起来做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帮宝宝去医院买药。 1、认识数字 提问:看看每个药瓶上都有数字宝宝,请你根据上面的数字帮宝宝买药。 2、师生共同检验 小结:宝宝说谢谢爸爸妈妈帮我们买药。 三、第二次买药 宝宝说我们第二天吃的药没有了,请爸爸妈妈再帮忙到医院买些药。 1、请你根据医生开的单子帮宝宝领药。 2、请3名幼儿做医生,根据幼儿的任务单给相应的药,幼儿互相检查。 3、请你根据宝宝的要求,把药送给相应的宝宝吃。 小结:生病了,只有吃药才能更快的使病好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 篇8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设计 篇9学习目标 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4)集合A有个 元素,集合B有 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 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1. (课本P40A4)某学生邀请10位同学中的6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两位同学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共有多少种邀请方法? 2.5男5女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排法:(1)男女相间;(2)女生按指定顺序排列 3.马路上有12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可以熄灭其中3盏灯,但两端的灯不能熄灭,也不能熄灭相邻的两盏灯,那么熄灯方法共有______种.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 A.42 B.30 C.20 D.12 2.(课本P40A7)书架上有4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物理书,3本不同的化学书,全部排在同一层,如果不使同类的书分开,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课后作业 1.(课本P41B2)用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数,问:(1)能够组成多少个六位奇数?(2)能够组成多少个大于201345的正整数? 2.(课本P41B4)某种产品的加工需要经过5道工序,问:(1)如果其中某一工序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2)如果其中两道工序既不能放在最前,也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 篇10教学内容: 平行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判断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使学生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会测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使学生会用两块三角板或一根直尺、一块三角板正确地画平行线。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的特征,会用两块三角板或一根直尺、一块三角板正确地画平行线。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叫垂线?相互垂直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怎样? (2)相交的两条直线是不是一定垂直? (3)二条直线除相交外,还有一种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成是永不相交? (4)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线。(出示课题:平行线) (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从上面的例中,你能知道什么是平行线吗?学生: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这句话中完整吗?谁能提出反对意见?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3、平行线也可以叫相互平行。怎样用相互平行来描述下面两条线呢?AB 4、刚才我们说火车轨道可以看成平行线,因此要求枕木怎样才能符合要求?为什么一定要求枕木必须长度相等?你看到过平行线吗?请举例说明。 5、根据这个事实,你认为平行线应具有什么特征?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6、大家讨论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1)画两条长度一样的垂线,再连接起来。 (2)还有其它方法吗?看书本P63自学这几种方法。 (三)实践应用,形成经验: (1)判断下列各组线是否是平行线:(图)P64 1 (2)下列各组图中有几组是平行线:P64 2 (3)画平行线 (4)画这些直线的平行线P64 4 (5)过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P64 5 (五)总结提高: 1、什么叫平行线。 2、怎样画平行线。 (六)作业:作业本 数学教学设计 篇11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 (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数学教学设计 篇13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 ?y?3,②??x?2.5, ?y?4,③??x??6, ?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3) 已知 ??x?2, ?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数学教学设计 篇14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 篇15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数学教学设计 篇17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_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_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数学教学设计 篇18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1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20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1-32页练习五第12- 1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进―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相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想法。 2.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细心笔算、认真检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数量关系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s 1.做练习五第12题,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再进行竖式计算。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理信息再进行汇报。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五第13题。 让学生自主填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题中已知哪两个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么求第三个数量?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五第14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在反馈时,重点让他们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算式依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做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4.做练习五第17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根据什么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让生注意解答的格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五第1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说说是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 让学生自主解答。 再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2.做练习五第19题。 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让学生自己解答。 全班交流过程中让生体会到:列综合算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3.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1.总结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基本数量关系: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数量=总价÷单价/时间=路程÷速度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