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材内容:新课程第二册教科书P9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住着一直叫聪聪的猴子。明天就是它的生日,有许多的好朋友来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报告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A、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6、3、7、2、3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刚才这样的表格叫统计表,那么这张图叫什么呢?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练习应用 1、明天就是聪聪的生日了,老师也调查了我们班小朋友的生日是在哪个月份,并制成了一张统计图。从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大家帮了聪聪这么多忙,聪聪非常高兴,它想请小朋友们也去为它祝贺生日,你们愿意吗? 电脑播放聪聪的`话:小朋友,很高兴你们也能来我家做客。我想去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来招待你们,可是我又不知道你们喜欢吃哪些水果,你们能帮帮我的忙吗?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3、别急,小猴聪聪还有话要说呢!(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啊,今天就学会了这么多,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谢谢大家帮了我的忙,同时也欢迎你们明天到我家来过生日。再见,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13 二、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自主与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算之间的联系,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体验回忆、举例、分类、和纠错、应用的计算复习方法。 三、教学流程: 1、揭题。(板:两位数乘两位数与复习) 2、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回忆 (2)举例(补充40×30 11×80 15×20 31×32 39×27 45×25等例子) (3)分类 (4)知识点的'复习与 ①口算 40×3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15×20乘数末尾只有一个0,怎么积的末尾出现两个0? ②估算 老师想很快知道39×27的大概结果怎么办? 你是怎么估算的? 28不是更接近27吗?为什么不把27看做28来算呢? 还可以怎么估算? 估算方法 ③笔算 39×27 算后问生有没有快速检查的办法?(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得数与估算的值是不是比较接近,那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过还得一步一步仔细检查。) 师:抓住第二步:十位上的数乘时,积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第二步计算中的“7”是哪来的?2×3不是等于6吗? 说说笔算的方法 ④求联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请你想一下三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3、纠错 生独立算其余的题目,老师巡寻错例,若无,师补充典型错例。 4、应用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1)、一个教室坐40人,一幢教学楼13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4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鲍田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5、复习方法(回忆、举例、分类、、纠错、应用) 6、拓展 聪明题:下面算式中的汉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数 学 × 学 数 1 1 4 3 0 4 3 1 5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内容:P12 ~ 13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 法: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 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某某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某某做的,某某,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4代替了。在口算3×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 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4与3×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4与3×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 (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4与6+3×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 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 “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某某想买什么?某某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