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
范文 |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1【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重难点】 1.重点: 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2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3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4一、活动目的 1、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数字条、苦瓜、黄瓜、丝瓜等适合测量的食物 2、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数字条(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数字条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数字条工具测量苦瓜、黄瓜的长。 师:请小朋友用数字条这个测量工具量黄瓜和苦瓜的长,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测量铅笔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苦瓜、黄瓜长所以量的就长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数字条测量丝瓜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5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幼儿园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测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请小朋友把每种工具测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 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 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知道,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何,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6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7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 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8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水彩笔、吸管、粉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谁知道我们活动室里的黑板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手、筷子、铅笔等)来测量的黑板的长度。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3、请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室里的物品。 4、幼儿两人一组测量桌子的长度。 幼儿两人分成一组,一人用筷子、铅笔、水彩笔分别测量桌子的长度,另一人用记录表对结果进行记录。 5、观察测量结果,得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长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少,短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多。 提问:怎样选择测量工具。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回家以后测测你们自己家里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长度或高度),并记录结果。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9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二、教材解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 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回顾整理 评价完善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10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11【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也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项活动。本次活动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分别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掌提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喜欢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完整的铅笔、长条积本、曲别针、橡皮等测量工具,黑板 1 块。 2.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 【活动建议】 1.结合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提出问题:大熊想制作一个和咱们班一样长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概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大熊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长度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测量玩具长度的过程,提醒其他幼儿注意观察。 (3)示范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注意首尾相连, 量一次记录一次。 (4)请幼儿运用新经验再次测量玩具概长度并记录结果。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第 28 页,选择两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用每种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请幼儿依次用曲别针和长条积本测量幼儿用书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提问两次测量结果一样吗?书本有几个曲别针长?用曲别针测量了几次?书本有几个长条积木长?用长条积木测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并讨论: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就多。 3.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1)请幼儿交流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距离。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高度、远近等,探索用什么工测量合适。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电视离沙发的距离。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篇12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 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 (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