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上《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 |
范文 | 苏教版六上《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汇编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上《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汇编,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六上《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汇编1【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精读课文1—3节。 【课前预习】 1、读准、读通、读熟课文。(不少于3遍) (1)标出小节号; (2)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识记生字,描红后再将生字组词各写2遍。 【方法小贴士】:虽然课文中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略有不同,“瞬”字右半部分的笔画较复杂,可要仔细观察、准确书写哟! (2)补充下列成语,并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标注在字里行间。) 坚持不()五彩()()()新()异 ()()万变相()相成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1)在文中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请用铅笔在段尾分别写一句话概括。) 【方法小贴士】:摘句法、串联法、取舍法、综合法,你要根据情况使用哟! 4、搜集哥白尼的资料,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知识链接】 说理文的方法: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⑤、引用论证。 【预习反馈】 1、读课文给小组内同学听(相互正音,相互评点); 2、小组内书写生字词展评,评出“书写之星”; 3、交流已经理解的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 4、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5、参加全班交流:哥白尼人物资料 【质疑探究】 1、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哥白尼好问?朗读第2段,注意重点读好这些词语。 2、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句话的含义。 3、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4、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当堂检测】 1、用“”画去不合适的汉字或读音。 (翱遨)翔不(邂懈)奥(秘密) 钥匙(chi shi)兴(xìng xīng)许包括(guō kuò) 2、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⑴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 。 ⑵文章为了充分说明要讲的道理,作者还举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两个事例:①; ② 。 3、我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课后预习】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搜集沈括的资料,准备小组内交流。会背、能理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 3、思考书后第2题。 4、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苏教版六上《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汇编2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铺路石相辅相成 哥白尼稀奇古怪不懈探求 沈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四、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五、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讲道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