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
范文 |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三、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 (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 四、延伸活动。 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二、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2、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3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4一、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是幼儿在玩水过程中了解物质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活动的重点定位在能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难点是:学习合作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进一步感知沉浮。 2、初步尝试小组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3、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玻璃球、一次性盘子、一次性杯子、牛奶盒、篮子、小方砖、一次性碗、套筒、鲍鱼壳、橡皮擦,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2、大脸盆、钢化玻璃缸、干毛巾、笔。 3、幼儿记录表(小)、教师记录表范例(大)。 四、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球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设想。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缸里,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会浮上来?”(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沉下去吗? 2、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3、幼儿进行实验。 第一次操作,初步感知。 (1)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在试之前,老师有提几点要求: ①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为一组,轻声说话,材料轮着试一试。 ② 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 ③ 多用几种材料试试看,记住哪些方法可以使玻璃球浮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与指导。 放手让幼儿进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的给予肯定,实验失败的幼儿适时进行干预引导。 第二次操作,尝试记录 ①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记录呢。老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小朋友一起看看里面有哪些符号,记录什么。 ②幼儿第二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重点观察幼儿的小组合作记录情况及是否真实的记录。 4、小组介绍记录情况并验证。 ①请一组的幼儿介绍本组的记录情况,并当场进行验证,从中表扬小组幼儿的团结协作和真实的记录。 ②教师作简要小结。 5、张贴记录表互相交流,收拾材料。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5一、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积极尝试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造声音。 2、展开想象,制造和体验美妙的大自然声音。 二、活动准备。 1、声音:雷声、雨声、蝉鸣声、蚊子叫声、空调运行声等。 2、搪瓷杯,筷子,不锈钢小勺,塑料垫板,塑料袋,空纸盒,铁盒,硬币,木块等。 三、活动过程。 (一)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 1、播放声音。 树林里的鸟、蝉(知了)、打雷、下雨 2、提问。 (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个声音? (3)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3、教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二)探索、创造声音。 1、用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教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呢。 2、出示一些物品。 教师: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请小朋友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 3、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教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4、教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真是很神奇哟! 5、幼儿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 提问: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像什么?(启发幼儿大胆联想) 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1、教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提问: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四)音乐之声。 1、教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2、教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动听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6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实验: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7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迁移生活经验,了解更多有弹力的物品从而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弹性物品的,有了这些弹性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帮助,使我们生活的更加舒适、美好。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 难点: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一)活动目标 1.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 2.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皮筋、海棉、弹簧、橡胶做的小球等有弹性的物品若干。 2.记录单每组一张 3.生活中的弹性物品(枕头、弹性小玩具、弹簧秤等)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弹性物品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在桌上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你想来玩一玩吗?” *提出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桌子上的东西你可以用来捏一捏,拉一拉,玩好了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看看里面藏着什么小秘密。 评析:教师提出清晰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好奇去观察、操作,即让幼儿有了操作的欲望,又给了他们明确的目的,为下一步的讲述做好了铺垫。 *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指导) *请幼儿带着发现回到座位,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去玩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边操作边回答(如:拉皮筋的时候会变长,松手就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皮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了等)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在玩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桌上的东西在用力的时候他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的,不用力的时候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种现象叫物体的.弹性,原来我们桌上的东西是又弹性的。 评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请幼儿讲述时,围绕了弹性物品的特征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了表述,“例如在玩海绵时引导幼儿说出海绵在用力时会变形,松手(不用力)时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最后教师在总结更是让幼儿对弹性物品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第二次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老师呢,又给你们在桌上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但是这次的材料有的是又弹性的有的是没有弹性的,要请小朋友来动动小脑筋把有弹性的物品找出来并记录在记录单上,但每组只有一张记录单要请一组小朋友来合作完成,并最后还要推选一名组长来介绍。 *幼儿再次操作 *每组推选一名幼儿上来介绍发现的弹性物品 *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进行总结,并将有弹性的物品放入篮子进行归类。 评析:这个过程是教师帮助幼儿再次理解弹性的过程,通过寻找弹性物品并进行表述,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弹性的概念,并且教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尝试了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给了幼儿更大的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在相互的讨论合作中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弹性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有弹性的物品,那你在平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品呢?它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补充或者丰富。如:沙发、床垫、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秤等。 评析:通过两次操作以后孩子们对弹性物品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然后在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弹性物品,这些东西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帮助,是我们生活的更加舒适、美好。 四、增加生活经验,制作弹力毽子 *教师出示一个弹力毽子引起兴趣。 *教师:看,老师手里是什么?你们想来做一个弹力小毽子吗? *教师指导幼儿学做毽子 *幼儿将做好的毽子拿到操场上玩。 评析:这个过程即是生活经验的再次迁移,又为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可以用这个做好的弹力毽子来参加体育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活动反思 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清楚的运用了三大环节,过程清晰、合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清楚的弹性的概念。第二环节增加了孩子对弹性物品的认识,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并在活动中教师尝试了让幼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探索,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81、自制泡泡水适合班级:中、大班 材料准备: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杯子(见自制泡泡水1) 制作方法与步骤:成品 实验操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杯子里搅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教师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拓展与替代: ◆在幼儿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小知识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如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而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 泡泡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净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 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2.吹泡泡适合班级:中、大班 材料准备:铁丝、钳子、棉线、自制的泡泡水、大小不同的吸管 制作方法与步骤: (1)把铁丝弯成小勺做成吹泡泡工具(缠上棉线效果更好)。 (2)自制的吹泡泡工具可以做半圆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不同大小的吸管自由吹泡泡玩。可以把吸管插入泡泡水中吹气,会看到泡泡层出不穷地冒出来(见“吹泡泡图2”);也可以在泡泡水里蘸一下吸管,然后拿出来把泡泡吹在桌子上,看谁吹的泡泡坚持的时间长;还可以让幼儿把吸管轻轻地插入泡泡中向里慢慢吹气,泡泡会慢慢变大。(见吹泡泡3) (2)让幼儿用自制工具吹泡泡玩,比比谁的泡泡最大。 教师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虽然自制的吹泡泡工具形状不同,但是吹出来的泡泡却都是圆形的。 ●引导幼儿观察吹泡泡工具的共同特点:有孔或者有缝隙。 拓展与替代: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和工具能吹出泡泡,例如:苍蝇拍、漏勺、鞋刷等。 ◆尝试将生活中的其他材料变成吹泡泡工具,如在树叶上穿孔等。 小知识 泡泡的形成是一个充气的过程,所以泡泡的内气压略大于外气压,由于内气压有向外的力,且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加上泡泡这种物质的“柔软”程度,要使得这些力最后能够达到平衡,只有球状才能满足条件。所以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看似都是圆的。而上面的情况是在球形足够小的时候的理想情况,实际上一个球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触到的大气压力不一样,同时它本身有重量,所以这个球形并不完美。换言之,如果泡泡足够大,它就会显得很扁。此外,吹出来的泡泡大小与吹的力量、吹具等因素有关。 3、旋转的小花适合班级:中、大班 材料准备:硬塑料板、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水、剪刀 制作方法与步骤: 将乒乓球沿横切面剪开,然后沿边缘分别剪成锯齿状,做成小花。(见“旋转的小花图1”) 实验操作: (1)在一个乒乓球小花的底部蘸一点水,然后把这个乒乓球小花放在硬塑料板上。 (2)让幼儿双手握住塑料板的两边,慢慢倾斜塑料板,就会看到乒乓球小花快速旋转起来。(见“旋转的小花图2”) (3)取一个没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并把它放在塑料板上,让幼儿倾斜塑料板,观察小花的旋转与蘸过水的小花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幼儿同时在塑料板上放两个以上的蘸过水的乒乓球小花,并让它们同时旋转起来,看谁转的时间长,谁转的乒乓球小花的数量多。 或者让两名幼儿共同操作一个塑料板,协同让蘸过水的小花旋转起来。(见旋转的小花图3) 教师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慢慢倾斜塑料板,防止小花掉下来。 ●着重让幼儿观察比较没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和蘸了水的乒乓球小花旋转起来有什么不同。 拓展与替代: ◆尝试用其他圆底的材料代替乒乓球做小花进行游戏。 ◆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做托板,看哪种材料更容易让小花旋转起来。 小知识 当我们倾斜塑料板时,乒乓球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向倾斜的方向旋转,由于乒乓球底部蘸了水,水会减少乒乓球与塑料板之间的摩擦力,所以乒乓球能够快速地旋转起来,并在自转的同时沿水痕公转。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所以当我们倾斜的角度适当时,乒乓球不会转出塑料板。 4、橡皮筋游艇适合班级:中、大班 材料准备:塑料泡沫、橡皮筋、硬纸板、透明胶带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将塑料泡沫削成小船的造型,尾部中间挖一个长方形孔。 (2)剪一张硬纸板如图折叠好后,中间穿过橡皮筋,再把连接处粘好,做成螺旋桨。(见“橡皮筋游艇图1”) (3)将螺旋桨上的橡皮筋拉到船身上,游艇就做好了。(见“橡皮筋游艇图2”)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手不停地旋转桨叶,使橡皮筋上足弦,然后把游艇放入水中,松开手,游艇就会在水中航行起来。 (2)让两名幼儿进行游艇航行比赛,看谁的游艇行驶得快。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游艇在航行时螺旋桨发挥的作用。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橡皮筋拧的松紧程度与游艇航行速度以及航行距离间的关系。 ●提醒幼儿注意橡皮筋不要拧得过紧,防止绷断。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弹性不同的橡皮筋和软硬程度不同的塑料片来制作螺旋桨,探索它们与游艇航行速度的关系。 ◆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电风扇的叶片,快艇、游轮行驶时螺旋桨的样子,或让他们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丰富相关知识。 小知识 螺旋桨是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有两个或多个桨叶,叶片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它被旋转紧后要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就会产生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带动叶片转动,而叶片转动会将水翻动起来,从而推动游艇向前航行。飞机与船都是靠螺旋桨装置来进行发力,带动机身或船身前进的。 5、旋转的光盘适合班级:大班 材料准备:气球、废旧水彩笔筒、光盘、吸管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将一根废旧的水彩笔筒清洗干净,将粗的一端截去部分,使其正好卡在光盘中心的孔上,下端保持平整,且不露出光盘。 (2)把气球绑在一根吸管上并扎紧,以防止漏气。 (3)把吸管套在水彩笔筒的上端即完成制作。(见“旋转的光盘图1”) 实验操作: 拔下吸管,向气球吹满气,然后用手捏住气球口,把吸管套到水彩笔筒上,随后松开手使气球内的空气经过吸管和水彩笔筒从底端喷出,光盘就会向前旋转驶出。(见“旋转的光盘图2”) 教师指导建议: ●将水彩笔卡在光盘中心孔时,要卡紧,避免留下缝隙影响前进的效果。 ●将吸管套在水彩笔筒上时,要套紧,避免气体从缝隙中流走。 ●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比赛,看谁的光盘跑得最快、最远。 ●指导幼儿探究影响光盘转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气球气体的多少、地面的光滑程度和光盘自身重量等。 ●注意吸管口的卫生消毒。 拓展与替代: 也可以用蛋糕盘、卡纸、纸盒等代替光盘,让幼儿实验哪种材料前进的距离更远。 小知识 气球被放开时,气流猛地向外喷出,在气流的带动下光盘不停地旋转着前进。气球内空气越多,气流越强,光盘旋转的速度越快;随着气球内气流压力的减弱,光盘转动的速度逐渐减弱,直至停止,这与气垫船在水中上升、下降的原理是一致的。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9粘杯子的气球 【活动目标】 1、了解杯子被气球“抬”起来是因为气球与杯子壁之间有摩擦力。 2、探索加了水之后的杯子是否能被气球“抬”起来呢?体会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了解简单的气压现象。 【活动准备】 材料:杯子(塑料杯)、气球、打气筒、刻度贴。 其他:水、抹布。 【重 点】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难 点】 用打气筒吹气球或者用嘴巴吹气球。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拿起杯子的多种方法,随后出示气球,气球是我们平时用来玩的,我们可以不用手而用气球把杯子抬起来吗? 过程二:观察气球在杯子里慢慢膨胀后,会有什么现象? 把气球放入杯子中,利用打气筒或者用嘴巴把气球慢慢吹起来,然后用手捏住并拿起气球,会发现杯子和气球紧紧的“粘”住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小朋友会想到是因为气球太大了,把杯子撑住了。我们试着把杯子拽下来,会需要用到一定的力气,原来气球和杯子“粘”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而且由于杯子比较轻,所以很轻松的就把杯子“抬”起来了。而且随着气球慢慢的膨胀,杯子里的空气被挤出去,这时杯子里的气压小了,气球就被“吸”进去了。 过程三:试着往杯子里加水,气球还能把杯子抬起来吗? 先把刻度贴粘在杯子的外面,根据刻度贴上的格子往杯子里倒入相应量的水,从第一个刻度到最后一个刻度,我们发现杯子的重量在逐渐增加,而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放入前三个刻度的水时,气球还可以“抬”起杯子,而随着杯子的重量越来越重,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气球与杯子壁之间的摩擦力也越来越小了,气球就“抬”不起来杯子了。 过程四:除了用气球,我们用嘴巴试一试,也可以把杯子“抬”起来。 用嘴吸一吸杯子里的空气,杯子也可以“粘”在我们的嘴巴上了,因为我们把杯子里的一部分空气吸走,杯子里的气压变小,所以杯子就“粘”在了嘴巴上,这个和吸盘的原理是一样的。 【活动拓展】 用气球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和粗糙的物体表面上分别进行摩擦,感受哪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 幼儿园操作实验类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训练能听到信号迅速地在凳上站立。 2、通过不同器材的平衡练习,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平衡能力,激发勇于挑战的精神。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平衡循环练习,新授登上平衡,站立。 幼儿每人一张小圆凳,塑料平块,平衡木,凳子,高跷,泡沫球,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以一路纵队入场,进行走跑交替热身活动。 2.模仿机器人做头领,上肢,下肢,脚部的关节肌肉活动。 (二)教学与练习部分 3.游戏;凳子运动 (1)请幼儿每人拿一张凳子,选择一个地方听信号绕自己的凳子走,当听到教师哨响时迅速双脚站立在凳子上。 (2)请幼儿听信号绕自己的凳子跑圈,当听到教师哨响时迅速单脚(反复练习中注意左,右脚替换)站立在凳子上。 (3)幼儿分成两组将凳子排列成纵向,绕着凳子跑。当听到教师不同的哨音信号时,幼儿迅速或坐在,或蹲在,或双脚站在,或单脚站在小凳子上。运动节奏由慢到快,难度由弱到强;坐——蹲——双脚站——单脚站立在凳子上。 4.平衡循环练习;运球。 (1)分组听信号一个接一个地持球走过场地上各种障碍。 (2)分组进行运西瓜比赛,听信号,各组小朋友出一人持西瓜球快速走过指定的各种障碍,回到出发点后本组另一个小朋友在出发,直到本组小朋友持球回到终点。最先完成“运西瓜”的小组为胜。 活动规则:每个幼儿从球筐里拿一个球从一头运到另一头,须经过塑料平衡块——平衡木——凳子——高跷,并将球放到篮筐中,能走在平衡木中带球不掉落者可到教师处另一张贴纸作为奖励。 (三)结束部分 1、听音乐做“擦汗”“洗手”“洗脸”“甩手”“互相捶背”“甩腿你”放松运动。 2、评出几名“运西瓜大王”,然后收拾场地退场。 活动反思: 幼儿活动过程中兴趣与积极性 从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大部分幼儿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孩子们很喜欢教师在引导语言中用“玩”这个字眼,听到老师说要让大家一起来“玩”,孩子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创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在幼儿提出想单脚站凳子上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支持和满足,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索道路上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和游戏的伙伴的观念。 基本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和板凳一起游戏,孩子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创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游戏目标的达成 幼儿通过创造性的游戏以及集体的板凳游戏,较好的锻炼了协调、平衡、跳跃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适度等待、坚强勇敢等品质。同时,从坐在站在板凳上到站立到从高处往下跳游戏情境也给幼儿创造了体验“刺激”、挑战自我的好机会。 游戏活动中有引发反思的不足之处: 1、教师观察、分析、特别是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加强。如:发现游戏中幼儿消极等待时间有些多,后面的游戏就应该及时的调整和避免。 2、活动场地的选择方面还欠妥当。水泥地板的硬度给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威胁如:玩板凳上游戏时,幼儿会担心从板凳上掉下来摔痛身体,这让孩子产生了心理恐惧。本次活动若在幼儿园院落的塑胶地板上进行,则更利于营造幼儿安全的活动心理环境,促进幼儿更为投入的活动,更为充分的体验、尝试和探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