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2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 47+39= 220+630= 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主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才能更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5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7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8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突破方法探讨分析,实际应用。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学法小组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2×13=4×12=16×2= 7×12=6×10=20×5=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42页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学教材例2第(1)题。 提问:橙子每盒6个,要求10盒有多少个。该怎么列算式?结果怎么求? 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算式: 6×9=54 54+6=60 6×10=60 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1)题下面的4个算式题。提问: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做题并观察,然后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学教材例2第(2)题。 要求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汇报。 指导学生将例1和例2第(1)题中的方法结合起来解答下面的小题。可采取以下步骤: (1)整十的数怎么做?(去掉0,20变成了2) (2)12×2时,应该怎么做?(12分解成10和2) (3)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10=20,2×2=4) (4)两者相加得多少?(20+4=24) (5)最后怎么办?(末端去掉几个0就添上几个0,结果为240) 3. 小结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口算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先忽略整十、整百数后面的0,用整十、整百数前面的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与整十、整百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巩固练习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1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的内容有: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几千几百(或几千)。没有安排新的实际问题,只是结合计算教学,巩固已经教学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发展解题思路、积累数量关系。 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28~29页教学乘法口算,第30~32页教学笔算法则,第33~35页教学估算,第36~38页教学特殊乘法的简便竖式,第39~40页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教学注意三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般分两步乘,第一步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已经具有计算的能力,第二步乘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尚未掌握。第28页例题教学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是为笔算作准备的知识与技能。例题教学两位数乘10,“试一试”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在“想想做做”中还有几十乘几十的口算。“10”是最小的整十数,也是最小的两位数。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先教学两位数乘10,知识跨度小,算法容易想到。掌握了两位数乘10的口算,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就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在交流时倡导算法多样化,通过优化算法。 例题12×10的算法多样化从何处来?出于对情境的感受,从现实中得到启发。也出于已有的口算经验以及合情推理。如果在图画中看到“已有9箱,再放1箱就是10箱”那么就会想到9箱的瓶数加1箱的瓶数,这就是“萝卜”的方法;如果在图中看到“一堆5箱,2堆就是10箱”,那么就是先算5箱的瓶数,再乘2的思路,这就是“辣椒”的方法;如果假设1箱10瓶,那么10箱是100瓶,还要再添10个2瓶,才是10箱的实际瓶数,这就是“蕃茄”的想法。“蘑菇”的算法是以前进行口算的经验迁移。无论哪一种算法,都是充分运用了旧知识解决新课题,都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 “试一试”起两个作用,一是发展例题,从两位数乘10扩展到乘几十;二是优化算法,体会12×30如果不从12×3=36类推,采用“萝卜”,“辣椒”“蕃茄”的思路与方法就比较麻烦。“想想做做”第1题配合“试一试”,继续引导口算思路,巩固算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同组两道题的联系。 “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后面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作知识准备。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也是多样的,教材的设计是从整十数乘一位数,想整十数乘整十数,把这种题的口算与已有的口算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2.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第30页例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列出算式28×12以后,不急于教学竖式怎样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可能想到的办法计算。这样安排有三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创新;二是为理解竖式计算积累感性认识;三是形成“蘑菇”那样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学时要营造探索新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新问题。如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有办法算出得数吗?要学生的各种方法,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尤其是“蕃茄”的思路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步骤已经十分接近了。 竖式的教学从“蘑菇”的质疑切入,要联系“番茄”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蘑菇”已经算了什么,还要继续算什么,并接着算下去,经历的过程,并对这样的过程作出解释。 竖式的一般写法适宜意义接受,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线索教学。先由教师告诉学生竖式也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竖式和教师的竖式比一比,既看到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到“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然表示28个十,即280。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省写这个“0”,省写后有什么好处,领会这样的省写使28×12分解成两次28乘一位数,便于思考和计算。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28×12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 两位数乘两位数,很可能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计算错误一般集中在进位上。因此,要进行相应的专项练习,经常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即△×△+△)这样的题,能有效减少计算错误。 3.估算教学注意两点。 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而且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大约是多少。因此,估算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第33页的例题教学这样的估算。 学生首次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呈现了各种估算的结果,让学研究“各是怎样估算的”,从中体会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要仔细分析每种估算的思考,“萝卜”把29看作20,42看作40,通过20×40估计29×42的积比800多;“辣椒”把29看作30,42看作50,通过30×50估计29×42的积比1500少;“番茄”把29看作30,42看作40,通过30×40估计29×42的积在1左右。要分析各种估算的共同点,都把两个乘数看作整十数,利用整十数的乘法估计29×42的积。要研究29×42的积为什么比800“多”、比1500“少”、在1“左右”,清楚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体会“番茄”的方法比其它方法好一些,从而自觉运用这种方法。 “想想做做”按“体验估算、掌握估算、应用估算”的线索编排。第2题通过算和比,发现每组中间一道题的积在它上、下两道题的积的之间,再次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通过整十数的乘法进行估算。第3题引导学生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样估计的结果最合理。第4题是培养估算的习惯,先估计、再笔算,能发现和及时改正计算错误。第5题是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贯穿在估算教学的全过程里。 4.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注意三点。 本单元虽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授内容,仍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要结合一步计算的问题,特别是表格形式呈现的问题,概括数量关系,提升认识。如第29页第5题中的每盒的数量×盒数=物品的总个数;第38页第5题每秒飞行米数×飞行的秒数=飞行的路程,飞行的路程÷1秒飞行的米数=飞行的秒数;第40页第6题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要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题思路。如第32页第4题还能利用22箱苹果和每箱30元,计算苹果的总价;第34页第5题买24个同样的篮球,可能是单价48元的,也可能是单价38元的,还可能是单价28元的,分别算出三种篮球的总价,与1000元比一比大小,才能知道可能买了哪种篮球;第37页第5题根据4条船坐20人,算出每条船坐5人以后,可以通过38÷5=7......3或者5×7=35<38,解决租7条船够不够的问题。 要重视多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第37页第6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2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情景导入: 师:如果今天我们去游乐场,你们最想玩什么? (让学生“玩”,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生:小火车、碰碰车、游船、青蛙跳、卡丁车…… 师:如果去玩,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伴随兴趣,引发学生对“玩”的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利于学生独立编题,如何坐人——评出“小领袖”,如何花钱——评出“小管家”) 生:小火车4人/节、碰碰车2人/辆、……(如何坐人) 生:票价……(如何花钱) 2、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A:买5张碰碰车的票需要多少钱? B:24人能坐满几节火车车厢?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 生:因为一张碰碰车票是5元,5张是5个5元,所以5×5=25元 生:因为一节车厢坐4人,把24人按每节4人做,用除法24÷4=6辆 (3)、小结: 师:上面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乘法、一个是除法。 生:就来利用乘除法帮助我们解决去游乐场玩的一些小事。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形成乘除问题的意识) 二、你问我答,师生同乐 1、师:根据如何坐人,如何花钱,结合我们的游乐项目编写问题,看谁能做大家的“小领袖”,“小管家”,组织好大家的游玩? (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编算花钱,还是编综计人数的) 2、学生独立编写问题。 3、师:我想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证明自己有没有“小领袖”,“小管家”的能力了吧,请你的同桌帮你评评吧,请同桌列出算式。 (本课重点在于解决有关乘除法的简单问题,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只列式,不计算) 4、学生列出同桌相关问题的算式。 5、师: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评出本组“小领袖”(或)“小管家”。 (列算式情况是否正确,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互助水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2小题 盒饭每盒4元 小兔:我买2盒用了多少钱? □○□=□(元) 狼:我用了24元钱,我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 □○□=□ 小牛:20元我能买几盒? □○□=□(盒)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交流 四、师生同乐,提升知识 三人击靶,靶环只有8环、9环,每人击三次,一人27分,一人26分,一人24分, 问:他们每次各得几分? 1、设计游戏:四人小组,一人持签,三人抽签,游戏3次,统计三人得的总分。 2、小组汇报结果 3、说出算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生:9×3 生:9+9+9 生:3个8同上 生:9×3—1(通过观察,学生得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9少1) 生:8×3+1×2(根据上面学生提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8多2个1) 五、练习总结,回归自然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 ÷3=48÷8= 27÷9= 49÷7= 16÷4=42÷7= 54÷9= 81÷9= 18÷3=54÷6= 63÷7= 4 ÷4= 6 ×7=36÷4= 12÷6= 7 ×9=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