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
范文 |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5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