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范文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怀念母亲》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四、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六、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 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 (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 (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 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二、自读,了解文章大意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三、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四、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机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8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0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1【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在三个层次的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慈母情深》和《秋天的怀念》,给孩子创造一个主题下的平台,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是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通过角色换位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慈母情深》 一、创设情境,语言激情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轻唱。 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听着这歌声老师想起了一段话“花开花谢几度秋,滚滚江水向东流,人生世代新换旧,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天长地久至死不休。” 以音乐烘托情感,教师语言激情,使学生走进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鉴赏 1、走进作者,用敏感的心描文字之“像”。 合上书,回忆课文,捕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读出你的感受。 捕捉文本,走进文字表象。 2、走进文字,用细腻的心品文字之“味”。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读中升华情感。 ⑴ 重点词语的品析 ⑵ 再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令你感动的原因。交流汇报: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以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⑶ 引入材料,体会生活背景,感受文字情怀: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母亲每月27元的工资,平均每天多少钱?而我却一次向她要一元五角钱,要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的一元五角钱,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读这一幕幕镜头吧。 ⑷ 配乐《睡莲》再次激情,在音乐中师生共读每一处感人的镜头。让画面流动于心,让情感流泻于声。 审读赏析感受文字熏陶。 ⑸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不忍,我多想转身跑掉,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听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话中有她的期待,自豪,骄傲。一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怎样纯粹,无私的爱啊。 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这如但丁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走出文字,用感恩的心抒文字之“情”。 迁移训练: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感恩之情。 补充学习《秋天的怀念》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看过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上这份沉重的思念,一同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自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3、交流汇报: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做母亲的对儿子的多少深情。有娘在就有儿在,母亲的话里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理解…… 母亲总是这样轻轻地,亲亲地,苦苦地爱。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能得到宽恕。” 4、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心,又是一个秋天,他会怎样呢?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5、读歌词《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 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升华情感,激发感恩的心。 师配乐朗诵: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在母爱的守望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