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教案(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 (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板书设计】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 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慈爱 辛苦 ……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会入情入境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朗读并进行创造想象的过程中,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渗透珍惜友情、信守诺言、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抓住鸟儿和树的对话,以及鸟儿找树时的心情,引导整体把握鸟儿的情感变化,感悟生死不渝的友情。 2、学习难点:通过想象鸟儿两次“看”灯火而引发的补白,进一步体会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和留恋,感悟伟大的友情及对诺言的信守。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1.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教师画树、贴鸟儿】,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你听,【播放鸟叫】这只美丽的小鸟又开始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了,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了一篇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2、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下面看一下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看,这是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选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合作、或者通过看书或查字典来解决。【学生在作业纸上选生字读音】 谁来读读? 融化 剩下 伐木 煤油灯 【教师点名读】【学生齐读】 2、初读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完成屏幕出示的练习题。(课件出示)【教师巡视,学生读书3分钟】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还要回来唱歌给他听)。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她着急地找呀找,问过了(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点名回答】 三、抓住重点,反复诵读 过渡: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能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呢?(小鸟、大树、树根、门、小姑娘)她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呢?(4次)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这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下面请你们用波浪线划出小鸟说的话,用直线划出大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学生读书、勾画句子】 1、感悟在一起的快乐: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第一次是谁和谁的对话呢?(大树和鸟儿)正如开头描述的那样(出示第一自然段),【点名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读的真好,那个词最能体现出鸟儿和树的深厚感情?(天天)再点名读(读出天天的感觉)。 过渡: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师引读。【学生齐读】 2、体会分别的依依不舍。 (1)可是,冬天到了,小鸟必须离开树,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地惜别。于是有了第一次对话。树对鸟儿说……鸟儿说……【学生串读对话。】【教师出示对话】 (2)指导朗读: 问“大树”:大树,你舍得小鸟离开吗? 生:不舍得。 师:怎样读才能读出依依不舍的语气?【教师范读】(听老师读一遍),看着老师的脸,注意:表情、语速。该生再读。 师:你会信守承诺回来唱歌给树听吗? 生:会。 师:肯定吗?带着这种语气读。 (3)同桌分角色练读。【同桌练读】 (4)请一对同桌读对话 (5) 男女生分角色读 过渡: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女孩子读小鸟。体会一下,好吗? 【学生分男女练读】 四、品读赏读,深入领悟 1、品读其它三组对话。 过渡:一对好朋友在依依惜别中做了约定,他们期待着明年再相见。冬去春来,鸟儿信守诺言,飞回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在那里。重复。【教师擦去树枝,留下树根】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难过、着急、决心找朋友) (1)小组内选角色练读对话: 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教师出示3组对话】这三组对话,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2)、指定一个小组读,问: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些。我觉得这样子还不够焦急。) (3)练读鸟儿的问话: 鸟儿为了苦苦寻找好朋友大树,应该一次比一次焦急、难过才行!那这样,我们专门练习一下小鸟说的三句话。 幻灯片出示小鸟说的三句话。【教师点名读】 (4)角色扮演,体验感知。 是啊!小鸟焦急地寻找着她的好朋友大树,那么我们谁愿意来做一回小鸟?把这令人感动的场面表演出来呢?就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 同学们演译得很认真,特别是小鸟你一定觉得非常疲惫吧?辛苦了小鸟!【学生角色扮演】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4个字,正确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中的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懂得面对突发情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2.体会纪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纪哓岚的资料和诗句。 教师: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介绍你了解的纪哓岚。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导难写、易错的汉字。 3.读通课文。 三、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诗文对照,想象独钓图。 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中想想:一人独占一江秋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联系文中古诗想想,古诗的哪些诗句就是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 3.同桌分工,对照着读诗和文对应的句子,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4.学生背诵古诗一次,然后闭者眼睛默默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齐读古诗后,指名说说“一人独占一江秋”的语意。 6.评议补充,深化感悟。 五、指导读悟第5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渎自悟,自主探究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本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同桌读读议议,交流读懂了什么,讨论不懂的问题。 3.班级交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朗读训练(先指名后齐读) (2) 讨论 乾隆皇帝说的话,前两个“好”字怎么理解,后两个“好”字各应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好”,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4.思考乾隆皇帝所说的话该怎么朗读,根据自己的设计练习朗读。 5.组织赛读、评读活动,开展感情朗读训练。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整体读文,把握。 1.自已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 2.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重点解决: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喧闹(喧哗热闹)、训斥(训诫、斥责)、 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这几个词在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句子解决,如洋溢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孩子们在花园里玩时是什么样子?使学生体会孩子们在玩时的快乐。再联系生活,什么时候洋溢着欢声笑语?然后让学生自已说句子。 还有“隆冬、瑟瑟、冷酷”可能学生也有不懂,也可联系句子,或是用换词法,或让学生想象、做一下动作,马上就可以理解。 4.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纠正个别读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5.指名说说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三、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A、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分组比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6.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孩子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导学生想象劝说巨人回心转意的语言技巧,例如开始对巨人说话要婉转,然后再让他醒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下面的部分,请划出巨人醒悟后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巨人这时说的话,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呢?该怎样读呢?读好巨人的心情变化。 7.读了这篇童话后小朋友们是否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请谈一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拓展练习 1.先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进行再次体会,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再去读读有关段落,也可以与同学就哪个人展开评论。并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在课下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 课后习题 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并阅读。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 2.学会倾听,有交际的自信心,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 2.学会倾听,有交际的自信心,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设计 一、巧设情境,引出安慰 师:同学们,今天看到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戚老师心里非常紧张,此时此刻,你们能说点什么让老师不这么紧张吗? 师:谢谢孩子们,有了你们的鼓励和安慰,老师的心情平静多了,谢谢大家。其实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跟戚老师一样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什么呢?安慰。 一位名人这样说:“安慰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安慰是医治心灵的良方。”今天,咱们要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学会安慰。(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 二、研究话题,明确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来看课本中第一个小男孩说的话)(出示课件3) 师:故事中的小男孩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打算怎么安慰他?请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下。(板书:主动关心) 预设A 生:小峰,不要难过了,运动会上难免有意外发生,你不是故意摔倒的,比赛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了,并且付出了努力。(出示课件3) 师: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我想此时小峰心里会舒服一些。(板书:表示理解) (你鼓励无疑给了小峰极大的安慰)(板书:鼓励)。 师:所有这些安慰的语言、行动都来自于我们对小峰的真诚,只有真诚,才会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板书:真诚) 小结:通过这么多同学和老师的安慰,此时小峰的心里会怎么样? 三、出示情境,学生练说 1.出示:(出示课件4) (1)我不想搬走,不想离开好朋友。 (2)我特别喜欢这块表,丢了好心疼啊! 师:上面两种情形,你要如何安慰别人呢?请任选一个你想安慰的对象进行小组内讨论。 2.请生表演,练习说话。 四、交流烦恼,强化方法 1.当堂抽取学生课前写下的烦恼纸条。 2.针对学生烦恼的问题,其他学生给予安慰。 3.被安慰学生谈谈心情的变化。 五、主题拓展,情感升华 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旅途并非都是坦途。安慰,如同涓涓细流,会滋润我们的心田。捧出一颗心来,送上我们真诚的安慰,我们就会快乐起来。(出示课件5) 让我随着音乐,一同感受安慰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同学们讲自己的伤心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参与话题,勇于发言,唤起情感共鸣,口语能力得到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不爱参与,害怕,不敢发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7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识字加油站”意在让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且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用成语说句子,另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设问句。“日积月累”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并积累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认知能力。 学情分析: 这次“交流平台”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和习惯,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读文章时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教学要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关于质疑的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亲历自主发现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以教师或优生的发现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发现过程,同时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8教材分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3.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 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句。 2.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凉州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质疑:“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画面:热闹 情感:豪迈、哀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难点 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汇报。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含义: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质疑: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含义: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①“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小结: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三、激情朗读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总结全诗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做人:人生观 忆项羽:怀古 教学反思: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9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