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鸟的天堂教案 |
范文 | 【精选】鸟的天堂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鸟的天堂教案 篇1设计理念: 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和发。激发情感体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力求体现“充分研读,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教学1-9自然段,多以读中感悟榕树的大、美为突破口,本课时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力求突破。 1、围绕作者是“怎样表现榕树的大的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发现。 2、在领悟表达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跟树有关,课前让大家搜集一些有关树的资料,能向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上奇特的树吗?生介绍 〔请学生自由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把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与课文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中,也介绍到一棵奇特的树,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把。(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2、天堂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在你们心目中,鸟的天堂是个怎样的地方?生交流 〔(1)出示巴金肖像和色彩明丽的鸟的天堂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2)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初步开启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第一次榕树大 第二次鸟多 〔通过预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检验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学习1-9自然段作铺垫,板书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三、学习怎样表现榕树之大 (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见了一棵榕树很大很大,作者是怎样表现榕树大的特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读,好吗? (板贴)怎样表现榕树的大的特点 (2)打开课文,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1-9自然段,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榕树大,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生读、找。 (3)从学生的回答中生疑:这两节究竟是不是写榕树大呢? 〔结实本课学习目标,从读找中生发疑问。没有根据的教案的预设一成不变的实施,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现场生成教学,从质疑处鼓励学生探究。〕 A、学习5、6,读中探究 (1)指名生读§5、§6,想想这节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 (2)我们把这个争论的情景演示一下,我来当作者,我想邀请两个同学当我的朋友,谁愿意?(出示大榕树) 其他同学仔细听,从我们的争论中表现出什么。 师生表演争论,?生交流 (3)这是一株大榕树,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有许多株? 请同学们看图,再好好读读5、6两小节,说说理由。 生读、说。相机板书:远 师:巴金爷爷用笔多么精妙,值得我们好好研读,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5、6两节是怎样表现榕树的大的吗?生概括小结 〔5、6两节,通常在教学中被“略处理”。这一环节,巧妙地设置了两个铺垫:(1)演示争论的情景。(2)从争论中生发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误认为有许多株榕树?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演示中感受到作者表现榕树大的用笔精妙。从问题的细究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好好研读,得到作者表达方法上的启示。〕 B、学习§7,读中发现 (1)我们再来读读第7自然段,请大家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多种形式促读) (2)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a、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枝干繁多 b、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榕树奇特之处仅仅是因为枝上又生根吗? (2)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什么? c、相机点拨第1句,第4句,联系上下文悟发现相机板书:近 齐读§7 (3)读到这里,你能来说说这一节表现榕树大和5、6两节有什么不同?生交流 〔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有所发现。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捕捉住探究点:榕树的枝干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文字空白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不仅让学生读中发现,还要悟表达方法的不同,探究第7小节表现榕树大与5、6两节有什么不同是在学生充分读、悟后可得的。〕 C、学习§8,美读升华 (1)5、6两节从整体表现榕树大,第7自然段从枝叶繁多的现象来表现榕树的大,第8自然段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听一听把!(放录象范读) (2)你们觉得画面中的这段话美吗?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打开课文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3)引导学生读好读美,以评促读 (4)同学们一定对大榕树产生许多感受,有什么话想倾吐,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从叶子茂盛、充满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来谈。相机板书:叶子茂盛 (5)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带给大家吗?引导学生诵读。 [(1)创造情境,录象及范读。创设读的氛围,激发读的渴望。创造了教学的情感,提升了情感的价值。 (2)充分地读第8节,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倾吐交流,尽情表达。学生发言在美读的感染下亮点不断。教师引领学生读、说再有机会地融合,升华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全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再回过来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表现大榕树大的特点。能不能归纳说一说。 生交流 〔既是学完课文后的总结,又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成果,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 五、作业 “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大榕树也声名远扬。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 〔这个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多方面适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板书: 怎样表现榕树的大的特点 第一次 榕树大 远 近 许多株? 一株两株 枝干繁多 叶子茂盛 鸟的天堂 第二次 鸟多 〔板书设计直观、清晰,体现了教学的流程、教学的整个思路,使学生借助板书激发思维〕。 鸟的天堂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 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 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 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 集体交流: 1. 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 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 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许多株 一簇簇 榕树 大 近:一株 干:不可计数 绿 根:垂 伸 茂盛 枝:卧 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 堆 ⑶ 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 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评: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鸟的天堂教案 篇3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1、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教师正音:一拨兴奋 3、生字教学 1:榕树,白茫茫 (1)什么是白茫茫? (2)一般来形容什么? (3)你能来说一句话吗? (4)课文中又是形容什么的呢?课件出示: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4、生字教学2:船桨、空暇 (1)辨析字形:暇与瑕 (2)辨析字义:暇与瑕 (3)语境理解:应接不暇—— 5、生字教学3:耀眼 (1)认识偏旁:耀 (2)理解字义:什么样的光? (3)右半部:羽 (4)练习书写:耀 6、完成学习报告单 [辨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块的形式出现,针对性强,教师指导也很扎实。]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梳理写作思路: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2、分清段落:树——鸟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修改报告单第一栏。 4、梳理学生的质疑问题。 [辨课:化极少的时间理清文本写作脉络,提翎而毛顺,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清晰的思路。] 三、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 1、老师读课文第1——6自然段,学生想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自读想像加深体会。 3、交流:作者哪些词句为我们展示了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 (1)……真是一株大树! (2)教师范读,强调“一株”,为什么?(板书:一株大树) (3)这株大树到底有多大呢?教师出示图片,生惊叹。 (4)感情朗读 (5)“株”能否改成“棵”? 4、学习第8自然段,交流报告单:你读出了什么? (1)绿、生命力强 (2)理解:一簇——(板书:枝繁叶茂生命力强) (3)感情朗读,读出逻辑重音。 (4)这时你想说什么?(生机勃勃) (5)玩味“颤动”一词的妙用。 (6)感情朗读 (7)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画出第一句,思考与下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8)出示视频,教师范读。 (9)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大榕树。 (10)反复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1)这美丽的背后蕴含着什么?(生命力、顽强、茂盛、独特的美) (12)这鸟的天堂里为什么没有一只鸟? [辨课:品词析句,披文入情,这是传统语文的精髓。教者运用得当,效果较好。] 四、再次走进“鸟的天堂” 1、这里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2、结合学习报告单,再读重点段落,想想作者哪些词句为我们展示了鸟的特点? 3、板书:群鸟飞舞。从大的,小的,黑的,白的,你又看出了什么呢?(教师小结作家语言的简练。) 4、玩味几个“有的”,体会到什么呢?(板书:自由快乐) 5、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又写了什么?(板书:叫声好听) 6、作者为什么要单独写画眉鸟呢?(作者揭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7、自由解答学习报告单中的疑惑。重点解决: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快乐自由安全的地方) 8、布置作业: (1)修改学习报告单中的二三四项内容,下节课交流。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辨课:比较欣赏的是作者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兼顾,另外学习报告单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也很好奇,可惜没有参与真实的课堂之中。] 比较研究: 这是一堂比较理想的小学语文课。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生字教学很扎实,二是品词析句很到位,三是言语形式得到应有的关注。既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传统思想,又能体现现代语文新的思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区别还是比较明显,这个差异表现在言语实践活动的训练力度上,小学教学偏重于感性认知,中学教学则向前推进了一步,强化了言语技能的迁移。另外在创造性阅读方面,中学语文走在了小学前面。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案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大力度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型发展。] 鸟的天堂教案 篇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梢 暇 恋。 2.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3.理解重点句: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二)难点 文中有些句子含义较深。详见“素质教育目标3”。 (三)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品析、勾划重点词句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①读准字音: “颤”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一簇”中“簇”读c“隙”读x@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弓赎,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着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 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1: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