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 |
范文 |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1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xx年和20xx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2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全等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在具体情境中,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 3、会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用具:幻灯、全等三角形、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问题:在平面内,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的变换?共同的性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授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A、(幻灯)引出完全重合。 问题: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的例子吗? 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与发现,教师可列举一些例子。 B、教师归纳 (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2、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和找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学生活动:每位同学用剪刀把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剪下来,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 B、教师活动:将剪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贴在黑板上,标上顶点字母。 引出:(1)、△ABC全等于△A′B ′C ′,全等于用“≌”表示,读作“全等于”,记作:△ABC△≌△A′B ′C ′。 (2)、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顶点。 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边。 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角。 学生试结合图,在ABC△≌△A′B ′C ′中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C、师生活动: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块沿任意直线作轴反射,摆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并指出对应元素。 D、(幻灯2)出示习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与同学交流,教师查巡学生练习的情况,最后师生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E、(幻灯3)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A、在各种不同的变换下得到图形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不变,得出下面两条性质: 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性质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幻灯4)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与相等的角。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1页“练习” 四、总结归纳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与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XXXXXXX三角形,XXXXXX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4一、课堂导入 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如果……那么……)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用做好的纸条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强调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一)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这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BC=DA。 求证:四边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目前只有定义,也就是须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当然是借助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等。连结BD。易证三角形全等。 板书证明过程。 小结:用几何语言表达用定义法和刚才证明为正确的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二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设问:若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这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呢? 活动:课本探究内容,并用事准备好的纸条(纸条的长度相等),先将纸条放置不平行位置,让学生设想若二纸条的端点为四边形的顶点,则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若将纸条摆放为平行的位置,则同样用二纸条的端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我们能否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让学生找出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范文5篇5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