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数下册教案 |
范文 | 五数下册教案1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数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数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五数下册教案2教学内容: 教科书73-74页例1、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浏览主题图,然后齐唱字母歌。 师:我们都知道,上英语课要用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字母?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在生活中要用到字母,在数学中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完成书第73页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实际上,用字母表示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作用。 2、(多媒体课件出示青蛙图) 师:1只青蛙是几条腿呢? 生:4条腿。 师:想想2只、3只、4只、5只青蛙分别有多少条腿? 生:2只青蛙有24条腿,3只青蛙有34条腿 (多媒体出示一大群青蛙) 师: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呢? 生:这么多青蛙,多得数都数不清。 师:这些青蛙的数量是确定的吗? 生:不能确定,用字母x来表示,这些青蛙有x4条腿。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生: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也可以表示100,也可以表示1 000。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它表示了青蛙只数与青蛙腿的关系,不管是多少只青蛙,只要把它的只数代到这个式子里,就可以求出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了。在这样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也有一些特殊的写法,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3、探究字母和数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便记法。学生看书73页后交流。 五数下册教案3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 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 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 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五数下册教案4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五数下册教案5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数下册教案6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数下册教案7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数下册教案8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xx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xx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五数下册教案9教学内容: 教科书74页例3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能熟练地记忆用字母表示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 用字母表示一些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a、a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本刚出的卡通书预计每本x元,每本童话书比每本卡通书贵12元。 x+12表示(),5x表示();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9元,每本童话书应该定价为()元;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6元,买4本同样的卡通书要()元,买3本同样的童话书要()元。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填。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的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这个公式字太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比较简单明了。但是用字母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与用字母表示数有些不一样,在几何图形中哪个字母表示什么是规定了的,这样便于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母公式的意思。比如在正方体中,就约定俗成地用S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 (多媒体课件在正方形棱长上标a) 那么如果用S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a表示棱长,正方体的底面积计算公式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S=aa。 师:能解释你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 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S=aa 师:这里aa还可以写成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来,和老师一起读一遍。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吗? 生:S=a。 师: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表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V=aaa或V=aaa。 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略。 师:这里的aaa可以写作a,读作a的三次方或者a的立方。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你能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V=a。 三、巩固测评 课件出示75页试一试,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拓展总结 作业:练习二十一4-6题。 说一说2a、3a、a、a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二) S=a V=aaa或V=aaa V=a 五数下册教案10【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还记得吗?谁愿意说说? 生:2的倍数的特征是:它的末尾数字是O、2、4、6、8;5的倍数的特征是:它的末尾数字是0、5。 (师板书) 2的倍数 5的倍数 末尾数字 末尾数字 0、2、4、6、8 0、5 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看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板书:3的倍数)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在研究2和5的特征时,是通过观察末尾数来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那么研究3的倍数时,能不能也通过观察一个数的末尾数字得到它的特征呢?下面请大家把《百数表》拿出来,快速地在3的倍数上画图,看看3的倍数的末尾数字有什么特征? 【教学评析】通过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引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同学首先猜测和考虑的肯定是末尾数字,教师很好地满足了同学的'心理需求,放手让同学先走走这条思路。 二、同学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同学研究《百数表》,探究3的倍数的末尾数字。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快就有了自身的判断。下面,我想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3的倍数的末尾数字有什么特征? 生1:末尾数字是0到9的数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 生2:我认为3的倍数的末尾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因为0到9都有。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个数的末尾数字来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生:既然3的倍数的末尾数字从0到9都有可能,那肯定不能根据末尾数字来判断。老师,我认为它与各位上数的和有关。 师:哦?你不但看出3的倍数的特征与它的末尾数字无关,还为我们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你真聪明,谢谢你! 【教学评析】《百数表》在3的倍数的教学中有多种用法,在这里教师仅用于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2.同学做拨珠实验。 (1)同学用4颗算珠拨3的倍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很快就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与这个数的末尾数字没有关系,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想方法把它研究出来。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拨珠实验。请看活动要求:(多媒体显示)①用4颗算珠拨3的倍数;②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拨珠,另一人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可借助计算器);③把拨的数记在实验报告单相应的方格里。 拨数实验报告单(一)用了几颗算珠 拨出来的数是3的倍数 拨出来的数不是3的倍数 (生汇报) 【教学评析】用实验的方法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改变了以往先列举几组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引导同学归纳特征的教法。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数学知识自身的趣味性,而且让同学更好地经历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教师首先让同学用4颗算珠拨3的倍数,同学非常投入地去拨数,可就是拨不出3的倍数来,从而发生了很大的困惑。同学的困惑越大,继续研究的欲望就越强。 (2)同学探究要用几颗算珠才干拨出3的倍数。 师:好!既然用4颗算珠拨不出3的倍数,那么,大家愿意不愿意再做一次拨珠实验,看看到底要用多少颗算珠才干拨出3的倍数? 【教学评析】通过同学用任意颗算珠的拨数实验和全班同学的汇报,使同学初步认识到用4颗、5颗算珠拨数,不能拨出3的倍数;而用3颗、6颗算珠拨数,怎么拨都是3的倍数。同学对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初步的感觉,为下一步的猜测活动指引了方向。 3.同学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想请大家猜测一下: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生1:假如算珠的数量是3的倍数,那么拨出来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生2:假如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师:好!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板书:猜测一:珠子的总数是3的倍数;猜测二: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生:第一个猜测看的是算珠,第二个猜测看的是数字。 师: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这两种猜测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位上数字的和其实就是一共用了多少颗算珠。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教学评析】实践证明,教师这个时候让同学进行猜测,相比一开始就让同学大胆猜测来说,防止了同学不着边沿地胡猜乱想,使同学明确了探究的思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同学验证:用3颗、6颗、9颗……算珠,拨3的倍数。 师:请你任意取一些算珠,但颗数必需是3的倍数,然后任意拨一些数,看它是否是3的倍数。假如是3的倍数,就请你把拨的数和用了多少颗珠子输入到屏幕上的这个表格中。(师生一起输入数据) 五数下册教案11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 8/9 2/3 5/4 4/7 11/3 同桌互说,指名口答。 2.书本114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先交流。 (2)全班交流,明确3/4有两种表示意义的方法。 二、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1.书本115页的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分类标准。 (2)交流时说说真假分数的特征。 2.把上题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学生做完后交流。 (2)明确化成整数的就爱分数有什么特点? 三、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指名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a÷b=a/b (b不等于0) 2、书本115页第8题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 四、复习约分通分 1.课件出示:找出下列分数中的最简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2/8 42/16 40/105 49/7 39/26 27/18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强调要约成最简分数。 2.书本115页第11题 (1)同桌互说各单位间的进率。 (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提醒约分。 (3)全班交流。 1/4 2/3 3.课件出示: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3/8和7/10 5/16和1/4 3/10 和3/4 (1) 学生独立完成,4人扮演。 (2) 说说通分的注意点。 五、复习分数比较大小 1.指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你会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大小吗? 书本115页第10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查看学生选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讲评时说说哪种方法更合理? (3) 总结。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五数下册教案1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练习与运用”5-12题,“探索与实践”的13-15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黑板。 分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生狮立尝试做“练习与运用”5-9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探索与实践。 1生集体做13题。出示第14题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1)a+b+c的和等于3b。(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14 9n=99 n=99÷9 n=11第15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0~12题。 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 五数下册教案13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