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同学)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同学,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同学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同学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同学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同学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 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