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范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⑴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后小结】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4一、说教材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与各位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志向的远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而且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各层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设计意图: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思绪万千,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人口巨人,竟让弹丸之地的矮子随意瓜分,占领、宰割呢?为什么我们国人面对侵略者不仅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还纷纷为列强出谋划策,甘当顺民,甚至甘当汉奸,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参拜***,韩国有人削指明志,而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为什么韩国人坚决不买日货,而我们国人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内。当然我不是说买日货就是不爱国。我在思考这些是不是与我们国人缺乏骨气、缺乏志气有关呢?是不是与我们部分民众思想意识里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有关呢?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自私成性,懒惰成风,有几个怀着目的来校读书呢?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能使我的学生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基于这些思考,加上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理活起来,去触动他们心灵。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通过周恩来与别的学生的对比,及与其他爱国之士的对比,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博大胸襟。最后结合实际及周恩来的其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周恩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来。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本单元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重、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五、教材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堂课是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1-8节,感悟“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一大原因。 六、教学流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了解学情,揭示课题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脚步勿勿来到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读书?这种以闲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使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同时我也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闲聊引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与大家这样大的时候,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并且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都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从而让学生心里的想法与周恩来的志向进行对比,使他们的心里出现一点点的波动。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问学生,什么原因使他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第二环节:初读感知,扫清障碍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呢?”与学习提示去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及时检查生字、词语。找出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本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七、研读课文 感知“中华不振” 在这个板块中,设计了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中华不振” 1、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得读课文1-9小节,从字里行间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进行主自探究,读中体悟。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部分读中感悟:(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主要抓住“大不相同”来体会,外国人居住的地方灯红酒绿,中国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会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明白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这是中华不振! (2)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引导学生讨论我们都知道轧死人受到惩法的,凭什么这个肇事的洋人还能得意扬扬呢?使学生明白洋人凭着就是他们国家强大;凭着我们中国的贫穷,科学技术的落后;凭着我们部分中国人的懦弱;更凭着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就因为这样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惨无人道。就因为这样伯夫才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人不幸的妇女。先让学生说说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亲眼目睹这一切,你会怎么样?学生一定会说要为这位妇女打抱不平。再进行反问能行吗?从而引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个有志之士,也无法凭着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这一切原因归于中华不振。因此当时有志气的中国人也只能是紧握着拳头,紧握着无奈,紧握着…………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素,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设身处地的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愤怒处还他愤怒。 2、补充材料,进一步感知中华之不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的当时的心理感受。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八、感知立志原因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他们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因为时间仓促,以上这睦只是我对这一课一厢情愿的一些初步设想。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的语言是实时生成的,咱们的课堂而皇之也是实时生成的,正如崔峦会长所说的,我们教师只据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达到最后的教学效果。谢谢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七组课文有学习,请一名同学导读,其它同学思考:从导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在成长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故事。 3、齐读课题,初次看到课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谁?这个人的志向真伟大……)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他吗?资料汇报。 二、 阅读课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齐读一遍课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预习中的收获。 2、交流预习收获,词、字两方面相机提示字形、字音、理解个别词意。 3、指名朗读,思考:围绕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写了几件事? 4、反馈 5、这三件事的连接,作者过渡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过渡句,过渡段)在哪里? (二) 1、为什么而读书?其它同学与周恩来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关的段落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1)读。 (2)体会。 预设(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2、少年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请同学们想一想,使周恩来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3、根据预设 提问:文中几次提到“中华不振”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周恩来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这样有志青年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大志,那么在21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我们,思考过“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吗? 5、学生发言(预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6、联系今天的学习,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吧! 三、 阅读链接 感受周恩来的临别赠言和诗篇的含意,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四、 综合性学习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3、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汇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欺凌得意扬扬 租界繁华热闹非凡 巡警训斥耀武扬威 妇女哭诉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星期天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9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周恩来看到洋人欺凌中国人,而中国人却无处申冤或者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租界去玩,教师都加以肯定。同时总结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3.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指导朗读。(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境和标点来领悟朗读。) ②体会中华不振。 ③词语积累:周恩来不解地问。横线上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预设:疑惑地;睁大眼睛;仰起头) (2)出示句子: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①引导学生体会“闯”字所蕴含的意义。(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2知识与能力 1、重点认识一些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三、读通全文,全班交流。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己一边读,一边想: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立志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我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以读说感悟为主,让学生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爱国的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4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