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
范文 |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15(2)9+()=18 15-9=()18-9=() (3)9+()=14(4)9+()=17 14-9=()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