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热情,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