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地理教案 |
范文 | 高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合集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高中地理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 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 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 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 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 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 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3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案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教案5○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课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 高中地理教案6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xx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高中地理教案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高中地理教案8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9【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解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交通运输与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工具、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者本身空间位置的移动,是任何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生产活动便是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不管是生产消费还是非生产消费,交通运输都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的发展实际上是这两大特征的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因此能够顺利进入本章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网及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和布局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影响其建设和布局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 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布局(公路线,铁路线,航空港,港口)的区位因素。 【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 (以中国高铁发展的视频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通过表格和案例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方法) 学习主题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图片展示,资料阅读、示意图解读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学习主题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通过展示图片,分析地图和资料、表格归纳认识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堂反馈、小结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通过练习题进行反馈和巩固) 高中地理教案10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 ,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 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 然 因 素 气候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 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 、 、 。 社会因素主要有 、 、 、 、 、 。 技术因素主要有 、 、 、 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 、 社会经济因素 、 、 、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 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 然 因 素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 为目的,不顾 违反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 ,可能会导致 、 、 、 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 ,过度放牧会引起 ,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 ,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决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交通运输 ③政策 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 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垂直农业 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 ②棉花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 ②垂直农业 ③棉花 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 A.自给农业 B.种植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 ①剪羊毛 ②收割小麦 ③犁地 ④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 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 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 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动力 (4)最近,该地茶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高中地理教案11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1. 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 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图: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图:《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图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 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补偿流: 1.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板书: 1.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 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高中地理教案1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一、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以及,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和作用。 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1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而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师:那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不仅存在,而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怎样的地理规律。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具体,甚至有的同学还举了例子。那我们可以读出共同的结论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师:同学们,从赤道向两级的这种递进关系是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呢?(维度)那么自然地理环境会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更替,那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会不会变化呢?情况又是怎样呢?让我们进行一次旅行,从我国黑龙江省出发向行,沿途可以遇见哪些景观呢。(图片展示:逐一出示点,学生依次回答景观名称) 生: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 师:形成这种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生:略 师: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回忆一下,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师:好。因为我国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也就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怎样的地理规律呢? 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师: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展示北京的气候直方图) 生:不可以,因为北京是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而常绿阔叶林生长在亚热带。 师:很好,因此北京在绿化中,应该以种植,对,应该以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同学们,你们有人登过山吗?哦,有。那么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累呀!)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等等都会发生变化,相应地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喜马拉雅山纬度大致在28°N,因此其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是的,当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山地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地说出山地垂直带谱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纬度也比北坡低。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自然带普遍比北坡复杂。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水热状况 板书: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 师:那么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同学们可以借助书P101阅读来思考。 生:略 师:有没有同学能来举例一下? 生: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如果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师:嗯,很好。当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这三个规律解释的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其他同学总结一下? 生: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那么产生这些规律的主导因素又分别是什么呢? 生:这些规律是建立在热量、水分和水热差异的基础上。 师:很好,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这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上的思考题,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略 师:刚才我们见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的很多例子,那么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完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吗?请举例说明。 生:略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摇头,那么老师给个小提示:绿洲。绿洲存在于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它是不是我们上面所学的三个地域规律中的哪个可以解释的? 生:不行。 师:是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没有一定规律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那么相对应的,上面所学的三种就是地带性规律。同学们,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是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复杂性——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非地带性规律 课堂小结: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同时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高中地理教案14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课标”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并能够归纳其特点;二是会基于该流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规划该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即开发和利用的方向;三是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理解: 对本条标准进行细化,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水系、流域、干流、支流等概念。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 3、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分析流域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4、通过认识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更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内容解析 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本节课虽然是以美国的田納西河流域开发整治作为案例学习,但其重点并不是田納西河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要概括出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以前的中学教材很少将流域作为一种区域进行讲述,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区域,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较为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前,通过一张图片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流域和水系的组成和特点。按照案例分析(区域地理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的一常规思路,本节教材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①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②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③流域的综合开发。 其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是重点内容。自然背景从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归结出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探讨开发利用的方向;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整体性为原则,把握住“梯级开发”这个核心和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教材三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弄清了“流域的自然背景”,“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就不难理解。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相信只要落实好课标的要求,学生对流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实施 引入: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河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河流和流域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在区域整体性的层面上进一步学习对一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一)流域和水系 1、展示图3.12“流域和水系”: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和水系的形态,并补充介绍干流、支流、分水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图上判定河流的流向。 2、展示图“流域的组成与环境保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3.13分析一个流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重要性在哪里?生态保护的侧重点是什么?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流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3、过渡:我们刚才对河流和水系的概念和组成有了形象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来探讨一下怎样对一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田纳西河流域所处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田纳西河的发源地和汇入的河流,使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个形象的认识。 2、展示“田纳西河流域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这样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可以进行怎样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及开发利用的方向。 3、展示“美国气候分区图”和图3.14“诺克斯维尔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并结合P50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 ①阅读图例,找出田纳西河流域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③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④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水资源发展农业? 展示“诺克斯维尔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广州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城市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不同?探究思考:两地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什么降水季节分配不同?并引导学生P50思考1,田纳西河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4、展示图3.15“田纳西河在全国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和图3.22“田纳西河流域电站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田纳西河的水系特点,并结合流域地形和气候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5、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流域矿产资源有何特点?阅读图例,找出流域主要的矿产资源有哪些? 高中地理教案1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噪声污染的概念、种类及不同区域的噪声标准等有关知识。 2.理解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独立收集、观测、调查一个区域的噪声污染问题,并用所学地理技能对噪声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噪声污染问题,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展噪声污染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3.用论文或者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学校或工厂的噪声污染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噪声与我们生存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了解生存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状况,养成环境噪声污染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评价观。 3.了解工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 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教学难点] 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能使人身心放松……相反,嘈杂、刺耳的声音却让人心情烦躁,我们通常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 【板书】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讲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流讨论】说说你所在的生活小区,噪声来自哪些方面? 【总结】噪声的分类: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阅读】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不同的活动场所允许的噪声标准不同。阅读课本第75页材料,了解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刊杂志,收集噪声污染对我们人类各个层面上的危害。 【过渡】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大家虽有所察觉,但只有身边出现超强的噪声时,我们才会有所防范,而噪声对儿童成长、心理情绪、心理压力等影响往往不为大家所重视。 【阅读】阅读课本第76页材料“家庭噪声——儿童健康的杀手”。了解噪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思考活动】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家庭噪声日趋严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治家庭噪声? 【点拨】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75%。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 噪声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特别是一些临街的建筑,受害极重。 2.工业机械噪声。这也是室内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 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 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 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 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 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声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 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声的污染强度。 室内噪声防治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室内装饰中进行降噪声处理。方法有: 1、安装双层隔声玻璃窗; 2、安装钢门隔声,镀锌钢门中层隔有空气,室内和室外的声音均很难传送开去。此外,钢门附有胶边,与门身碰撞时并不会发出噪音; 3、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布艺产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注意室内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封闭,而且墙壁不宜过于光滑; 5、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质纤维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二,注意防止家用电器的.噪声污染。尽量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在一个房间,冰箱最好不要放在卧室。一旦家用电器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因为“带病”工作的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比正常电器工作时的声音要大得多。应避免同时开动多种家用电器。电视、音响的音量要适当控制,不要影响家人及邻居的休息。 【承转】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要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质量,就要注意防治这种污染。 【板书】 二、噪声控制途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77页征文内容,说明噪声控制途径。 【学生回答】噪声控制途径是从噪声的三个环节,即声源、过程、接受者进行防护的,就是控制声源的产生,绝断传播过程,拒绝噪声进入。 【思考】下列噪声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种噪声控制途径? 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 【学生回答】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控制声源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传播途径控制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传播途径控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接受者的防护 【阅读】阅读课本第77页材料“一些发达国家控制噪声的规定”。 【资料收集】通过网路查找,我国一些城市限制公共场所噪声的某些规定。 【讨论】按照课本第76页表判断你所生活区域的噪声污染状况。你认为有必要对噪声污染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吗?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1.概念 2.分类和标准 3.危害 二、噪声控制途径 1.声源控制 2.传播途径控制 3.接受者的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