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第25页——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经历、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①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比较、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②通过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①利用教材上的德育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通过练习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组准备直角三角形,二组准备锐角三角形,三组准备钝角三角形,四组任意)、直尺、剪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进程】 一 复习引入 1、出示课件 师:比一比,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生:观察 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旋转、平移的方法。 2、回顾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谁能告诉老师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生答后,师课件演示 师:在这个过程,我们运用了一个什么数学思想。 生:转化 师板书:转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呢?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 3、设疑,引入新课 小明有一张彩纸(课件出示),他想知道这张纸 面积,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这却是个三角形,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不想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生答)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知识猜想 师:学习之前,大家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讨论、作答(可能和底、高有关) 2、动手实践 一组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学具 二组拿出锐角三角形学具 三组拿出钝角三角形学具 四组拿出任意三角形学具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师巡回检查、指导 3、实践汇报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一组:我们是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或长方形(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2倍,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组:用一个三角形,从他的高的中点处画一条底边的平行线,沿着平行线剪开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再旋转,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 各组就实践汇报展开讨论。 4、演示总结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方法,教师也想了几种方法,大家看一看和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 出示课件(演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引导生观察 (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哪些部分有关?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师小结并板书 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 ÷ 2 出示课件(演示2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 生: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底、高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师小结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 S=ah÷2 5、师生一起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基本练习 师:现在大家可以帮帮小明,算算哪张彩纸的面积了吗? 生:能 师:好那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解答,师巡回检查 强调:1、注意运用公式 2、注意面积单位 三、巩固检测 1、出示课件 师:每天上学回家,教师、家长都要叮咛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大家认识下列交通标志吗? 生答、师订正 师:大家观察,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我们能不能算算他们的面积呢? 生独立完成 师统一订正 2、出示课件 师:红领巾中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要佩戴并热爱他,下面就是一面红领巾图,你能算一算做100面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生板演 师讲解订正 四、回顾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讨论、作答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能比的数学思想,通过旋转、平移、剪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能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其中的联系,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几道练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面积公式的应用,收获了不少新知识,希望以后每节课同学们都能象今天这样满载而归。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转化 三角形面积= 底 × 高 ÷ 2 S= a×h÷2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 【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应用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体验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单位转化来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在第2页,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为铺垫,也有了较好的数感,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学生要抽象的用两次转化的思想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所以不要求他们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学会简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获得运用已学的知识解 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预计1-2分钟) 1.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元钱” 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预计23-25分钟) (一)探究算理 1.估算范围 (1)估一估:3.5×3大约是多少? (2)算一算: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3.5×3≈3×3=9 比9多 估算2: 3.5×3≈4×3=12 比12少 估得3.5×3的积的范围大致在9和12之间 2.感知算理 (1)算一算:要想知道3.5×3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2)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个3.5就表示3个3.5的和,这就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运算。 把小数拆分成整数 把3.5变成3元5角,先3元乘3,再5角乘3,最后把它加起来 。 利用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即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 引导:第三种方法中把小数转化成整数,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小结:3.5转化成35,也就是小数点向又移动了一位,即扩大到原来的10倍,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结果就是10.5 3.明确算理 (1)想一想:现在老师手上只有一根4.6米长的线,老师放风筝需要5段这样长的线,你知道老师需要线的长度是多少米吗?先自己独立思考,如果无从下手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要准备题,,如果还是有困难,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 (2)算一算: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引导:你是怎么想的呢? (3)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预设: 4.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X5X5缩小到原来的1/10 2 3 0 引导:横式上的积为什么是23呢?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二)概括算法 (1)观察:观察上面竖式,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小数乘整数应怎么计算? (3)说一说:请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计算方法。 小结: 1.看:把小数乘整数看做整数乘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2.数:数因数有几位小数 3.点: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把“0”去掉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预计13-15分钟) (一)基本技能练习 1.计算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用竖式计算 12.4×7 12.04×5 12.25×8 10.25×8 3.森林医生 1.7处方 1.6 处方 × 5 × 5 8.5 8.0 (二)计算方法应用 (1)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宽扩大到原来的1.6倍,则菜地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米? 12米 (2)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的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 (三)思维发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预计3-4分钟)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下面各题 2 .60.4 70.9 5 10.4 X 5X 1 5X4 X 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字母卡牌)指名说出卡牌上的字母 2、师:谁还能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用字母表示数呢? 3、导入:在数学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索新知 (一)在“猜年龄游戏”情境中初步感知新知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指名xx同学回答)你今年几岁了? 生:10岁。 师:那老师今年多大了,我们可以来猜一下?(指几名学生来猜) (老师给出提示:我比xx同学大20岁。) 师: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多大了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0+20=30(岁)。 师:那我们接着往下猜当XX同学在1岁、2岁、3岁……20岁……50岁时,老师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指名回答,填写表格。 学生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0=21 2 2+20=22 3 3+20=23 … … 10 10+20=30 … … 20 20+20=40 … … 50 50+20=70 … … 师:我们发现照这样一直写下去,能不能写完哪? 生:不能。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或一句话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指名回答) 预设: 生1:XX的年龄+20岁=老师的年龄 生2:老师的年龄-20岁= XX的年龄 生3:a+2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0中,a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a+20表示什么?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2)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0=11+20=31(岁) 2、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 阅读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当X =15时,6X等于多少 3、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新知 挑战二人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A=1 K=13 Q=12 学生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a a+20 当a=11时,a+20=11+20=30(岁) 六、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 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8=16 cm2。(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课件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3、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三、课后实践,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 长 的 脚 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 过程和方法: 1、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