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基因的故事读后感
范文

基因的故事读后感

有关基因的故事,或许有趣,或许枯燥。不过可以先看看读完相关基因的书的人们,他们的阅读感受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基因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基因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一直以来人类总自认是万物之灵,有着自由意志,可以判断是非善恶,并且我们有着强烈的愿望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强加给自然界。由此产生了诸如勤劳的蜜蜂等童话故事,将我们身边的自然界塑造成天堂的模样,而令人尴尬的食肉动物的存在,注定了大灰狼之类得不到好的名声。即使在今天,人类已经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也是如此。

英国生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以现代新综合进化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将艰深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对生命本质——“基因”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本身的重新思考,彻底颠覆了我们梦想中的伊甸园,足以使任何一个渴望认识自然、渴望了解我们自己的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本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我们的强烈震撼力可以称为此类科普书籍的经典之作。

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展开,“基因”一词也被广大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四处传播,逐步从教科书上走入大众的生活领域。确实我们是父母基因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仅仅把基因看成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一份蓝图,而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因为作为选择单元,不仅要求长寿,而且必须能够精确的复制自己。在他的基因中心论中,生命的个体反而成了基因主宰着的“生存机器”。那么什么是基因呢?

基因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大家都很熟悉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之前认为"物竞"指的是物种之间的竞争,"适者"指的是适合的物种或个体。《自私的基因》提出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认为相互竞争的不一定是物种,还可以是个体或者基因;生存,也不一定是指个体或物种的存亡,还可以是基因的延续。本书最基本的观念就是把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基础单位,以基因进化的视角,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行为现象。基因和进化论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体上自洽的体系,可以诠释生命的来龙去脉,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可爱,当然也更清晰地认识到进化的冰冷和无情。

人性本恶

说到自私,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按照Dawkins的说法,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里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决定生物体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确实有“无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类的同情心。这些无私的基因也会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们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和”损人利己“的基因在进化的博弈过程里达成了动态平衡。而非亲属关系的合作和互利都可以用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来解释,即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Dawkins极力避免,但我想每个读者一定会从基因的自私出发来思考人性善恶问题。这是永恒的争论,当然也不会有答案。孟子主张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点和佛教类似,“善恶本性为空”。西方人应该更倾向与性恶论,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到的“因自私而利他”的“经济理性”。

我自己认为“人性本恶”,关于这点我不打算加入争论或做任何解释。

生存机器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又觉得自己至少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再长大……至少身体是自己的吧。对不起,其实人也不过是基因的载体罢了。“基因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够讽刺吧?基因才是进化的主人,而人类不过是他们进化的工具和载体而已,而其只是个暂时的,正常使用寿命也就80年。那么努力的活过,最后多半也是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湮没,想起来,心里有时候是会觉得悲凉的。

不过明白这点,很多事情也就豁然开朗了。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因为从基因进化的最优策略来看,完成繁殖后人的使命就是早点死亡,不要妨碍下一代基因的进化。

早生孩子,多生孩子,然后早点死。

基因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与一些读者的观点相同,我也认为书名译为《自私的基因》不太贴切。就如作者书中所说,当读本书,或是探讨研究生命与基因、生命与进化论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从道德层面上去看待、去定义它们。所谓自然选择中的“自然”从来不会去选择什么,它只是作为一切的基础和条件。基因也没有所谓“自私”的意念,而是它的特征和作用呈现出“利己”性质的`倾向罢了。

其实这也意味着,有时候人们基于自我道德观和价值观对某事某物的定义和取向是盲目而无意义的。

然而这种“无意义”的行为必然有其“意义”存在。在我的理解之中是,正是这种定义和取向的存在,得以保证了——目标以及针对目标做出的一系列反应——能够顺利进入认知程序之中,并由此顺利运行,又或者是拒绝执行。我真是不想说这么长的一句话...

2.稳定性、传播速度和传播精确度

书中说,基因的寿命、复制速度和复制准确度是基因是否能够在“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的决定因素。我认为这是正确的,甚至会觉得这三点要素是参与任何竞争的竞争者的胜负三维。

3.ESS稳定策略

我认为ESS稳定策略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能够解释“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生物行为倾向的共存现象,更是在于它能够在其他行为形象中作出自己的诠释,不论是社会群体性行为还是个体性行为。

ESS稳定策略的形成,或许也可以说成是追求“和谐”的倾向。所说的和谐并不是时下中人们口中的河蟹的意义。这种差别如同道德经的开题之语:“道可道非常道”。但无论差别如何,两种道、两种河蟹于人来讲意义是相同的。那就是能够使人得以达成某种层面和某种程度上的平和与通融。说到这里,想到的词语是宗教中所说的“圆融”。因此会有些感慨,感慨科学,艺术和哲学哪里有什么分别呢?

4.意念的基因

作者在书中的后半部分提出了这样的猜测:文化背景环境中的许多意念如同是DNA中的基因,存在于人类思想的生命海洋之中。

一种思想和论道的传播与基因身处自然选择之中,确实有些相似地方。比如说,思想和论道能否长久有力的传播开来,也取决于它的稳定性、传播速度和传播精确度。

这种联想非常有趣,以至于让《T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跳脱生物科学书籍的定义,踏入了人文科学的领域。但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意向,使得此书的科学性有所欠缺。

三、个人总结

在我看来,本书探讨的究竟是生物基因遗传学还是人类行为学,这种疑问并没有去深究的必要。因为这本书与其说是研究世界物质真理,不如说是对世间之道的猜想和推论。

还是如道德经所言,是“有”“无”两者的繁华错落。物质的存在依照道的法则和定律,玄妙无影的道基于三千世界物质得以呈现。

因为我自身的思想取向与书中所述基本方向相同,所以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大的感悟。但思想本身能够从实际生物学实验中得到佐证,确实是令人舒畅。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