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地理课件
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

高中地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课件1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设备、地理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

(小播报员播报):“长期的热点地区”。

学生活动1:提起中东,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同学们谈谈印象中的'“中东”。请大家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二、三洲五海之地

(过渡)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回答。

答案要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的差异)。

1、中东的名称由来和位置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东,共同来了解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师讲述: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

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2、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

中东=西亚—阿富汗+土耳其欧洲部分+埃及非洲部分

3、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问题引领: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体展示:观看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着重介绍苏伊士运河及土耳其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师讲解:同为两大洲分界线;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减,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学生活动2:“扬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以及运河、海峡)你是否可以航行到达“五海”?

(答案:不能)

追问:里海是海吗?

(答案:里海,是最大的湖泊)

教师解释: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练习:对号入座(即时考察学生掌握各水域的情况)

(过渡)中东的热点具体体现在各个国家之中。下面我们在地图上指出中东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学生活动3:最佳拍档同桌合作找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人数最多。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漫画过渡):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教师解释: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1、中东的石油地位

展示课件: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中东石油的分布

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置。

学生读图回答: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答案: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3、石油外运航线

(过渡)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活动4: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板书设计: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量、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

3、石油输出三条主要路线

高中地理课件2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雄居东方的大洲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让学生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请学生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4、亚洲的方位: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亚洲的地形

1、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

讨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

讨论:(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离。

三、亚洲气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屏幕展示:依次显示九种主要气候类型

屏幕显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亚洲东部与南部气候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季风气候。

教师总结:亚洲九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这是亚洲气候的特点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补充: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如果降水较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高中地理课件3

1、CAI课件教案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CAI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课件作为了一个会说话、有动画效果的“特殊教案”,认为将CAI课件准备好就是把这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么的发达,CAI课件多么的先进,它们都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CAI课件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覆盖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课件设计策略

2、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我们设计、制作地理CAI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的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师授课的内容,尽量减少其他内容,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时所能传递的教学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CAI课件时会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但联系紧密的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记于心中。同时,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应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熟知的素材,使学生一看到就有亲切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2、2地理课件设计应该讲求教和学的实用性,防止华而不实。我们在制作地理CAI课件时,不应该为了加入图片而加入图片。因为,这样有时候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学生对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兴趣是呈递减的状态的。因此,不能让学生忽视文字部分所传递的信息,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使地理CAI课件变为“不科学的”软件资源。因此,我们在设计地理CAI课件的时候,图片和视频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响文字信息作业的时候加入,不然会使得地理CAI课件成为教育中的“鸡肋”。

2、3地理CAI课件的易操作性。现在高中地理教师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专业知识扎实,但是计算机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应该将课件设计为特别容易操作的软件,这是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使用按钮的方式进行交互,那么必须标明按钮的作用,以方便授课教师的使用。同时,我们链接的内容必须下载到本地,这样就不会对课件的运行环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则课件的使用会影响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三维式地理课件设计。高中地理CAI课件的外在界面应“漂亮”,内部素材要“科学”,同时,课件的整体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三个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课件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CAI课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结论

总之,CAI课件目前还在不断地发展,其各种功能也在不断的提升。我们在使用CAI课件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CAI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好的CAI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4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建设美丽的祖国勤奋学习,为保护祖国的环境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学习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

激趣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发现基本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片《闯关东》,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关东在哪儿?进入第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

1、学生读图,同桌互相描述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东北濒临的海洋、邻国、邻省(省级行政区划),找出东北三省的省会,回顾东北三省的简称。

2、学生分学习小组读图,试着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读图结果。

3、学生分组探究:

(1)比较中国、日本、蒙古三个国家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比较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南岛的纬度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读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1、学生读“东北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2、学生读“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分小组探究:

(1)东北地区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2)东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河流的关系。

四)读图探究东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1、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学生读“东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计算东北地区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气温差异是多少。东北地区冬

季的气温可能给河流带来哪些影响?读“东北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3、学生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归纳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读图观察长白山东南和西北两侧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4、学生分组读“图6—14”,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A、B、C三地哪个是大连、长春、哈尔滨,并说出判断依据。

5、学生分组探究:根据课本P30的活动题3,了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同桌互相讲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总结,将板书补充完整,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六)课堂检测

1、东北平原主要由、和三个平原组成。

2、东北地区属于气候,冬季,夏季。

3、下列城市中,冬季气温最低的是()

A、漠河B、哈尔滨C、长春D、大连

4、辽宁省濒临的海洋是()

A、渤海和朝鲜海峡B、渤海和黄海C、黄海和朝鲜海鲜D、渤海和东海

5、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

A、辽河B、松花江C、乌苏里江D、黑龙江

6、长白山东南部降水多是因为()

A、纬度因素B、洋流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因素

参考答案: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寒冷漫长、温暖短促,A B D 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都体现过,本节课只不过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地图发现、分析、归纳,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加深,达到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与本地自然环境进行对比,比较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高中地理课件5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理解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的状况。

图表落实

1.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正确描画铁路干线: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部分)、沈丹线、京通线。

(2)填写滨洲一滨绥线上主要城市:满洲里、海拉尔、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

(3)填写哈大线上主要城市:长春、沈阳、鞍山、大连。

2.读北方地区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方图(一)上填注:

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

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滦河、9辽河、h黑龙江、i乌苏里江、j松花江、h嫩江;

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2)在北方图(二)上填注:

煤矿代号:a大同、b阳泉、C平朔、d鸡西、e鹤岗、f阜新、g抚顺、h开滦、i平顶山、j神府;

油田代号:A大庆、B辽河、C华北、D胜利、E中原;铁矿:鞍山、本溪、迁安。

(3)用彩色笔描出并注记铁路干线:

①京哈、②京沪、③京九、④京广、⑤京包、⑥大秦、⑦神骅、③石太一石德一胶济、⑨焦作一兖州一日照、⑩陇海。

学海导航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兴安岭、古长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秦岭-淮河、渤海和黄海包围的范围内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二.地形、河流

1.地形:平原面积广大,还分布着一些丘陵。

东北平原面积第一,沼泽地多,荒地、黑土、冻土广布

华北平原钙质土、盐碱地多。(为什么少酸雨)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直立性,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等。

2.河流

松花江水运(哈尔滨港)。两次汛期

国际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

三.气候

1.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在400~800mm,长城是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2.东北平原受地形封闭、近冷气团源地影响,冬季严寒(-8℃以下)、漫长。多冻土,土壤墒情好。兴安岭北为寒温带,长白山为湿润区。

3.华北夏季多暴雨和沙暴天气。春旱、夏涝、寒潮为灾害性天气。

成因治理解决措施

旱1.总降水量较少2.春季升温快,降水少1.修建水库2.节约用水,发展旱作农业3.打机井

涝1.降水集中2.平原地势低平3.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升高1.修建水库等蓄洪工程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3.加固大堤,挖掘人海新河

碱1.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2.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1.生物措施2.酸性物质中和

思考: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地上河”容易决堤、汛期水患威胁严重;2、沿岸次生盐碱化。因为黄河下游河流水位高于两岸的地下水,河水补给地下水,加上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旱季蒸发强烈,形成次生盐碱化;3、黄河下游旱季断流。

采取措施: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下游加固大堤,营造护堤林,调控水盐运动;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上游修水库,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从降水的季节分配上看:集中在夏秋季节,雨季水资源多数白白流失;春季多风、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盛,雨季尚未来临,所以缺水严重。

(2)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看:南多北少,北方地表径流少。

(3)从需水量上看: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加上污染浪费严重,加剧了缺水的状况。

(4)针对缺水的原因可采取如下措施: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和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思考:华北地区为什么比西北地区的缺水更严重?

华北地区虽然比西北地区降水多,径流量大,但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经济发达,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大,故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例2】读图回答: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F、H两处为河谷,第(2)题,根据等温线分布图,得出两地平均温差,并挖掘图中的隐形信息(纬度位置)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相结合;第(3)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因素,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紧扣题干中的“有利”和“自然条件”去分析。

【答案】(1)河谷地形(汾河谷地)(2)8纬度差异

(3)降水量少,径流量少。人El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四.资源

1.大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鹿茸、人参、貂皮为“三宝”。

2.石油:大庆、辽河、吉林、华北、胜利、大港、中原、延长、渤海湾。

3.煤炭: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峰、大同、平朔、神府、焦作、平顶山、兖州

4.水电:三门峡、小浪底、白山、丰满

5.铁矿:鞍山、迁安

6.黄金:招远

7.盐场:长芦盐场

五.农业

1.土壤

主要土壤土壤特点开发历史主要农作物发展问题

东北平原黑土地富含腐殖质,以肥沃著称较短,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沼泽地的开发利用

华北平原黄土地有机质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悠久冬小麦、花生、棉花多干早,节约用水,改善中、低产田

黄土高原黄土地有机质不高,且水土流失严重悠久冬小麦、谷子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

2.华北:二年三熟,旱地,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收摘季节多晴天,砂性土壤)、商品粮(黄淮海平原)、商品棉(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黄泛区为全国第一大水果带,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水果基地,山东半岛花生。

思考:如何理解旱涝、盐碱和风沙是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1)形成因素。①自然环境。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上起伏和缓的地势,使华北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不合理的开垦等生产活动,加重了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2)影响:使华北平原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等方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就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受灾严重的涝洼地、盐碱地和风沙地。

3.东北:一年一熟,旱地,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商品率和机械化程度高,可垦荒地多,商品粮基地(松嫩、三江)。

思考:黄淮海平原与东北平原比较,易形成春旱。

原因分析:黄淮海平原纬度位置比东北平原要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量少;而东北平原春季气温偏低,积雪冻土消融缓慢。

4.黄土高原: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

六.工业与城市

1.重工业发达,石油、煤炭丰富。

2.棉纺织工业:天津、青岛、北京、邯郸、石家庄、西安、咸阳、郑州、济南。

3.化学工业:吉林、大连、天津、兰州。

4.钢铁:鞍山、京津唐、太原。

5.大连造船、长春汽车、西安电子、沈阳和哈尔滨机电、洛阳拖拉机。

京津唐和辽中南能源不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改。

山西为全国最大能源、化工基地。

思考:山西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

山西是我国能源输出最大的省级单位,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措施:①变输煤为输电,煤电并重,一方面有利于本区能源工业结构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利于输入区的环境问题的改善。②延长生产链,发展煤化工,有色冶金工业。

问题:山区能源基地建设在晋北、晋中地区主要受水源限制,因此加快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晋东南地区主要受交通狭窄的影响—,因此加快线路改造和新建铁路是当务之急。

6.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为西山,北靠燕山,东临天津。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现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的高科技工业。

七.交通与贸易

东北铁路网全国最密,“不”字型,哈大线、滨洲一滨绥线、京沈线、沈丹线。

华北以北京为中心,放射状,京哈、京通、京沪、京九、京广、京包线。

石太、石德、胶济、陇海、同蒲、太焦—焦柳线。

运煤干线:大秦,神黄、焦石线。

港口: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

边境城市:黑河、绥芬河、图们、丹东、集安、晖春等。

八.生活习俗与名胜

面食、小米、土炕、马拉大车、饺子、溜冰。

名胜:长白山、北戴河、恒山、五台山、泰山、嵩山、华山。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九.其他

兴修水利、防治水患。

黄河:上游修水库,中游植树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

淮河、海河各支流上游修水库,中游洼地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人海河道。

东北平原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十.比较北方地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我国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就其地形区而言,可分为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而又习惯上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区。其差异可列表如下:

华北东北

区域景观特征“北国风光"

共性矿产资源煤炭、石油、铁等

区域差异土地景观黄土地黑土地

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地

粮食作物冬小麦、谷子春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甜菜

种植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土地改良盐碱地改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黑土保护、沼泽地改良

林木类别温带水果、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林(温带水果)

河流治理黄河、海河治理.辽河治理

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等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主要铁路及枢纽北京:京哈、京广、京沪、京九、京包、京通、京秦线等

郑州:京广、陇海线

徐州:京沪、陇海线

宝鸡:宝成、陇海线沈阳:京哈、哈大、沈丹线

哈尔滨:京哈、滨洲、滨绥线

主要海港天津、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大连

环渤海工业带发展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1)从资源上看,有抚顺、开滦、兖州的煤;辽河、中原、胜利的石油;鞍山、迁安的铁;农业基础好。

从交通上看,以铁路运输为主,海运发达。东北以。滨,训一滨绥线、哈大线构成的“丁”字型骨架,以京哈线与北京相连;华北有京沪、大秦等。沿海有大连、秦皇岛、烟台、天津等重要港口,可海陆联运。

从经济基础上看;有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一辽中南地区、高新技术和重工业都很发达的京津唐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因此,环渤海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农业等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雄厚的经济基础。

(2)发展方向:要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以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加强舫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课件6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 危 害

大气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案例分析】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点拨】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高中地理课件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质疑与交流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形成的因素以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据《彭城晚报》报道,一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 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56 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上写来的,当时军舰在非洲以西佛得角遇到猛烈的风暴,乔治怕再也见不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于是给斯塔娜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海底,谁想此瓶竟漂了56 年。故事虽唯美感人,但我们今天研究的不是这个爱情故事,而是这个爱情漂流瓶。

【问题】非洲与英国隔的很遥远,而这个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要知具体详情,请看教材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洋流的概念

【自主学习】请大家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概念,然后请看课件上老师展示的这支洋流,墨西哥湾暖流,常年按照自南向北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教师点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件上洋流的概念。注意洋流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一定方向、大规模、有规律。

二、洋流的分类

【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的是A、B两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请大家试着说出A、B 洋流的性质,以及判断理由是什么?

【教师点拨】暖流和寒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由水温高的地区流向水温低的地区为暖流,相反为寒流。

三、洋流的形成

步骤一:实验探究

【过渡】既然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物体要运动就必须要有动力,那么洋流的动力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用具】一盆水、红墨水几滴、一台小风扇(电吹风),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实验过程】请两位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打开小风扇(或电吹风)开关吹拂水面。

【思考】请大家认真观看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②当红墨水向对侧流动后,观察其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发现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水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物体阻挡其方向会发生改变。

步骤二:复习铺垫

【过渡】既然风是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球的风带,现在来复习一下。

【绘制模式图】老师多媒体展示的是空白的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根据全球风带图,请大家试着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思考】请大家在绘图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①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以及中纬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的名称?

②结合实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思考,除了风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总结归纳】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除了盛行风,还有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四、洋流的分布模式

小组探究:

1.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此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模式图,我们发现与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不完全吻合,说明大洋分布规律复杂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分组探究】请大家读P48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观察一下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有何规律。

1.第一大组研究太平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2.第二大组研究大西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3.第三大组研究南印度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观察提示:请大家找出自己观察的各海区由哪些洋流构成了环流?环流方向如何?并注意洋流名称及寒暖流的位置分布。

【猜猜我是谁】下面进入“猜猜,我是谁”环节,课件上老师展示了一些洋流,请各组组员抢答所在海区洋流名称。

【各组汇报】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归纳总结】①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③南极大陆外围40度-60度海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无环流,为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2.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同学们帮忙找找看,有没有遗漏没有总结的海区?大家继续分组合作探究,讨论。

【问题】请大家看图思考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归纳总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环节三:呼应导入

同学们能否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说说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请大家学生思考,并上台指出漂流瓶运动方向。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洋流的成因,总结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主要洋流的名称,最后通过案例说明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8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难点:从数据中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

方法与策略:谈“天”是为了说“地”,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因此教学时不要讲太多的天文知识,以致把地理课上成天文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

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本节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阅读归纳:宇宙环境的组成成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形容词)

小结: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气体、尘埃

过渡:物以类聚,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天体之间能够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概念:天体系统(强调关键词: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地月系

活动探究:完成天体系统的框图

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过渡: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太阳系具体包括哪些具体的成员。

巧记: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探究活动:

1.读图表得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读课本八大行星数据图,列表比较九大行星特性

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质量和体积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物理性质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呢?

回答: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探究、资料分析: 距日适中 适宜的温度

生命存在的条件: 质量、体积适中; 适宜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液态水的存在

活动:讨论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课堂总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高中地理课件9

教学目标:

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

教学方法:

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资源价值

(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

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人们常说的“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

①夏威夷的火山 ②东非的大裂谷 ③瑞典的峡湾风光

④我国的泰山、庐山 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⑥黄山 ⑦长江三峡

(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如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书画题记,以及名人活动的遗迹和旧址等),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4.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二)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探究活动:在资源价值相同的情况下,孤立的景点与景观群中的景点比较,哪一种旅游价值大?

游景观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高开发效益,故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应是其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如果所要开发的资源与邻近的景点雷同,甚至在质量上还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就会大大下降。只有类型丰富,搭配协调,旅游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

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图2.11展示了天柱山优美的风光,结合文字资料,掌握以下知识:①长期以来,天柱山景区游人稀少的.原因是交通不便;②近年来,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游人大增。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以下内容: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从飞机通航后,游客量大增。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

课下探究活动:列举出因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而增强了吸引力的世界著名旅游点(区)。 (提示:新加坡、香港等)

三、客源市场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客源地:

⑴概念:游客的来源地;

⑵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⑶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国际上的西欧、北美、日本。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了解以下知识:

我国城市居民旅游的客源市场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客源地50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

四、基础设施——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 配套服务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

图文结合,了解到:

庐山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来山上避暑,原因与庐山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案例①的学习,了解到:①武夷山景区自然景观优美,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

②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③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国际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游客多,市场广阔。

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了解了武夷山著名景区、景点的分布。 根据案例,试对武夷山景区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提示: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2.仔细阅读本案例,各组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评价项目,并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进一步收集有关信息。

3.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4.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课下探究:选择其他世界遗产或是学校所在地附近的某一旅游景区,从旅游资源本身和外部环境,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

(提示:可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信息。)

板书设计

§2.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一、资源价值

(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美学价值 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三)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

三、客源市场

1.客源地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 四、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 配套服务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

高中地理课件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 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 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在图3-14上找到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由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过渡到其属国埃及位置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两洲”的位置特点。

讲述“地跨两洲”部分,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由波斯湾石油用油轮外运至西欧的便捷航道引出苏伊士运河及运河所属的国家埃及。

2.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分界线,所以埃及“地跨两洲”。再讲述埃及位置的重要性。

4.然后稍加介绍: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上述过程若以多媒体动画指示,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则更能加深学生印象。

讲述“沙漠广布”部分,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方案①:让学生看图3-14,对沙漠广布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再根据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知识,得出埃及为沙漠之国的结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两幅气候资料图可制作投影片,也可参考下列数据:

方案②:(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第一步:出示图3-14,标出30°N和23.5°N两条纬线,再叠加埃及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图; 第二步:标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和西风带控制区;第三步:出示空气由高空向地面下沉的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示意图,并解释原因:由于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蒸发,不易成云降雨,因此埃及形成面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从而成为沙漠之国;第 四步:简略演示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以上两种方案,方案①较浅显易懂,先有结论后知原因,对原因的探讨也仅限于对气候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能力。方案②则由影响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因素和气压带、风带位置入

新课导人:

朗读“尼罗河”资料,补充其长度为6670千米,为世界第一长河(第二章 已讲过)。强调尼罗河流 域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或者由古代中国的黄河、古代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材料引出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本小节资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气候特点,下启文明与经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讲述“文明古国”时,可参考以下步骤:

1.回忆四大文明古国名称(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提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设问:中国凭四大发明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文明古国,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

2.先讲埃及的历史遗迹。①读图3-19和图3-20,注意两幅景观图的引导,强调“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艺术世界奇观”及具体数据,给学生巨大、雄伟、壮观、庄严以形象的认识;②过渡:不仅如 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自然过渡到对其他历史遗迹的.学习;③读图3-18,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④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 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3.再讲埃及的灿烂文化。补充简单材料:①发明和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太阳历,一年定为365天;③具有高超的防腐技术,“木乃伊”保存至今;④创立几何学。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 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 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时,注意以下要点:

1.回忆埃 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 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2.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 的主要部门。

3.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高中地理课件1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 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 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 概念

2. 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3.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

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12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投影)练习:请为下列货物的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1、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

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

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

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

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

生1: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应该空至,因为空运的速度最快。

生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适宜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较灵活。

生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应该用水运。

生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应该用巨型油轮运输。

生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可以用铁路运输。

师:有没有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吗?

生:可以先将煤炭运往秦皇岛,再利用海运运往上海。

师:很好!同学们,从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作出最合理i的选择。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投影图片:高速列车和普通火车)

师:大家看到的这两列火车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左侧图为高速列车,右侧是普通火车。高速列车子弹式的车头设计有助于速度的大大提高。目前,世界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高速列车的发展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高速化。

师:对!同学们对世界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了解吗?(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师:“中华之星”高速列车体现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10千米,列车的高速化有多种技术,同学们知道吗?

生:磁悬浮技术

(投影图片:上海的磁悬浮铁路)

师:这是上海浦东的磁悬浮铁路, 于2003年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磁悬浮技术尽管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但投资很大,所以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商用一直是褒贬不一。同学们如果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来了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影图片:高速公路)

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3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师:课本图5.2是日本于198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海上巨型油轮,载重达56万吨,甲板上能容纳4个足球场。这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生:大型化

(投影图片:集装箱运输)

师:同学们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吗?

生: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集装箱运输技术有什么好处?

生: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师: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稠密,西部稀疏。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铁路的建设。

生2: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

师:说得都不错!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作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3.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4.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师: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生: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到云南的昆明。

师: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分别大致是多少?南昆铁路沿途经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生:南宁的海拔100~200米,而昆明的海拔1000~2000米,两地海拔差异很大。从南宁到昆明,经过南宁盆地,然后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

投影资料: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 242千米,可溶l性岩ik 375千米,膨胀:l~146千米,被称为“地层博览”。该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工程难度是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

师: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生:交通运输的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高中地理课件1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北美概况”包括北美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类型。美国国土组成及三大地形区,自然条件及农业专业化,三大工业区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

1.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的特征

3. 掌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三、学习重难点: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一学过,但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美国农业专业化、美国工业区分布等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在地图册找到北美和美国地图。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读图识记、了解概况

在北美地形图上找出: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2、北极圈、大洋、海湾;

3、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

4、城市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北美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0W-160W,主要在30N-80N。北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主体部分在温带,寒带面积较小。

(2)、范围:北美是指北美洲的北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3)、海陆位置:临三大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面是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湾,陆上与墨西哥分界。

2、北美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三大地形区

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①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③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中生代),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广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北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主要特点:北美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伸,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对降水的影响: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湿润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②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体现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对气温的影响: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4、美国国土组成

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领土包括本土上的48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还有两个海外州:一个是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另一个是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州。夏威夷群岛属于大洋洲,所以美国是一个地跨两大洲的国家。美国陆地面积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5、美国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美国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

(1)经纬度置:美国本土部分所跨纬度都在北温带(主体部分位于25N~49N之间,南部为亚热带),只有阿拉斯加州有北极圈经过,但属寒带和亚寒带,面积较。小夏威夷州有北回归线经过,位于热带海洋中,风光绮丽。所以美国是一个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经度范围主体部分大约位于65W~125W。属于西半球。

(2)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面与加拿大为邻,西南面与墨西哥接壤。东南面濒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的北面临北冰洋。夏威夷群岛是位于北太平洋中,属于利尼西亚大群岛中的一组火山岛,属于大洋洲,所以美国是一个跨两洲的国家。美国沿岸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冬季不冻,海上交通便利。

6、美国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平原面积大,耕地多

合作探究:找出美国的三大地形区

(1)西部山地是科迪勒拉山系最宽的部分,以落基山脉为主,包括内华达山脉和海岸山脉等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大盆地和大高原、大盐湖。因位于环太平洋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2)中部是平坦广阔的大平原,大平原的西部是地势较高的高平原向东降低为中央低平原(范围北起五大湖,南至墨西哥湾,地势平坦),南部是低平的密西西比平原,北部湖泊众多,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是世界耕地最多的国家。

(3)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由几列平行的山岭组成。它的西部和北部是美国最重要的产煤区。山脉东面是一带狭长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多短小河流在山麓与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7、美国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

美国的地形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西部:沿太平洋岸的'北段,全年受西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山区林木茂密,为美国的林业基地之一;南段属地中海式气候,为美国西部的重要农业区;山间高原和盆地,因被高山阻隔,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农业需要灌溉。东部:降水较多,特别是东南部气温较高,降水丰沛,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中部平原,冬夏气温由南向北差别逐渐增大,降水由东到西逐渐减少,这里是美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8、美国水文-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了良好条件。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纵贯美国中部平原,航运便利。而且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连,构成一个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交通十分便利。

9、美国农业--专门化的农业生产

(1)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主要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乳肉等。由于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国土,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需要进口。

(2)美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专门化。

①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专门化。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足3%,生产过程中的耕地、灌溉、施肥、除草、收割、脱粒、储存、运输都有专门的公司来承担,高度的机械化和专门化,效率高、产量大。

②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地区域专门化,即作物分布的区域化。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棉花带、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农业专门化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技术。

从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农业生产可分为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等主要农业带。

①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由于气候温凉,热量条件差,不适宜种植粮食农作物,但可以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发展畜牧业。东北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是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探究思考】美国东北部为什么集中发展乳畜业?主要供应哪些地区的需要?它与西部的畜牧灌溉农业区有何不同?

答案:美国东北部的气候水旱温凉(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发展畜牧业;同时,该地厂工业集中,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对乳、肉、禽、蛋的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而且这些产品不宜保存和长途运输,就近生产还可以降低成本。这里的畜牧业是乳畜业。

而西部的畜牧业属于大牧场放牧业,主要是放牧牲畜。因为西部是高原山地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一方面向美国其他地区提供畜产品,另一方面还提供其他畜产品,如皮毛等。

②小麦区、玉米带:(为美国最主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根据热量条件,北部为春小麦分布区,南部为冬小麦分布区。中部平原地区有着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①这里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深厚,③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从社会经济方面看,这里①地广人稀,②交通便利,③为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条件(机械化水平高);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产量大,商品率高;⑤市场广阔(进20世纪,世界人口猛增,世界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粮价大幅度上涨,促进美国农业现代化。)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a:分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率超过95%。

b:特点-专门化生产: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10,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5。小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例如,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稳产和高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③棉花带:分布在美国的南部,这里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棉花的生长。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国。目前,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已衰落,现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④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西部山区,这里有许多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气候干旱;在中央大平原的西部,由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又离东部的大洋较远,降水较少。干旱的气候,使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草场资源比较丰富,是美国主要的畜牧业区。

⑤西部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气候区,冬雨夏干,是美国主要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区,这里盛产亚热带水果和蔬菜;

⑥太平洋沿岸的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是小麦和林牧业区;

⑦墨西哥湾沿岸由于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是亚热带作物带。

10、美国工业--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高

(1)工业发展条件优越:

美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①丰富的资源、②便利的海陆交通、③先进的科技、④广阔的市场,使美国的工业发展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

(2)美国工业可分为三大工业区

①东北部工业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五大湖西部有丰富的铁,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便利,平原肥沃农业基础好。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大量的重工业集聚也使得本区污染严重,土地价格上涨,使许多工业、人口向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迁移。该工业区的主要城市有:纽约——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华盛顿——首都、政治中心,芝加哥——中部的工业和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车城,匹兹堡——钢铁工业发达。

②南部工业区:是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产区。休斯敦是石油化工、宇航研究和发展中心。

③西部工业区: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州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工业发展较快。旧金山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就位于旧金山的东南部。洛杉矾是西部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著名的电影城好莱坞就坐落在洛杉矾。

高中地理课件14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危害。

【教学引导】

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1)从内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

(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教具准备】

从各种途径搜集的相关资料;地图;多媒体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15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淡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与其他蓄水、跨流域调水、开采地下水等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传统措施相比,海水利用是一种可持续、长久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方式。

1.教材和教法分析

从结构层面上看,本节是在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物质,同时为选修四学习氯碱工业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节通过教材上实验、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重点学习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溴单质、确认海带中存在碘元素及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从能力层面上看,本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有利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室进行试管实验的简便易行与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我采用“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教学方式。一个中心指以学生活动解决问题为中心,两个主线指知识主线和能力主线。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高视角、低起点,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设问、类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改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向追求多元化学习目标、重视过程的理解和体会的方向转变。

2.学情和学法分析

学生已具有物质分离、碘单质与淀粉间的相互检验、卤素间的置换等知识。思维具有广阔性,富有想象力,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却不知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他们特别想知道丰富的海水资源包含哪些及如何提取它们为人类服务;而通过阅读课内外资料,将教材上的内容设计为流程图等可以获得。

3.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顺利连接蒸馏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绘制从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图,并能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资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氧化剂、沉淀剂的选择,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中提取镁的探讨和学习,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对自然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是比较简单的,重点是将物质分离,氧化还原,金属冶炼等知识应用到物质提取中。但如何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5.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情入境 导入新课

本阶段的设置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课前预习内容:利用网络、课外书籍等搜集海洋中蕴含资源和能源的相关信息,用图片、文字、数据等加以说明,交由三组整理,准备汇报。这样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整理,学生触动很大,发现海洋不再是他们眼中那个似乎很了解的海洋,而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有极大的开发前景,提升了对本节课学习的渴望程度。

上课伊始,三组同学边播放图片,边讲解海洋中存在的水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空间资源等,作业完成质量之高是超出我想象的。这时再让学生列举海洋资源存在哪些?并告知本节课中重点学习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便顺利引出本节课主题。

第二个阶段:推陈出新 讲授新课

将海水资源简单归类为海水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其他资源三个方面,并提出每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学习任务,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

探究一: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我以“海水水量如此之大,为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却频频叫“渴”,国家因何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及海水淡化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形式迅速寻找答案。蒸馏操作在必修一有所涉及,所以要求学生描述蒸馏操作所需仪器、注意事项,并安装蒸馏装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蒸馏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至于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及利用海水进行循环冷却等了解性内容,我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呈现,配以简单讲解。

探究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氯化钠提取及应用

对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已在九年级及必修一有所接触,因此我通过展示盐场的图片将教学重点放在思考氯化钠的工业提取过程上,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在他们的头脑中种下了种子,并迅速的成长。他们冷静下来,开始理性的思考问题。设疑氯化钠除食用外,又是如何用于钠、漂白剂等化工产品生产的?并告知选修四还会继续学习利用食盐生产烧碱、纯碱、氯气等。学生在复习元素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提升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确认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

海带中富含碘元素,经常食用可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是学生熟知的,但一盘清新的凉拌海带丝依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海带中的碘元素以负一价的碘离子形式存在,要求学生在不阅读教材的前提下,思考如何确认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编写流程图。几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设计的原理、步骤等。从整体上看,他们基本上都考虑了获得碘离子溶液,转化为碘单质、加淀粉检验的思路。我充分肯定他们设计中的合理及创新成分,然后他们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栏目,比较与自己设计的不同,分析其所用试剂的原因。这样学生深入理解了获取碘离子的方法及选择双氧水做氧化剂的绿色化学理念。既提高了获取信息能力,又使他们认识了自己思维的漏洞,并加以注意。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解释结论、思考交流等活动中,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至于如何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留给优生课下继续探究。

探究四: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提取溴单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工业提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海洋元素”溴提取我采取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卡片内容,独立完成流程图的编写并用有关方程式表示的方式。在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思想再一次得到触动,体会到工业生产与书本知识的联系性、差异性、复杂性。

探究五:海水其他资源的利用及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通过阅读学生搜集的资料及教材最后一段内容,学生了解海水中还存在大量其它资源,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通过阅读科学视野——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交流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使学生理解化学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 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

本阶段的设置是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比如教材习题中工业上提取镁的问题,依据工业冶炼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然而引导学生思考各步操作的目的、意义及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选择氢氧化钙做沉淀剂,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堂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拓展延伸。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第四个阶段 布置作业 深化理念

作业一:将教材93页3、4题写在作业本上,作业二:写一句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示语或搜集一种海水资源利用情况,作业三:调研天津海水资源开发现状并作简单评述。学困生做作业一,学有余力的同学做作业一和二,学优生做作业一和三。这样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损害子孙的利益,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6.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学发生了从简单的运用教材,到开发新课程的教学资源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掌握,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纸笔测验方式评价,到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机制的转变等。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各个栏目,突出程序性知识,淡化陈述性知识,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能力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施后我和学生达到了双赢。

高中地理课件16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高中地理课件17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为寒带、亚寒带,夏威夷为热带。

(2)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南临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2、范围

(1)本土:48州、1特区

(2)海外州:

A、阿拉斯加州——北极圈、60N、150W经过,阿留申群岛石油丰富,白令海峡,日期变更线(发生弯曲)

B、夏威夷州:热带,北回归线穿过,180与150W之间。夏威夷高压,中途岛、檀香山,旅游胜地(火山岛)

二、自然地理特点

1、地形:起伏较大,两边高、中间低,以山地、平原为主,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山脉.高原.盆地相间。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多火山地震,年轻,海拔高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古老,海拔较低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蚀湖2.地势特征: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以及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的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成因:北美西部高山阻挡海洋气流深入,中部大平原纵贯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从北冰洋长驱直达南部墨西哥湾;

夏季墨西哥暖湿气流也可北上,使北美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哥伦比亚河(是美国水能最丰富的位于西风带,降水丰沛;位于西部山地,注入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大,利于灌溉、航运和发电。五大湖位

于美、加两国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是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其中湖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

4、资源:矿产资源、森林(1/3),草原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煤、石油、天然气、钢、铁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资源耕费量大。煤—阿巴拉契亚山脉铁—五大湖西部

石油—墨西哥湾西北森林—东部、西部山地

5.植被: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知识延伸]

美国石油资源丰富,却还要大量进口:高消费导致能耕很高,能源不能自给;战略储备。5、自然灾害:

(1)飓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的危害主要是强风、暴雨,风暴潮,飓风会给美国的石油开采,加工、运输,飞机,宇航,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带来影响,以及棉花,亚热带作物等农业部门,影响最大的部门的是石油开采、加工、运输(墨西哥湾沿岸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分布、开采、加工区,也是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主要输入港分布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区)。

(2)寒潮

三、人文地理特点

1、经济特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2、农业:(1)地位: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世界上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玉米)但也进口热带经济作物。

[知识延伸]

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为何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产品输出国?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平原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强,能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大规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2)特点:

①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不到3%),生产过程中全部机械化,效率高;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②地区生产专门化——农业带(农业地理上的突出特点)

A、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

B划分:

①乳畜带:分布——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阴冷,无霜期较短,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社会经济原因:城市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乳肉禽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特点——轮转放牧。

②小麦带:分布——中部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北部为春小麦带,中部为冬小麦带),自然原因: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深厚,河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社会经济原因: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便利的交通运输;

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③玉米带:分布——中央大平原中北部(自然原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雨热同期,夏温较高;灌溉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原因: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

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④棉花带:分布——350N以南(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采摘)

问题——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衰弱明显。

⑤畜牧和浇灌农业区:分布——西部的高原、盆地(干旱少雨;地广人稀,面积辽阔;多天然牧场)

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⑥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水果中糖分的累积)

C、意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延伸]农业发展条件耕地广(10%);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劳动力质量高;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农业发展特点:农业生产现代化:科学育种、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

农业生产专门化: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划分

美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小麦区和玉米区带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美国农业被喻为“能源密集型农业”或“石油农业”的原因: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是以高能耗来撮高产量。

3、工业:

(1)特点:工业现代化程度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2)分布:①东北部地区(传统工业区,煤铁复合体型):发展条件——开发较早,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丰富的铁矿,在西洋沿岸优良港口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便利,内地肥沃广阔的平原,农产品丰富。

部门——钢铁、汽车、化学工业

工业中心——纽约(美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港口、金融中心)

芝加哥(美国第二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国内最大交通枢纽)

底特律(四大汽车城之一)匹兹堡(钢都)

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冷冻地带)

②南部地区:发展条件——墨西哥湾西北的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污染少。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

工业中心——休斯敦(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间研究发展中心)③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区):发展条件——科迪勒拉山系的多种金属矿,加利福尼亚南部的石油、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人才密集;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部门——宇航、电子、飞机等工业。

工业中心——洛杉矶(西部最大的城市,工业中心和海港,好莱坞)

旧金山(“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知识延伸]

“硅谷”的区位条件分析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气候温暖湿润;③邻近航空港,高建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④有高

等院校,知识和技术密集,军事订货。

“硅谷”近年来相当数量企业外迁:劳动力价格,用地紧张,土地价格上涨。 二战后钢铁工业布局转变的区位因素是:海港。总结:

美国的工业分布趋势: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展。[知识延伸]:

底特律汽车城的区位条件:地处五大湖附近,水陆交通方便,运费低谦;附近钢铁,机构制造发达;附近城市众多,人口多,市场广大。

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地区的原因:①离亚太地区近;②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③阳光充足,环境优美,旅游业发展较快。

4、人口、城市三大城市带:

华盛顿(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分开)

[知识延伸]

美国东部城市带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是殖民者最早开发的地区,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自然原因:位于沿海,地形平坦,气候条件优越;

东部与西部城市带的区位因素的差异:

东部——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早。

西部——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平原,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洁净;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完善发达的海陆空的交通运输;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

工业和交通工业排放的氧化物,碳氢化物多,盆地地形,污染气体不易扩散;逆温。

人口由冷冻地带的东北部地区向阳光地带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迁移(西部、南部建立了新兴工业,发展了旅游业,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东北部属冷冻地带,纬度较高,气候阴冷;传统工业集中,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

四、综合、归纳、拓展

1、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2、美国铁路运输网中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相对较小:

密西西比河为南北流向,水运条件优越,腹地广阔,河运量大;大陆东西两侧濒临海洋网良港,海运便利;南部石油资源丰富,主要依靠管道运输。

3、美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原因:

气候较干旱,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河流较少,土地利用以农材牧业为主,大城市数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较晚。

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特点的相同之处:地形复杂,多山地;气候干旱,多荒漠,摹;地质灾害多;矿产资源丰富;纬度位置相近;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不同之处:美国西部濒临海洋,中国西部地处内陆;美国西部山脉南北纵列分布,中国西部山脉东西走向为主;美国西部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国西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课件18

1.宇宙间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_耀斑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_。线速度_赤道地区_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_、每年1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中国跨5个时区。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和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和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和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_自然环境_.

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交替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6.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低压所切断,尤以夏威夷高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

西北风,寒冷干燥(气候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气候特征)。

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阴天、强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19.冷锋在我国冬春(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其中,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使_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_。

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冰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大气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永久性冰川融水,河流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22.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北太平洋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扰动海水,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洋流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__,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4.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6.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上拱;向斜一般是岩层下凹。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_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阳山、日本的富士_山。

30.岩浆经过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__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1.河湾出现在河流发育的成熟期期,在河湾处,凸岸堆 积(选填“侵蚀”或“堆积”),凹岸

侵蚀(选填“侵蚀”或“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凹岸(选填“凸岸”或“凹岸”)。

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地形、水、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其带来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这是因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三)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高,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带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状。

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39.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0.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

4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资源、 科技以及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最__适宜__的人口数量。

4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4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4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46.通常以城市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了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4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则相反;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近。

48.位于矿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更大,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9.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0.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推进很快,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51.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5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5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改革开发以来,亚热带沿海的一些耕地经历了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其主要是受到市场、政策因素的影响。

54.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可以从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描述。

5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有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其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56.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的西北和东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的。

5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特点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等。

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自然条件最显著的差异是降水丰富 。

58.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商品化、集约化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有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广阔的平原;社会经济条件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喜食乳畜产品。

59.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60.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土地和水源等。

61.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和动力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为例,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从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因素——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

62.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它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助,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它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63.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企业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64.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都是在丰富的煤、铁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65.德国鲁尔区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近、市场广阔,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6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其采用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成高度专业化,生成过程分散、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新兴工业区有日本的九州岛、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67.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商业贸易、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较大的是水运、铁路和管道运输。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我国清末京杭运河的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69.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的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70.人类社会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进入农业文明,与环境的对抗性性明显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住在,但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地关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所以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72.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74.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线是过渡的,如干湿地区。

75.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长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76.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在开发的初期是人们交通的阻隔,随经济的发展,其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77.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是指RS,GPS,GIS,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将要影响的地区是综合利用了RS和GIS技术。

78.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7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引起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80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8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林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城市的行道树的作用是吸烟除尘,消除噪音,美化环境。

82.在自然界,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雨林的集中分布区。雨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被体内,而这又正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反映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83.引发破坏雨林的开发活动的主要背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面对雨林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雨林放在第一位。

84.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8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86.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有利的一面是增加经济效益和缓解运输压力,不利的一面是加剧大气污染和消耗大量水资源。

87.长江流域水能丰富的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面积广②支流众多③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

88.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⑴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⑵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89.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90.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9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国际背景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国内条件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地价低廉,沿海分布,毗邻港澳。

9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个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有,国内⑴对外开放范围扩大⑵珠三角政策优势不明显,⑶工资水平升高,国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际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9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形条件是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的土壤条件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发达。

9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发展林业和特产,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有机械化和专业化。

95.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其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和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各区域发展的重点不同,以平原区农业为例,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9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个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97.我国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为基础,以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显著差异。⑵调整能源结构。⑶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8.西气东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

A.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增加就业机会5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有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1加强区际联系2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D.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缓解沿线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99.产业专业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此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100.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课件19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高中地理课件20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

煤矿、石油、金刚石、金矿、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及海水鱼类。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此外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

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

【东北全境土地面积】:199.14万平方公里(含内蒙全区),147.3935万平方公里(含内蒙东部)

【东北全境耕地面积】:4.346295亿亩(含内蒙全区),3.9176亿亩(含内蒙东部)

【东北全境草原面积】:14.302845亿亩(含内蒙全区),6.875585亿亩(含内蒙东部)

辽 宁:陆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约合6139.35万亩),草原面积35.01万公顷(约合525.15万亩)。

吉 林:土地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约合8306.7万亩),草原面积584.22万公顷(约合8763.3万亩)。

黑龙江: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全省耕地面积ll98.95万公顷(约合1.798425亿亩),草原面积216.23万公顷(约合3240万亩)。

东三省:土地总面积,耕地总面积3.24303亿亩,草原总面积1.252845亿亩。

内蒙古: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5.51万公顷(约合1.103265亿亩),草原面积8700万公顷(约合13.05亿亩),居全国之首。其中内蒙古东部土地面积66.553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45.7万亩,草原面积5.62274亿亩。

赤 峰 市: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0万亩,草原面积8900万亩

通 辽 市: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78万公顷(约合1556.7万亩),草原面积327.4万亩

兴 安 盟: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草原面积5100万亩

呼伦贝尔市:2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1万亩,草原面积1.49亿亩

锡林郭勒盟:20.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万亩,草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约合2.7亿亩)

  东北工业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在三十年代开始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以沈阳附近为核心地带的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北。 东北一度占有中国90%重工业基地。

东北农业

东北的经济作物为春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甜菜、高粱,其农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区域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则盛产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则盛产温带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大连地区盛产苹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区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东北拥有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的吉林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在数量上居首,就是在产量上全国第一!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