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范文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鳞()棉絮()峰峦() 点缀()崩塌()弥漫() 晕圈()轻盈()一霎间() 2、解释下列词语。 峰峦: 预兆: 轻盈: 弥漫: 一霎间: 姿态万千: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1、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学生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学生到黑板批改。 4、学生把纠错后的内容书写巩固。 (或者学生出题,学生换做) 参考答案: 1、línxùluán zhuìbēngtāmí yùnyíngshà 2、峰峦:山峰和山峦。 预兆:事前显示出来的迹象。 轻盈:形容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明确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学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学生:介绍自己获得天气情况的主途径。 学生:讨论并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二、设计思想 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 2、学生地处乡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尤有实际意义。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巩固复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五、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因此,外出前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那么,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2、检查预习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简要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整体感知 ⑴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简要概括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⑵跳读课文,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生可自行设计表格,也可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总结: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晕、华、虹、霞四种。) 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名称的理解。 4、重点研讨 ⑴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⑵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先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重点学习课文第1段的语言,并仿照示例造句。) 5、拓展延伸 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天气的谚语,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 6、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的思路清晰,很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恰当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7、布置作业 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八、教学反思 1、此设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此设计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 3、此设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德育点: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教具学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 ⑴ 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⑵ 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 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⑴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 ⑵ 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⑶ 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 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分类别。 ⑵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⑴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⑵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⑶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⑷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⑸ 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⑹ 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要点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燚 yí 霎 shà 刹 chà(那) 晕 yùn(圈) 盈 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3、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6、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7、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生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⑴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⑵ 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⑶ 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⑷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3、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⑴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⑵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⑶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⑷ 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三、课堂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授课过程中重点落实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学习要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 ) 弥漫(mí ) 月晕(yùn ) 轻盈(yíng) 薄云( báo) 丝丝缕缕(l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标志,征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简洁地概括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二、精读课文,体会打比方的好处,尝试解决要点二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 示例:(1)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准确的语言,尝试解决要点三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俗而准确地说明了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上列加点字注音 (1)峰峦( luán ) (2)绫纱(líng ) (3)粼波(lín ) (4)弥漫(mí ) (5)点缀(zhuì ) (6)棉絮( xù ) (7)一霎时( shà ) (8)模糊( m ó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下定义 ) ②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分类别 ) ③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引用 ) ④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分类别、作诠释 ) (二)读文章第六段: (1)这段文字第一句话作用是(AB)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采用了( 下定义 、引用 、作比较 ) 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A)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三)读课外文段答题: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曲线:间接。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数字。说明活性炭小孔面积大得惊人。这样写与下面“吸进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强大的存储功能。 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明确: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气化吸热)(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明确:廉价不用电 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明确:太阳能制冰机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内容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情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知道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知道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 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希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七、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介绍一篇介绍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的《水》,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想或评论,与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 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 二、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云的名称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㈠、 导入新课 1、请一同学判断当天的天气,根据什么? 2、从天气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据云彩来判断天气呢? 3、出示有关云彩的.课件,看云识天气 ㈡、 课题探究 ——云和天气、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看云和识天气 ㈢、 感知课文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 变化无穷(特征) 2、描绘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讨论:此段的结构形式怎样?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分——总 最后一句 4、本段说明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用词非常准确 5、学生仿说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使用说明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 ) 绸幕( ) 弥漫( ) 峰峦( ) 轻盈( ) 鳞波( )谚语( )日晕( )崩塌( )(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 薄 báo( ) ban( ) bó ( ) bò (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的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1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知识小解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三、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并依次填写。 四、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实践发现 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 (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 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 六、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美点举例: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用了比喻使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松软洁白;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总之,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七、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看云识天气》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7课,为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动说明的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 2、如何走出说明文阅读教学繁琐机械的旧有模式,寻求说明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看云识天气》一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段段落实,只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按照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进行教学。 据此,这篇课文安排一个教学课时,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猜谜活动、拆字游戏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学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