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
范文 |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 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 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3课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教学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是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湖心亭看雪》生字注音、形似字多音字辨析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湖心亭看雪词语解释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层次分析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文言文精细复习《湖心亭看雪》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4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5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与课堂检测,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味美丽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引导学生从注释中简单了解其生平,从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脱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本课以读导学,通过五读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预习检测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融为一体的苍茫天地间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胧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赏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或看见过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过渡语: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歌。 导入语:美丽雪景在我们的诵读中显得更具魅力了。看来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与笔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读课文,知大意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进入课文。 1、读准字音句读 (1)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拼读 (2)字义解释 (3)句子翻译 三、二读课文,晓内容 过渡语:很不错。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去预习了课文的。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思考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等,然后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1、整体感知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写雪大的句子是写雪后寒冷寂静的句子是 (2)写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个问题后追问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热情;由“见余大喜”及“拉余同饮”等描写可见) (2)作者见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兴;由“强饮三大白”可见) 四、三读课文,品雪景 过渡语:大家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不错。现在我们再次读课文,重点关注写景部分。 齐读课文。 过渡语:读罢此文,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那美丽的西湖雪景。请大家将写景的句子读出来,品一品…… 1、请学生出读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通过朗读,赏析雪景。 过渡语: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希望大家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1)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提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们认为呢? 明确: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说明:让学生将原句和去掉“与”字的句子来读一读。 (2)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可不可以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明确:不要改。这样写,更能够表现景物的渺小和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3)再次朗读写景这两句。 过渡语:分析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气势和事物朦胧渺小的轻柔。 (4)了解白描手法 过渡语:读得不错。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张岱就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为我们勾画出美丽雪景的写法叫什么呢? (预设)生:白描。(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直接点出。) 说明:教师补充介绍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来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5)试背诵这两句。 过渡语:如此精彩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吧! 五、四读课文,悟情怀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雪景为何是那样的“白”,没有任何色彩的点染呢?因为张岱将他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他见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岱。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张岱其人。 展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就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过渡语:那么,你们能否在文中找一个字来评价张岱呢? 2、分析痴行 (1)在文中找出一个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痴在何处?背后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山水,却不随流俗,不愿与俗世之人同赏雪景,只愿独自品尝那一份雅趣 过渡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张岱。 3、讨论: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这种孤高自赏的情怀? (1)“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是否矛盾? 明确:不与俗人为伍 (2)湖上得遇知音,为什么作者却最终不言其姓氏? 明确:在作者眼里,或许那两个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间煮酒论英雄,并非真正体验张岱的这种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国的思念让他内心孤傲,不与俗人同行,使这金陵人不可能成为其真正的知音,无须言其姓名。 六、熟读成诵,体景情 过渡语:好一个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张岱!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的景色中,而要真正体悟这番景这份情,需要我们反复地细细地诵读…… 1、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过渡语:西湖美丽的雪景、张岱孤傲的身影在我们的诵读声中渐渐清晰,又在我们的吟诵声中渐行渐远,在我们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请大家关上书、闭着眼,用心去体验,大声吟诵本文。 2、学生有感情地大声吟诵。 在背诵声中结束教学。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8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 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 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人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9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篇10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 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