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范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精选18篇),欢迎阅读参考!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

前言: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艺术是磨砺的过程,只能说教学艺术离我还很远。

一、课前吃透教材,“备”好战,允许课堂生成。

在教学时,《教师用书》是每天都必须吃透、通读、圈圈划划的好书,如果学生预习一般。不求每个知识点都吃透,但至少,在课前,针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就可以预先解决。之后,再看教案。前辈们的教案,已经很详尽了;网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尽量理解前辈们的教案,然后以《教学用书》为指导,单元主题为基础,进行适当补充。通读教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第二天的课程实在很多,至少要将教案中的教学大步骤备清楚,将关键的问题写在语文书中,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也要要求自己带着问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很多好的问题,适当的在教学预设之外的,如果能为教学服务的,应当被允许。

二、尽量幽默,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如果让人觉得疲惫、倦怠,那么就不被学生所喜欢,也没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课上,尽量努力让自己学会幽默,哪怕只是一个夸张的动作、一个对学生的肯定——握个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学中的交流,也能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一个攻擂者,会随时向教师提出挑战,当然,作为“权威”,我们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学生质疑是学习最好的良药。在《小摄影师》第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生字,也梳理了课文内容。如:

生1:“列宁格勒”是什么?

生2:这个少先队员真不礼貌,怎么能向这样的人物高尔基扔纸团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尔基说自己很忙,为什么要是那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呢?

生4将“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读成“请你在这儿看报纸”,于是生5举手提建议:

高尔基算是个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你怎么能用“你”呢?该用“您”!

生6:这少先队员真冲动呀!师表疑惑:“冲动?”生继续:“对呀,你看,胶卷没有或者问高尔基借,也可以听高尔基说完嘛,怎么就马上上电车了呢?”

……

学生的问题一大串,面对这么多问题,难道都是老师来回答?

当然不需要!

相比较教师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更喜欢听学生的,也极为积极。

生11:列宁格勒就是一个地方嘛,词语手册上有的。

师奸笑:嘿嘿,你没有去看哦,以后要注意。

生12:列宁格勒是苏联的一个地方,其实和金色的草地里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个国家的。

针对生2提出的问题,师:少先队员真那么不礼貌?他没有尝试过吗?看来没读透文本呀!于是随继学习了第1自然段。抓了几个点:信中内容“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立刻就走”,当然,学生也会说到课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学生提到了也不是坏事,主要目的是让大家知道这个少先队员有办法,这个看似不礼貌的行为也是被逼无奈呀!

以上,生提问,师稍点拨、提问,再将问题抛还给学生,学生“攻擂”的激情就来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2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愧疚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今天,我让你多照几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本课的难点在于要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才会在续写中实实在在地运用这种写法。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还写得比较好的愿望。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3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

高尔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4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和爱护。这是一篇感情非常细腻,人物特点鲜明,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充满真善美的好文章。

在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如理解“打量”、“摆弄”、“吩咐”这些词语时,我通过请小朋友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感觉到男孩的认真专业和对高尔基的无比敬重。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通过范读让孩子体会男孩的心情。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读得很到位。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代讲,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悟,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课后还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一下那个小男孩还回来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效果不错。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5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杂乱,但故事中所包括的高尔基对少年孩童的真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领会到的,因而,教育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遭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叮咛”一词在文中包括着的内在: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单纯心爱所感染,因而也就遵从“叮咛”,任其“耍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欢。教育中我紧扣“叮咛”一词让学生联络详细的言语环境进行了解,再经过说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把了解言语和领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间包括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欢之情,这即是突出了教育的要点。

(二)朗诵领会,领会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言语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而,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叮咛”一词侧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欢的话,那么课文最终一天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表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孩童的关怀、保护,而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激烈。怎么让学生感遭到这一点?教育中,我没有通知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个去朗诵,经过朗诵去领会、去感知、去感悟,经过重复朗诵把这种感触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漠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心和“必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正表现了他的崇高质量。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意图。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6

《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和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情感是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和感悟的。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当然,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因为这篇课文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体会课文的情感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对他们的情感体验考虑太少。在以后教学中,我会认真思考,让他们也能有所体验、有所进步,这是我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根据我对我们班孩子们的接触,发现虽然班级的底子不太好,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欲望非常强烈。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给我们创设的情境中,我给了学生一个熟悉文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途径:

一、整体感知,现境激情

在我发现学生对于表演课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后,而且有这样一个契机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本的领悟,进行内化后表演给大家看,同学们自然是热情极高。我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先是四人小组自主表演,然后推荐几组不错的上台表演,相机理解几个重点词句,如“摆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

在表演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让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太好,上课听课的习惯也不怎么好,所以要让他们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让语文课变的有趣,我就想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里徘徊,探着脑袋往里看,而扮演高尔基的学生则坐在教室里,手拿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纸团,高尔基连忙拾起纸团打开一看,这个时候,由旁白在旁边念纸团上写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学生集体智慧的闪现。接着,高尔基向窗外望去,对蹲在路边的小男孩说道,我让他们放你进来。等小男孩进来后,摆弄了很久正准备拍照时,才发现自己的胶卷忘记带了,与刚进来时的兴奋和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扭身就走,高尔基冲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而男孩已经飞奔而去。表演到这里嘎然而止。

二、学生融情时,及时点拨

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我在表演开始前,就指派给了他们几个任务:

1、当评委,选出你认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2、当导演,你觉得哪里表演的好,哪里不好,可以怎么改。

3、当观众,发现在欣赏的同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表演过后,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帮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摆弄”、“赶紧站起来”等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吩咐”这个词体现了他对下一代怎么样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带胶卷时,高尔基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又表现出了什么?

在学生正融入情境中时,及时地把这些问题抛出去后,让学生在已经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让学生知道安排这样的一个表演不仅仅是让他们看,更要从中感受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的体会,深刻地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三、体验内化时,想象提升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

小摄影师回来了吗?

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

把课文中没有写完的结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说完。

学生略加思索后,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老师所预料不到的,在教师的引领下,给学生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学习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创新。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8

课中的高尔基是一个外国名人,学生对他的了解不多,因此,我先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高尔基的有关资料,从而让学生明白高尔基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工作很繁忙,从而体会到见这样一个人物的不容易,以及高尔基对孩子的"另眼相看"。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此少先队员的聪明,及高尔基对孩子的欣赏来指导表演课本剧,但我感到在指导表演及朗读时,忽略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高尔基对男孩的欣赏及对少年儿童的那种特殊的关心之情。

在课尾让学生续编故事,看后有不少学生思维独特,还有的学生对各国生活不太了解加之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同,编造得更是希奇古怪,有的学生编小男孩回去后生病了,高尔基知道了整天烧香祝福,有的编小男孩再来时做了一件大事成了小英雄,还有的说小男孩回家的途中被绑架等等。不过大部分学生编的都是小男孩又回来后和高尔基照了合影等,回校后大家都夸奖他。看来学生看的惊险电视很多,他们的思维很复杂。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9

《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

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0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小摄影师》一文主要是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儿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拜热爱,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课文时,我又依据教学重点采取了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小男孩儿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小男孩儿准备为他照相——忘了带胶卷,小男孩儿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小男孩儿再次来照相。紧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又提出了几个问题,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总结后确立了两个问题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1

本学期开始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从六年级一下子落到三年级确实让我很不适应,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处于半混沌状态。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还天真的以为三年级的小学生知道自己预习,知道自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解决呢!但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跌眼镜!错的一塌糊涂!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给浇灭了!

从第二课开始,我便开始认真进行生字教学。直到讲到第六课《小摄影师》,虽说生字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授课存在着很多问题!原本计划好的,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把这些东西都抛至脑后了,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都不够,哪里有时间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许也是害怕学生读不出来那种语气、感情,所以就干脆不去挑战这项内容。这是一个特别失败的地方。没有迎难而上……

其实《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请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很爱哭等。却很难体会到小男孩同时也是一个体谅他人,对自己的负责的深层次内容;再看高尔基,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学生能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但是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的原因,他们则说不出名堂来,我反复举例,引导才有学生能说出说明他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

在今后课文学习中我会适当简化分析过程,明确单元目标,课文知识点,让学生学得轻松,明白。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2

《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为重难点。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上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满怀希望的男孩在高尔基的帮助下实现了愿望。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摆弄下,极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学生在读——演——想象的过程中,感受着摆弄一代文豪的快乐。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场景,一切进行的是那样顺利。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在学生全身心感受快乐的时候,形势逆转直下。每个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个人都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了?”满怀关心,一腔急切。高尔基此时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学生主体的情感。男孩说:“我没有胶卷。”此时的“高尔基”们入情入境的松了一口气,恰如其分的对远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就因为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孩子都走入了文本,所以在课后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一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创造的精彩。孩子们甚至还为小男孩创设了明媚的前景——就因为这件事激发了孩子的潜能,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摄影师!

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生活的这扇门!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3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4

本学期开始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从初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级确实让我很不适应,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处于半混沌状态。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还天真的以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会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样,知道自己预习,知道自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解决呢!以至于自己在开学第一课就没有认真的给学生讲生字新词,而是让他们在课下的时候自己完成作业,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跌眼镜!错的一塌糊涂!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给浇灭了!

从第二课开始,我便开始了生字的教学,并且是很认真的!直到讲到第六课《小摄影师》,虽说生字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授课存在着很多问题!原本计划好的,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把这些东西都抛至脑后了,完全没有想起来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能想起来了,但却又有些担心。不知道究竟是在担心什么?或许是害怕学生读不出来那种语气、感情,所以就干脆不去挑战这项内容。这是一个特别失败的地方。没有迎难而上,而是看到困难就退缩了……

其实这一课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备课时我也有计划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以后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一课的故事演绎出来。可是,又想到之前我们排过的课本剧,我就好害怕。

最最关键的是,一直听在郑州上班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现在上课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导学案上课,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错了,就也想试试。明知道聋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师带领着学,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师累,学生也累。可是,我还是在学校的打印室把我的导学案打了出来,一共9份,学生每人一份。同学之前给我发了一份他们的模板,我感觉太难了,我们的学生估计理解不了,于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认为还比较容易的学案。谁知道让我头疼的事情真得就发生了,学生根本就看不懂导学案上是什么东西,什么“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知识链接”等等,里面我设计的有有关高尔基的介绍,学生也是看的晕晕乎乎,全然不知说的是什么。不知高尔基是谁,是做什么的。就连我解释过后,仍然是一片迷茫……

这节课啊,真得让我上得乱七八糟的,本以为可以用导学案一起上完这一课,可是最终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失败啊!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5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6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教学中我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7

我一直觉得我的课堂缺乏灵性,语文是一个大而通的学科,不仅要准备充分,还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不时闪现的问题,和根据学生的水平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都在课堂上才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这次的开课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

一、引导开课:

首先我以高尔基发问,让学生介绍一下高尔基,但是孩子们不是很积极活跃。在我班,这样拓展类型的知识性问题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那些积极的同学却总是不厌其烦高高举起那只小手跃跃欲试,但很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快速的将孩子们拉回到我的课文中来,一起读高尔基的简介,并借此推荐高尔基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

我会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或在四人小组互查互读,并自学课文读一读画一画。

三、概括课文内容:

总揽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锻炼用一句话简单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讨论之后,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都会照着课文读一遍。我出示两个中心词:照相、高尔基。学生在上面添加时间、人物和事情。这个样子,降低了难度,学生都在抢着说。但是总是不举手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对学生说完整的话的训练不太好,在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试图从说完整的话入手,让单个孩子单独回答问题。

四、解析课文:

我从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高尔基通过哪些表现来帮助小男孩的,为什么?小男孩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在我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问题没有主次,有深度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

五、改进方向:

首先是字词方面,可是把字词的大部分放到预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字词,也掌握的课文的阅读部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部分。其次,教学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学目标明确,给孩子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发散的找答案,讨论,谈体会。这样走进孩子内心,总比只是单纯地讲要好。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篇18

五年级上册有篇课文,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小作者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读完觉得“精彩极了”,父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努力前行着。

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突然就有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念头。纵观整节课的习得,孩子们的表现真的“精彩极了”,再细看每个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现“糟糕透了”。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在学习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过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后(第12~15自然段),并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时板书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尔基。在自读自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小男孩”和“高尔基”的语言和行动展开,而孩子们也总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两人的心情变化,感悟两人的优秀品质。

一开始,孩子们就被这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所吸引,小汤从“鞠了个躬、请”读出了他的有礼貌。小仪补充道,从“您”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有礼貌。关注语言、关注表达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有了同伴的引领,接下来的交流精彩纷呈,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一、聚焦“小纸团”

“小纸团”在第一堂课上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小男孩扔小纸团给高尔基,可以看出他很会想办法,课文中有个泡泡也提醒我们‘这个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说明他真的很会想办法,很聪明。”有的说:“小男孩的聪明还表现在他能用简洁的话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有的说:“从小男孩想出扔纸团这个办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样的做法很大胆。”期间,我们也质疑了小男孩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这一做法虽然不礼貌,但出于“任务”(给高尔基照相,要贴在墙报上)的驱使,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小男孩当时并没有一丝一毫对高尔基不敬的样子,因为当高尔基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马上“鞠了个躬”。

那么,从这个“小纸团”来看高尔基呢?孩子们认为,高尔基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是个名人,却没有拒绝小男孩的请求。高尔基也是充满爱心的,因为他没有因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批评他。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有礼貌、聪明、大胆、平易近人、爱孩子。

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少先队员称高尔基为“同志”觉得奇怪,于是,对于这个称谓加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关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写道:“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这里的“很久很久”也让孩子们久久驻足凝望,通过对“很久很久”的解读,使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孩子们从“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认真,晓琪还从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机对着高尔基研究,到底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可见他平时就很会照相,于是得出他照相的技术也很好。

同样是“很久很久”,对于高尔基的优秀品质感悟更深,孩子们体会到高尔基的耐心,对小男孩的工作积极配合,没有丝毫的厌烦感,因为等男孩准备停当后,高尔基还侧过脸来对着他微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兴。特别是在课文的后面讲到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而哭着离开时,我让孩子们上下文联系体会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他们还是能结合“很久很久”体会到男孩此时因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而惭愧、失望、难过。

从对课文的体会和感悟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阅读的水平,由表及里,对人物的品质逐步推进,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静下心来一想,整堂课中有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从未改变过,他们在思考吗?有的孩子一脸茫然,他们听懂了吗?有的孩子干脆低着头做小动作,他们会有收获吗?

课间,我随意叫了几个上课极少举手或不举手的孩子询问了一下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听了,我不来。”有几个是一副受惊的样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的直接承认自己在开小差,没有认真听,并表示接下来要认真听。只有少数几个能说出大概,想来是在认真听。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但这样的感悟和习得并不能面向全体,感兴趣的孩子积极参与,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绝不罢手”的架势,而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经一再地游离于我们的课堂之外,那么,精彩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却是——“糟糕透了”!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6: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