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 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 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 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3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4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5、评价:完成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美丽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打算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第二张表格里。 交流: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互相评价:同桌两人交流、评价。为成功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第二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游戏吧。 老师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回答: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回答: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回答: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确切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评价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测、评价、验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才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特征,熟练周长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什么学具我们没用呢? 师:读要求: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小组合作,小组长记录填表格。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师: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都是由十二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5、师: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排出的图形越长,它的周长越长,排出的图形越方,它的周长越短。)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拼一拼,培养学生协作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拼图形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5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6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7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8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9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0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通过探究,得到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会根据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的关系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灵活的运用验算的方法计算出被除数、除数。 重点难点: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当余数比除数小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练习一 师:“分析题意,平均分我们用什么法?算式是什么?回忆一下,除法竖式计算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生:“用除法,算式:86÷4,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 练习二、练一练 师:“做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上面。” 生②:“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师:“完成下列竖式。”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列式并尝试计算。” 师:“个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能不能省略?” 生①:“个位上不够商1,用0占位。” 生②:“不能省略,如果没有0的话商就成了2,太小了。” 师:“生③在商0之后没有和3相乘,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①:“不对,做除法的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这样做少了三步。” 生②:“可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 生③:“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任何数减去0等于它本身。”所以第三种方法更为简便。 ………… 小结: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探究二 师:“下列三种做法中,你认为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生①:“第一个一看就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 生②:“我列竖式计算得到:94÷4=23……2” ………… 小结:检查除法计算时,首先看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当余数比除数小时,除了通过竖式重新计算以外,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①:“因为23×4+2=94,所以94÷4=23……2是对的。” 生②:“因为24×4+2=98,所以94÷4=24……2是错的。” 小结:当余数比除数小时,可以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三、课内练习 练一练 师:完成下列竖式, 师:说说(3)(4)两题商末尾的0是怎么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计算并验算 师:“说说验算的方法。” 生:“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任选两题,计算并验算。” 想一想,填一填 师:“如何求被除数?”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想一想,下列各数该怎样求? 师:“第一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①:“想谁乘9的结果离83最近。” 生②:“想谁乘9等于81。” ………… 师:“81是怎么来的?” 生:“用被除数83减去余数2。” 师:“因此,求除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商来得到。” 师:“第二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怎么做?” 生:“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除数。” 师:“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经过自己的努力,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奖学金,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拿着这些奖学金准备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吧!” 师:“完成下列三题,并说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四、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补充题 ⑴ 被除数+除数×商=96,被除数=( ) ⑵ 把8、79、7、9四个数填入括号里,使算式成立。 ( )÷( )=( )……( ) 练习册第28、29、30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1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各数位都能被整除的)的除法。 2.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笔算两、三位除以一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笔算两、三位除以一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2——领材料 真实的画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布匹、线轮、竹条。通过工人师傅的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解决“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72个线轮是多少盒”等一系列问题,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看到工人师傅领的材 料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学习新知贯穿在帮助工人师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学生合作探索 1、探索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口算或估算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以上方法加以肯定。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机会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解决第二个红点提出的“72个线轮是多少盒?”这一问题时,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等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理解算理,加以解决。教学第一个绿点标示的问题“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时,要充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具体算法,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教学第二个绿点标示的问题“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会发现两次商后都有余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然后独立解决。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小船靠岸:练习时学生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3题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大天鹅的一些真实信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除法的口算和估算,又让学生了解了大天鹅的一些常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3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4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第一单元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 )厘米=()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1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1米=( )厘米 1米= ( )分米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