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色译文诗词鉴赏 |
范文 | 行色译文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古诗词鉴赏怎么做会更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色译文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色》 宋代: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译文 心境清冷如池水,凄楚寒淡如凉秋,旅程无穷无尽,刚走完阡陌之地又见到渡头。 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是真能画成图像,怕要让人一生都充满忧愁。 注释 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耶?”此处指行旅之人的心境。 陂(bēi):池塘。 于:犹“如”、“似”。 陌:道路。 穷:尽。 到:一作“见”。 赖是:幸亏是。 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棱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此处泛指绘画用的颜色。此句别本作“赖是丹青无画处”。 遣:教,让。一作“遣”,一作“是”。 创作背景 在北宋中期张耒的.《记行色诗》一文中谈到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时说:“《行色诗》,故待制司马公所作也,公讳池,以某年中尝监安丰酒税,实作此诗。”安丰在今天安徽省寿县,在宋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很多,而监酒税是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官职,司马池在这里可以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悠然度日,某日有感作此诗。 赏析 这首诗将行役之人的羁愁客思,种种难以描摹的心境,写得如感如见,显露行人对行役的厌倦,其中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所以此诗开头一句采用了迂回的构思,从行旅中随手拈来两个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凄凉淡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喻,而是进一步把两类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较短量长,只因为它们在凄凉冷漠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这一比较,不仅渲染了“行色”的特征,而且让隐隐的写出了这“行色”体会到了行人的内心。 接下去“远陌”一句补充点出了行旅的具体环境。长长的小路,刚走到尽头,却发现到了河边渡口。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诗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更是对“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诗的构思而言,这一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点明了诗中所写,乃是羁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内容。有了这一句,上一句才有着落,而后面两句也才有了生发的基础。 诗的后二句,还是从侧面烘托。意思是说,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本来,绘画可以画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色”所反映的内心的凄苦黯淡,无法通过绘画来表现。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对绘画的功能作判断。 从一方面看,作者认为绘画不能表现这种“行色”,似乎是说绘画之所短;而从另一方面看,诗人的意图却是借绘画之所长来渲染行愁之重。绘画形象具体直观,假如把这行愁再现出来,将使人不胜其愁。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来肯定行愁之重。简单两句中包含了形式与内涵,否定与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足见构思之巧妙。 这首诗全从侧面用笔,实处让人体会到行人心情的凄凉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虚处则含蓄不尽,余意悠长。空灵而不空虚,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此诗在宋代享有很高声誉,先是被司马光载入《温公续诗话》,诗人张耒认为此诗“甚工”,以致司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废也”。后来司马池之孙司马宏又把此诗刻于石上,张耒为作记,又借梅尧臣论诗句名评云:“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张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记行色诗》) 作者介绍 (980—1041)陕州夏县人,字和中。登进士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传言戍兵叛,蛮将入寇,邑民争相出逃。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纵民游观三夕,民心遂安。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累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因不知吴中习俗,决事不当,被劾降知虢州,徙晋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