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 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 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能读出2句句子的不同语气。 3.知道喜鹊体态优美、鸣声清脆,能消灭害虫,深受人们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投影。师:早春二月,阳光和煦。瞧,是谁站在枝头,尽情歌唱,传送着春天的信息? 2.板书课题,读题。你们喜欢喜鹊吗?观察图片,结合课外知识进行交流。 3.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课文来了解喜鹊。 二、初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从课文中你对喜鹊有什么新的了解? 2.交流,并随机出示学生讲到的生字。 3.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4.小组学习生字,并交流记字好方法。 5.游戏:(1)“生字大搬家”(2)“抢占高峰”。开双列火车,两两抢读,看哪一组抢到的字多。(3)游戏:“眼力大比拼”读词比赛。 6.全班接龙读课文。集体正音。 三、熟读体验。 1.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说一说:我喜欢喜鹊,我知道它( )。 2.交流。理解:预兆、吉祥等。 3.学习第三小节。 (1)谁见丁喜鹊都会夸它长得漂亮,再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划划有关的句子,圈圈有关的词语, (2)小组学习,用自己的方式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3)小朋友,这就是喜鹊,喜鹊的全身……那么可爱。师生合作看图介绍。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4.比较句子:多可爱的喜鹊,你们喜欢它吗? (1)出示句子:喜鹊体态优美,鸣声清脆,又能帮助人们消灭害虫,人们怎能不喜欢它呢? 喜鹊体态优美,鸣声清脆,又能帮助人们消灭害虫,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朋友,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比较读。 四、巩固拓展。 游戏:漫游’百鸟林” 1.读字、词:咦,小喜鹊想把我们带到哪里去?我们跟着它轻轻走。 2.听写词语:这些路牌空着,我们来帮它写一写。 集体纠正:吉祥活泼悦耳冰天雪地生机勃勃 3.拓展练习:哇,这里的鸟可真多,仔细看看。 (1) 让我们来认识这些人类的好伙伴们。(媒体介绍:百灵鸟、黄莺、画眉、杜鹃等) (2) 评选知识大王:你了解它们吗?学着课文从一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你了解的一种鸟。我喜欢_________,我知道它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的 1.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人一台显微镜(设备不够的学校至少应有一台给学生轮流观察),红墨水、黑墨汁各一瓶。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冷、热水,滴管一支,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分别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各一滴。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答:看到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追问: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应答:扩散快慢即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二、新课教学 现在研究一个更明显的证明分子在做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 介绍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颗粒,发现这些小颗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 (1)先调好显微镜。 (2)在载玻片上先放上一大滴水,后在水上滴一小滴稀释的墨汁,盖上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般回答是小黑颗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还看到些什么现象? 应答:有的颗粒运动得快些,有的慢些,或颗粒越小的运动越明显。 (对于这一追问,常常有许多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借机教育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用滴管滴人玻璃片上一滴热水后,再继续观察布朗运动与前次看到的有何不同? 应看到较前次的布朗运动加快。 3.带领学生看课本64页图11-4,说明图上记录了三个小颗粒,每隔30s记录到微粒的位置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虽不是小微粒的径迹但也可以看出小颗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 4.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用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边演示边说明。 由于大量水分子(比小颗粒小得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和小颗粒相撞。每个水分子和小颗粒碰撞都使小颗粒受到冲力。每一瞬间各个方向都有大量分子碰撞小颗粒,哪个方向冲力大些,小颗粒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下一瞬间另一方面冲力大了,小颗粒就向另一方向运动,结果使小颗粒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布朗运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金罐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那真诚助人,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焦渴、干涸、干枯、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昨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钻石的图片。钻石美吗?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代表了纯洁、高尚的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以钻石为题的文章——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读词语。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找同学读词语。重点讲解“唾沫”。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集体正音。 4. 指导读错的字音,学生练习快速熟读课文。 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三、有感情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们,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 体会环境的恶劣 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再说一次,发生了什么?(大旱灾)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大旱灾呢?旱到什么样子?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地干旱的程度?(所有、都)我们来看看图片。 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来朗读。 人和动物都怎么样了?(焦渴而死)“焦渴是什么意思”(非常干渴)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特别的旱;说明了人们很需要水)如此严重的旱情,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练,齐读。 2. 体会小姑娘前后的心情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 (水)是啊,水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姑娘找水真不容易,谁能读出她的不容易?(哪也找不着,累的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读得不错;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小姑娘的筋疲力尽,就像她这样自己练一练。 当她一觉醒来发生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当小姑娘看到罐子中的水时,她会觉得什么?(惊喜、惊讶)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喜出望外)谁能读出小姑娘的惊讶与喜出望外呢?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小狗怎么样的叫着?(哀哀地叫着)为什么哀哀地叫着?说明什么?(被小姑娘踩到了,渴得没有力气了)很痛苦啊! 让我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这一段,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指名完整读这一段。 3. 感受水罐的变化和女孩的爱心 水罐掉在地上水洒了吗?水罐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水没洒,但当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罐变成了银的)对!水罐变成了银的!多么神奇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读! 当小姑娘把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了?当时她的母亲怎么了?(生病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身体虚弱、疼爱自己的女儿、善良的母亲)你能读出一个病重身体虚弱,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话语吗?就在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又怎么了?(水罐变成了金的!)我们一起来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此时此刻,小姑娘怎么了?谁来读?指名读。小姑娘太渴了他真想喝水,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小姑娘又把水让给了谁?这时水罐又再一次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找同学把这一段水罐连续发生的三次变化读给大家听一听。 奇迹再一次的发生,那七颗钻石怎么样?我们一起来。 4. 感受文章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想小姑娘行动和水罐的变化。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了七颗大钻石、巨大的水流—七颗星星 ) 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这七颗钻石代表了什么?(感动、关爱、希望、善良、生命、真诚、赞赏)。 就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赞赏、带着对每一种爱的向往,一起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四、归纳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 写作顺序是什么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过程是?结果是? 解决学生的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五、续写童话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同学们可以选取这样几个方面: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 2、 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2、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1、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3、赏析、品味桥之美: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⑷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4、我看桥之美: ⑴ 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⑵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欣赏──安详自在 桥感受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7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记住5句名言。 2、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 二、教具准备:插图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名句,自悟,每个句子写的什么?是什么意思? 2、指读名句,讨论交流每句写什么,谈理解。 (1)人要立下高远的志向。 (2)人要立志,才能成就事业。 (3)要做到言行一致,才是人崇高的美德。 (4)人死不可惜,但可贵的是在历史上留名,光照后人。 (二)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了,把短文的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天和地传说中是怎么样创造出来的?盘古死后,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短文,说说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盘古开辟了天地,他独自支撑天和地,最后累死了。) (2)思考2题(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受到的教育: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3、总结,扩展。 (1)说说从这个故事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在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从中领略古诗的韵律美。 四、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交流。 1、朗读自己选定的诗歌,读出诗人应表达的感情。 2、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3、组内朗读交流,互相评议。 4、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 5、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的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2、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看谁做的漂亮?老师也做了生字卡片漂亮吗?我们一起做游戏:看字卡,嘴巴张得大大的,不出声,让老师猜一猜,你们读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有一个小青蛙它把大荷叶当什么了吗?(歌台)这节课我们小朋友把大荷叶当展示台,展示我们的朗读课文的水平和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朋友,先来展示我们的朗读水平吧! 出示:“我会读”。什么叫我会读?我们先把课文读懂好不好?用不用老师帮忙?分小组读:先读后讨论。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 (板书:水珠 蜻蜓 青蛙 小鱼儿) 2、这几个小伙伴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 停机坪 歌台 凉伞) 师:小朋友,刚才读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我这有个“立”字把它贴在这。(贴在小蜻蜓的后边) 我这还有“蹲、躺、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师:小朋友,我说上一句,你能说出下一句来吗?不会说的看看书。 师:展示咱们的朗读水平,这回用不用老师帮忙?(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师: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师: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读完后你们也可以唱两句。 师: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找同学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授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三、学写生字。 师:展示我们的写字水平。 出示“我会写”。写字时注意什么? 观察“朵、机”写时注意什么?书空,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出示:你会连吗? 小水珠的 停机坪。 荷叶是 小蜻蜓的 摇篮。 小鱼儿的 歌台。 小青蛙的 凉伞。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 (2)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了解感受中国以自己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世界,体会和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了解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初步感知 1、教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 化。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哪些是中国特色,或中国元素呢?” 2,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中国特色。 二,看课件 引思考 1、看课件 世界各地刮起的中国风。 2, 引思考, 看了刚才的课件,你有啥想法,或有啥问题。 3, 适时引导 ,中国风是怎样吹向世界各地的。 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本内容,找出中国风吹向世界的途径。 指名交流 2、自主交流,中国风的传播途径。 四、个性选择,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成立不同的科研小组。如丝绸之路科研所,鉴真东渡科研所,马可波罗科研所,郑和下西洋科研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集中精力学透学精。 2 小组研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形成共识。 3 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领。点燃,激发,唤醒。 五、风采展示,相互倾听。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分为主展示,副展示,补充展示。以及专家答辩环节。形成有介绍,有总结,有互动 有答辩的高效学习形式。 2、教师适时归纳,点评,激励,提升。 3,在倾听中求知,在解答中释疑。扩大知识面。 六 知识链接,扩大知识面。 1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2 学生阅读,增加知识,扩大视野 七 实践作业,内化吸收。 1设计中国文化名片。推介类别,内容,理由。 2 设计名片个性形状。 3张贴展示,互相参观交流。 八 板书设计 9 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怎 样 吹 丝绸 郑和 鉴真 马可 之路 下西洋 东渡 波罗 设计中国文化 个性名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