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案 |
范文 |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策略、有规则地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材料,探索不直接用手运乒乓球的多种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3、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乒乓球、乒乓板、纸杯、绳子、小剪刀、吸管、泥工、牙膏盒、勺子、盘子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在不移动盘子又不用手直接碰到乒乓球的情况下,把球从这个盘子运到篓子里呢? 2、请幼儿将实验设想记录在"我的想法"一栏,然后与同伴相互交流。 二、充分利用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实验并记录: "桌子上有很多材料,你们可以先根据刚才想的办法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结果记录在'实验结果'这一栏。其他的材料你也可以试一试,同样把它记录下来。"(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2、交流实验情况。 (1)幼儿讲一讲,"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记录幼儿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 (3)引导幼儿发现:两个材料协作可以运球、改变材料形状可以运球。 三、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怎样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们一组一共用了哪些方法呢?(启发幼儿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提出小组统计要求: (1)统计要全面清楚; (2)相同的方法只要记一次。 四、游戏:运球比赛 1、引导每组幼儿在统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既快又方便的运球方法。 2、每组推选一名选手运用选择的方法进行运球比赛。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后的科学教育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纲要》的科学教育目标也强调要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不用手也行》这节课就是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在周围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怎样不直接用手碰到球,把球从一个地点到运到另一个地点。整个过程没有蕴藏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让幼儿在问题中通过实验设想、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等环节积极寻求答案,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使用的材料都是他们身边较常见的日用品或学习用品,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却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稍加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材料是有层次的,有些材料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能直接运球,像杯子、夹子等,能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实验的成功。另外我们也提供了一些需要孩子动脑思考才能实验成功的材料,像绳子、铅丝等,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在材料方面我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他们往往比我们更善于发现,像有的孩子想到把鞋子脱下舀;还有的孩子用嘴巴吸。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做中学”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孩子们想到了脱鞋、用嘴吸,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并不符合要求,但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情不自禁的表现。 孩子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游戏材料,我们老师也要善于从环境中寻找教育资源。“做中学”非常注重孩子对自己实验过程的表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让每个孩子向大家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今天,各位老师的到来就是我们非常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让小朋友向客人老师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发展了他们大胆交往的能力。 除了讲述,记录也是孩子表达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培养孩子尊重科学事实,系统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小组统计是新授,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要求,记录要既全面又清楚,从小朋友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合作的还不错,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平面镜的特性,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平面镜 动物玩具 音乐,各种透镜、面镜。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了解镜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2、请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3、小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二、了解镜子的特征及用途。 1、师: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 2、摸上去感觉怎么样?(滑滑的)你觉得那是什么东西? 3、(出示镜子)这是什么呀? 4、它可以用来干什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镜子? 5、你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镜子?(凹面镜、凸面镜等) 三、探索发现生活中的镜子。 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说出了那么多的镜子,那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也可以当作镜子?(讨论) 四、镜子反光实验。 1、幼儿分组探索。 2、小结。 五、游戏:小动物照镜子。 1、第一次操作,发现动物数量的变化。 2、第二次操作,发现如何变化。 3、第三次操作,把两面镜子竖直面对面放,进行探索。 六、拓展经验。 1、平面镜真奇妙,我们发现了好多平面镜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 2、这些镜子也藏着许多秘密,我们在分区活动的时候再玩一玩,发现它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活动时,继续探索平面镜的其他特性。 2、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其他镜子的特性。 科学教案 篇3中班科学: 手能“看”东西 活动目标 体验通过手的触摸能识别各种物品。 能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描述物品的质感。 活动准备 神秘袋(布袋或大纸袋)。 不同质感和形状的物品,例如洋娃娃、笔、玩具车、海绵玩具、小碟子、钥匙等。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把上述物品放在神秘袋里,请一位幼儿摸一件物品,向幼儿提问: 你摸到的东西是硬的还是软的? 是什么形状的? 是重的还是轻的? 2、 引导幼儿描述对象的质感,猜猜那是什么,然后把它拿出来,看看猜得是否对。 3、 两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一个幼儿摸神秘袋中的物品,并描述摸到的物品的感觉,请另一个幼儿根据第一个幼儿的描述猜摸到的是什么。然后两个幼儿交换继续做游戏。 4、 与幼儿讨论没有眼睛手也能辨别物品的原因。 5、 请幼儿根据要求寻找活动室里的物品,如硬的东西,软的东西;粗糙的东西和光滑的东西。还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软、硬,粗糙及光滑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评价: 能凭手的触觉辨别物品。 能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描述物品的质感。 备注 活动建议: 神秘袋里的物品应是幼儿所熟悉的。 科学教案 篇4活动准备: 小伞娃娃50个 可乐瓶 吸管 泥工板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伞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刘老师请来了小伞娃娃和大家交朋友,你们高兴吗? 小伞娃娃有一个心愿,她很想飞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2、介绍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师:小朋友一定很聪明有很多办法,你们可以自己动脑 也可以请吸管和垫板一起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倾听小结。 师:刚才你用什么办法帮助小伞飞起来,请你告诉大家好吗? 4、引导幼儿用可乐瓶帮助小伞飞起来 师:咦?是谁在说话呀?(出示可乐瓶)你说什么呀?“我也想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原来可乐瓶也想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你们愿意满足可乐瓶的愿望吗?好!那去试一试吧,一会把你的办法告诉大家! 幼儿自由动手尝试,教师观察幼儿的方法 师:“谁愿意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用可乐瓶帮助小伞的?” 幼儿个别演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 5、游戏:小伞飞起来 巩固幼儿的经验 师:刚才小伞娃娃发现小B班的宝贝都很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助它们,谢谢你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项比赛,看看谁能用可乐瓶让小伞飞得最高! 介绍游戏规则:请可乐瓶都站在桌子上,然后小朋友用力的拍可乐瓶的肚子,看谁的小伞飞得最高幼儿游戏,教师发令 6、延伸:师:小B班的小朋友真是好宝贝,小伞娃娃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帮助我实现了我的愿望,我还有一些和我长得不一样的小伙伴他们也想飞起来。下次你们也来帮助他们好吗?” 活动目的: 1、想办法让小伞飞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自己实验知道水压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大塑料瓶,盆,水,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桶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水有些什么用途呢?(简单的让孩子说—下)小朋友说得都不错。但是丁老师告诉你们阿,水还会变魔术呢! 演示水压的小实验:(用保鲜袋套住手)小朋友们,现在这个袋子里有些什么?(老师的手)(提示幼儿说空气)诶,水要来给我们变个魔术,它要一下子就把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变走。(演示)为什么空气没有了?(介绍压力:因为水中有压力的关系) 2、活动开始 (1)师:猜猜看,在水里压力是一样大的吗?(告诉幼儿在水里压力是不一样大的,请幼儿上前感受一下)水压与水的深浅有关。那么水越深压力越大还是水越浅压力越大呢? 师:你觉得你的手在水桶上面受到的力大还是在下面受到的力大?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实验一下。瓶子上有三个孔,往瓶里倒水,请你们观察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远?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近?请你们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示水喷射的远近。 (2)幼儿分组做实验。四人一组,共五组。一人记录、两人倒水、一人观察。 (3)请幼儿做回中间,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发现,共同实验验证一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越大,水越浅,压力越小。 3、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是小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后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做这个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科学小知识! 科学教案 篇6设计意图: 深秋正是季节交替进行的时节,幼儿园里原先的一些树叶都纷纷掉落下来。在平时外出散步的时候,孩子们会在落叶的草地上打着落叶仗,观察着树的变化。因此,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次,这个活动内容选自新教材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在整合的引导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直接可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与优美的音乐和诗歌渲染成的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活动的难点在于孩子们需要在具体的树叶间做对比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下位概念--落叶树和常绿树两个特征的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ppt、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 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 (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 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 (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 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活动 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