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教案 |
范文 | 【实用】水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泉水吗?你们了解泉水吗?你们知道泉水的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呢? 二、识字学词: 1、读第一自然段“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一句,认识生字“哦、股、缝”。“哦”要在问答中,领会它所表达的语气。“股”和“缝”可借助手势、实物或图画显示字义。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 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并串讲关于杜鹃花的故事。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写字指导。 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此外,提醒学生注意:“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字右下的“ ”,不要写成“巳”。 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教学多音字:盛) ⑷ 认读长句: ①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感悟: ① 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 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 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抽生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②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③ 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 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③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找周总理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水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用中等速度、欢快的情绪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2、了解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向学生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3、欣赏傣族的歌舞,初步熟悉傣族风情的音乐和舞蹈。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并能随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晰。 教学难点 附点八分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的交替出现和结束句中的弱起(后半拍起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课件、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节日的画面,请大家边看边欣赏,还要想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傣族,傣族有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刚才大家看到的画面就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的盛景。到了那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泼水节。认识傣族乐器铓锣和象脚鼓。(字幕播放)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电子课本音乐) (1)播放歌曲范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和速度。 师:这首歌表现的音乐情绪怎样?速度如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 (3)解决难点:节奏练习,附点八分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的交替出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乐句的曲谱,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样,后半句的音调不相同。) (5)运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学唱第一、二乐句(前八小节)的歌谱。 (6)教师弹奏歌曲的旋律,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7)学生随琴声用“啦”模唱歌曲的主旋律。用跳音唱法,声音要有弹性,中等速度。 (8)学生跟录音学唱几遍歌曲第一段词。教师随时纠正出现的错误。注意音高、节奏要准确,咬字、吐字要清晰,速度不宜太快。演唱时,情绪要欢快,突出“笑哈哈”和“喜泼水”的感情。 (9)发现难点并加以纠正。教师可反复示范、比较。结束句中的“花”字可以用数拍的方法唱够三拍,“哎罗”两字是弱起(起于第 二拍的后半拍),可用击拍法或指挥手势予以提示。另外,还要注意两处“开出”节奏的不同和后面的四分休止符以及“人人都像只小水鸟”这句节奏的准确。 (10)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11)用不同形式巩固练习,相互评价。 三、欣赏傣族舞蹈 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大多能歌善舞,所以在他们的节日里总是少不了歌舞。除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还有那达慕节,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的节日?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民族节日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水教案 篇4设计理念: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着低段对口语交际的要求,训练孩子的用普通话交流,并让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去年大旱灾出发,让孩子们谈水的宝贵,从而激发孩子对水的识。此外,充分利用文本又超越文本,充分利用平时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好地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让孩子们知道水的可贵,咱们应想尽办法珍惜每一滴水。 2、 逐步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认真倾听的习惯。 3、 在活动中增加孩子表达的自信心,让孩子乐于说出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孩子了解水的可贵及咱们要珍惜水的原因。 2、让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师:收集旱灾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图片,并制作成。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水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出示旱灾时各种灾难的图片。 2、展示火灾时人们用树枝灭火的图片。激趣,从刚才的图片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孩子自由表达) 3、是啊,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一场雨,有足够多的水那该多好呀!小朋友的脸上一定会露出笑容,庄稼可以美美地喝个够,火苗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扑灭,人们所受到的损失也会少得多。但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呢,你瞧,那边是什么声音?(播放:水龙头哗哗直流)这一现象大家一定很熟悉吧!看到这一情境,你想说点什么?(孩子们自由说,当说到要珍惜水时,揭示课题:珍惜每一滴水) 二、 图片引路,探寻方法。 1、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自选一幅图,说出图画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编一编。 2、全班交流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细细评价,多多鼓励) 3、小结:是呀,图画中的小朋友多么能干呀,他们用自己的的方法来珍惜每一滴水,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珍惜水的方法一定比他们多,让我们也来说说吧! 4、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平时节约用水的方法。(可多平时生活用水,扫地擦窗等方面介绍,教师巡视点拨,启发思维) 5、全班交流。(其余生认真听,认真评,评出金点子小组) 三、 拓展应用,内化升华。孩子们,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但是生活是无尽的,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珍惜水的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身边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活不因我们的浪费而感到遗憾! 水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水教案 篇6第四单元第三课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右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的知识结构为: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发展 太湖流域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水 建筑与居民的生活 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少的影响。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少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设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索—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新问题的提出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愉快教学策略,如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导课;置疑策略,紧扣教学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思、质疑;迁移和扩容策略,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要促进外在教学向学生个体内化,从而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容。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湖流域的有关图片,反映太湖流域发展近况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现状的资料,中国著名水乡乌镇、周庄等有关音像材料或图片。 学生准备:组织学生课前开展对家乡水的考察、调查或水样的采集。 二、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讲座分析----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住处交流加深了解 三、 学与教的过程 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 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太湖美吗?美在哪里? 为什么说太湖的“水”美? 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展示:《太湖流域图》。 问:大家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河流、湖泊? 总结:通过同学的发言,我们右以看出太湖流域具有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总之,水多。 问:大家看看图中有一条比较特殊而非常有名的河流,它是哪条河流? 你们知道京杭大运河专心起于何处?通往何处?是谁修建的?有什么意义? 展示: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材料。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太湖流域城镇云集。 问:那么,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联系?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回答问题。 展示:《水乡景观图》或相关图片。 问:水乡建筑有何特点?这样的建筑与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归纳:由此可见,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太湖流域的城镇“因水而生”,是水孕育了城镇。 水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合理估算、正确进行连乘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40 ×6 70 × 8 600 × 3 800× 9 25 ×4 15× 6 18× 3 24× 4 二、研究新课:由运动会话题引入。 出示例题。(要求学生默读题目,理解条件)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请你估计一下张老师大约花了多少钱?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 3.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的估算方法和关注估算值与准确值的大小关系) 4. 提出第二个问题:张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独立 5. 小组内相互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 6. 全班交流:指定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 7. 归纳学生的解法:让学生进一步解释三种算式:24 8. 试一试: (1)计算下面各题: 15 × 4×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师:首先确定你的估算方法,然后搜集整理数据)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 × 6 × 8 36 ÷9 ×12 (15 + 35 ) × 6 32 +17 ×3 (2)小明每分钟打41个字,一篇稿件共325 各个字,5分钟后还剩多少个字?再打3分钟,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四、总结:组织学生交流本课知识重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