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范文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读准儿化音。 2、通过对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归纳母鸡特点,感受母鸡作为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法中所蕴涵的赞颂母爱。 2、通过与《猫》的比较,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3、品读第一段和第五段,体会作者在用词用语上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舍笔下的猫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那么,他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母鸡 读题)。 (二)、粗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这是母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出示词语 我们来看看词语,开火车读吧,(读得非常准确),那么“如怨如诉”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是指母鸡没完没了的叫。理解词语呀,我们不仅要结合字面意思来说,还要联系课文来说。) 大家再来想想母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反馈初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 请同学找出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两句话。找到后划下来读一读。 1、出示句子(分组读) 2、理清课文思路 大家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前后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3、作者开始对母鸡非常的讨厌,从课文的很多地方看出这种讨厌之情,你能具体的说说吗?(板书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4、(看来欺软怕硬,发狂炫耀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欢的,可后来作者为什么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继续来交流。)哦,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1)请大家默读5---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体会。 (2)反馈学习:根据学生回答随时出示下列句子。 预设: a、重点品读: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子,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指生说后出示句子——找找动作的词(挺着、立刻警戒、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读一读这些词(指生读后齐读)---—— b、说感受到什么?(随时警惕、负责)-----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C、“咕咕地警告”,在警告什么?指生说(师:多么细心的母亲啊!)加上动作一起读。 d、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 E、指生说哪些词语体会出?(一点、紧叫、马上)----指生读 F、“啄一啄”为什么要啄一啄啊? 多么慈爱的母亲啊!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齐读。 H、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大鸡,还奋起反抗,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也许它会头破血流,也许会遍体鳞伤,可它还是————生说。 B、你可以想象的出当时是怎样激烈的画面吗?你可以想象的出母鸡是怎样地不顾一切吗?出示:(写一写)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它( )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C、汇报:(师评:多么勇敢啊!多么奋不顾身啊!)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 (3)、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A、顶尖锐,顶凄惨的“顶”什么意思?(很、十分)所以很好就是“顶好”(生说),这是北京的方言,从两个“顶”体会到什么?(很悲惨)为什么要叫得这么悲惨呢?(生说) B、连晚上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多么辛苦啊!齐读 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 5、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当之无愧:出示第9段,齐读。 6、对一位英雄,你还敢讨厌吗?现在老舍先生到底对母鸡是种什么感情? 7、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慈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总是沉甸甸的。就连文中那小小的母鸡散发出的母爱也让人感动的不得了。老师读它的时候,是深深地被感动了,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简简单单的语言却读出了不简单的感情,不一般的思想。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母鸡对小雏鸡的情,你们对母鸡的情。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课文的最后说我不敢在讨厌母鸡了,而不是说我不在讨厌母鸡了。 抽说 小结,此时,作者被母鸡所表现的母爱震撼了,他已不是简单的喜欢了,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正如作者所说,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他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完了课文我们在来回忆一下上一篇课文《猫》这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小动物,都是老舍先生写的,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 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教学内容:习作1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写调查报告的一般格式. 2.难点:能根据主题收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四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做调查,获取资料 1、确定调查专题。 1)“小学生最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 2)“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 2、确定调查对象。 1)本校同学。 2)本班同学。 3、设计问卷,调查。 4、回收问卷,,得出结论。 最喜欢或最不喜欢……有多少人,比例是多少。 5、从结论中谈自己的发现、感受。 二、指导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格式。 2、出示,引导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二、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推荐组内优秀者。 3、全班交流。 1)由各组推荐的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交流评议。注意格式、内容。 3)教师点评。 三、修改 1、学生各自修改。 2、组内再次交流、评议。 3、再次修改。 第三课时 一、抄写习作 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清楚认真地抄写在本上。 第四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情况讲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学分为四个活动板块:字词擂台赛;走进录音棚;我是评论家;文化小使者。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突出教师的点拨与小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理解各种修辞的作用,熟读成诵重点句。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请同学们去看一幅图片,这是(腰鼓),它属于哪个地区(陕北),这是静态的安塞腰鼓,那么动起来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壮观、何其豪放啊!(放舞动的安塞腰鼓的视频,放完后)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师说,然后学生读“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字词擂台赛(会读、会写生字词) 1、老师手中拿着本课的生字卡,如果你认识,你就勇敢地站起来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利用生字卡检查字词) 2、我们学习字词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请看屏幕,齐读两遍。(看屏幕齐读两遍) 三、走进录音棚 1、谈谈安塞腰鼓: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请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根据本文学生的理解把几个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体现这些感受?预设; (1)如果第一个学生读的很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好在哪里?点拨: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员了,注意了读音、节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个同学读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两种情况不管出现哪一种,顺势而推)我们来感受一下名家对于安塞腰鼓的朗诵。(播放视频) 2、我是小小播音员:预设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1)第7段,从一路高昂和先缓慢后高昂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指导,来理解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感受。 (2)文章反复出现的核心句子朗诵示范,不同的重音停顿,效果不同。 (3)29、30段舒缓的语气去读,读出静中的动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评论家 过度:好一个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壮阔场面的安塞腰鼓!正源于此,安塞腰鼓被选入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世博会、建国5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会演,知名度大增,红遍神州,成为安塞对外宣传的象征。)我们能不能说好一篇《安塞腰鼓》?请用“这篇文章好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出自己的理解。(多媒体出示)预设:如果学生说的方面很多,教师此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这篇文章好在; 1、用词。如:动词、叠词?? 2、修辞。如:排比、比喻、反复??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动静映衬。 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多读,通过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点拨:比喻使语言更形象,排比使语言更增强语势,形象与气势并存。正是因为短句,才使文章的语言变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文字多么值得玩味呀,趣从文生。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归于静寂,这是符合我们学习的规律,由动到静,让我们在静中去想,在静中闪动,以静衬动,动印痕于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补充适当点拨; 1、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2、从句式上说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4、从写法上说; (1)能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动静结合。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同时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五、主题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他为什么要写?让我们走进刘成章,(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和散文《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作者是陕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们从其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和倾心爱恋。唯有如此,他才写的酣畅淋漓,曲尽其妙。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慷概激昂和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们一起读起来,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习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成语故事会”,看看谁读的成语故事多,讲得好。 (二)讲故事。 1、提出评比要求: (1)表达清楚流利。 (2)讲得生动,有感情。 (3)理解成语的意思。 2、学生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3、组织学生评委打分。 4、评出优胜者。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读了《张潇洒》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张潇洒是个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敢于尝试的人。“小狗乐园”计划失败了,但说不定,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呢。你们说说,他可能又开始什么新的“工程”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写一写张潇洒的故事。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张潇洒就是你的同学,请你写一个小故事,讲讲张潇洒实施一个新计划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故事要有新意。 2、可以将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挪到张潇洒的身上。 3、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人物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作文。 1、学生自己构思。 2、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讲评作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阅读段段通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 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