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
范文 |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