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师说教案 |
范文 | 师说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说教案 篇1【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 2.A B 3.A 师说教案 篇2【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标重点】 1.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前瞻预测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义,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前瞻预测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 C. 不耻相师。 D. 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C项中的“耻”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其余各项加点的词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师”“以……为师”“以……为宾客”) 5. 虚词的用法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熟语积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语段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这比《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注入了民主与辩证的新内容。 高考在线文学常识 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创作心语]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一. 语篇结构分析 文章在第一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为同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一个典范。紧接着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对老师的职责、任务加以说明。最后又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以贵者为师、长者为师的封闭观念。 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分别以“古之圣人——今之圣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组对照组,揭露一般社会士人的矛盾现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证当中,使文章充满了力道的美感。 在第五段中,韩愈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和首段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互呼应,再次强调:并非只有特定对象的人可以当老师,只要是德性高于我,术业高于我,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希望大家打开胸襟,广泛学习,不要以向人求学问道为耻。 最后一段,作者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看来和通篇主旨并无关联之处,但却使文章落到实点,使通篇议论有个收束,让文气前后贯串,一气呵成。 二. 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体会】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师说教案 篇4《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本资源来 师说教案 篇5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dòu ) 乐师(yua ) 阿谀(yú ) 郯子( tán ) 苌弘( cháng ) 老聃( dān ) 经传( zhuàn ) 贻笑大方( yiī )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乎:①生乎吾前 介词,在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内容学习: 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⑤分析本段的结构: (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 【同步测试】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 A.蟠(fán)句读(dú) 针砭时弊(bì) B.谀(yú)苌弘(chánɡ) 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谄(xiàn)媚 不拘于时(jū) D.聃(dān)严谨(jǐn) 以资切磋(chā)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 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 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 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名词,老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词,道理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知识水平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风尚 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代童子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他们 ②其皆出于此乎 助词,表推测语气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代词,他的;代词,他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那些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 助词,表反问语气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内容学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③ 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 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 ④小结本段: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①圣人无常师 名词,老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名词,老师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名词,老师 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形容词,贤明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内容学习: (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师说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要求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关键词:补充——古人称名 (1)姓+字:韩退之 (2)姓+籍贯:韩昌黎 (3)姓+官:韩吏部 (4)姓+谥号+敬称:韩文公 教师参考: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指导朗读课文。 提醒:句读(dou)、或不(否fou)、焉谀(yu)、欤(yu)、蟠(pan) 三、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1——7(1、老师;2、老师;3、老师;4、5意动“以……为师”;6、动词,学习,也可意动;7、老师) (2)所以——“用他来……的”凭借 (3)固——本来 (4)庸——难道,岂 (5)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 (6)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判断语气,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间舒缓语气,停顿,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3、学生问疑 4、翻译 5、论证分析 论述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1)古代传统——(2)从师作用——(3)以“道”择师之标准 6、试背诵 7、作业 第四课时 1、齐背诵第一段,指名翻译第一段 2、朗读第二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从师学习的道理,B从师学习的风尚)(注意后一个“也”的用法) (2)问焉(兼词“于之”) (3)下圣人(名次活用为动词“低于”) (4)耻学于师(意动) (5)圣益圣(A名词,B形容词“圣明”) (6)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猜测性语气,可翻译为“大概”) 其可怪也欤(同上) (7)则耻师焉(耻,意动;师,动词;焉,语气词,“了”) (8)受业——授之书(注意写法) (9)句读之不知(倒装) (10)或师焉,或不焉(或,有人;师,从师;焉,语气词,不翻译;“或不焉”省略句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批判轻师的世俗: 对比古圣人和今众人的态度与结果——对比“小学”而“大遗”的两种做法——对比下等人 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 7、试背诵 8、作业 第五课时 1、背诵、翻译1、2段 2、朗读第3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师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动——比——是,这样——因此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论述能者为师的道理: 以孔子为例——师与弟子的辩正关系 7、试背诵 8、讨论最后一段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文——六艺——于1,2——嘉 古散文——(联想四书五经)——于1被,于2向——赞扬 9、书后问题讨论 10、作业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师说教案 篇7课程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程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课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教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文章 1.学生自读文章,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文章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文章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答案:“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答案: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总结:“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总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总结:“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答案表示了他的立场? 答案:“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答案: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师说教案 篇8一 师说 一、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 重点、难点分析 (一) 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 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 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