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范文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够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教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高兴,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 (学生数,并回答:“30个”) 教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 (学生数,回答:“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 教师:“现在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十分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 生:“想。” 三、新授 1、初次接触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 教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现在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行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 (学生开始动手数,并汇报) 教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指,学生一起数) 教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29人”) 教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 (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师:“好,拿出表1,开始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 教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教师:“这位同学真勇敢,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那么海滨浴场的人只能按男女进行分类吗?可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下面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方法,进行人数的清点,把整理的数据填入表2中。看哪个小组选则的方法好,整理的速度快。”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个小组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第一个展示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以后的让学生自己说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引出课题,进行巩固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好了,你们看,海上还有许多漂亮的彩色船只,有大有小,现在你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统计方法对海上的船只进行分类统计吗?(学生:“能。”动手填表) (学生展示) 教师:“刚刚我们把海上的游人和船只进行了统计,那你们能告诉老师,统计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简便、清晰、一目了然。”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不,小丽有一个漂亮的衣柜,可是里面却十分乱,裤子、上衣、裙子都堆到了一起,(出示幻灯片)你能帮小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吗:” (学生动手填表) 教师:“哪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说:“我是将衣服分成了羽绒服、裤子、裙子三类,其中裤子四件,裙子七件,羽绒服三件。合计十一件。”) 教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学生回答,即使发星) 教师:“我替小丽谢谢大家了,快乐的40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看我们的得分情况,我们也进行一个统计。(师生合作完成战绩统计表) 教师:“现在本节课小擂主已经产生,他们是几组?” (学生回答,奖发金星) 教师:“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我希望大家回家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柜、书橱、书包。做一个会做事的好学生,好不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四、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二)接力赛(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我们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接力赛。(出示三块小黑板,上面各有几道用白纸盖着的算式。同时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分成三组,用红、黄、蓝三色粉笔作为各组的接力棒。各组的第一位同学撕下算式上的白纸并写出得数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顺延直至所有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你们会用口诀做算式。看着这幅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的教学楼)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这也有几个问题,看看和你们的问题一样吗?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9页第4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案例点评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学具盒(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 (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课件显示完整的例1。(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 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 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 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 教师板书出示例2:36=□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 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五、板书 3的乘法口诀 三三得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 6里面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2倍(板书)。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学生边说老师边指黑板)。再请两个同学起来说一说。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 先由老师拍,第一次拍两下,第二次拍4下,问孩子:第二次拍了几个两下,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再由师生对拍,老师拍1下,要求孩子们拍的是老师的4倍,老师拍2下,要求孩子拍的是老师的5倍。 2、教学例3。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6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6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3倍。 6÷2=3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绿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6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6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2倍。 12÷6=2 3、教学例4。 小朋友去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小组的小朋友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植了7棵树。” 第二小组的小朋友说:“哈哈,我们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哟!” 那么第二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7×3=21(棵) 则第二小组植了21棵树。 4、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5、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 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 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 今天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你能找到这里的倍数关系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加、乘减 教案设计 学校:永安乡完小 执教人:黄海涛 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教材第56页的例5及做一做,课本练习十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 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1.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今天老师看看谁的反应和计算又快又准,如果谁算对了苹果就给谁,可以吗? 2.课件出示小熊图片,今天我们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 图1:(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列式:3×4= (12)4×3= (12)3+3+3+3=(12) 2. 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1)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2)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3)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 4×3-1=2+3×3= (4)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板书: 3×4-1=11 3. 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板书: 3×4-2=12 三、课堂练习 1. 第56页的“做一做”。 (1)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4-6题。 3. 开放题:请同学们算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同学间互相交流,请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名师课堂第27页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四、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教学目标: 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 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过程,初步体会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8×9+1320—3×4 7+4×720—8×2 二、新课 出示例3 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 问:用脱式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板演58—(14+6) =58—20 =38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 三、做一做 让学生在脱式本上完成,叮嘱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集体订正。 并指明6名学生板演。 问: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58—(14+6)=58—20=3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这部分教学内容多,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可以把“三位数的加法”部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区重点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较快。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沈阳市大东区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2. 师:王爷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月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痹诩剖?器上拨珠计算。 b?庇么照?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庇昧惺?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 5. 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7. 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9.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蓝猫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品及标价。) 2. 师:谁来为蓝猫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价格? 3. 出示问题: (1)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录音机用多少元? (2)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微波炉用多少元? (3)蓝猫只有1000元,请你帮它选两种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多少元? (4)如果它用900元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实践感悟。开课伊始,教师设计用一段录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这一情境,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即播放王爷爷回收废电池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自由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我们承认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本节课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问题(4):“如果它用900元钱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先加再减的方法,也可以用连减的方法,给学生的计算提供较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如果先把两种电器的价钱相加就能凑成整百整十数,很快能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前几节课的口算知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