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桥教案 |
范文 | 【热门】桥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桥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桥教案 篇2操作过程 1、召集学员介绍项目名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跳跃。 2、讲解保护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3、要求全体学员完成,跃出前要将起跳绳探出脚尖,先将保护绳向前打,然后再跃出,跳跃时不允许抓前面的保护绳索。 4、学员到桥上先站稳,然后由教师为其加上保护绳索,再摘去上升器铁索。 5、全体学员给准备跳跃的学生加油。 活动目标 1、“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自我突破,挑战自我,超越心理障碍,全力以赴,克服队员的畏难情绪。 2、同样的项目在地面完成是容易的,但是换到高空为什么就那么难呢?通过高空中的项目,增进员工的适应性。 3、通过加油、鼓励、关注等让学员认识到相互激励与关爱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必备因素。 4、以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和获得机会。 5、认知心态对行动的影响,学习缓解心理压力。 项目规则及保护要点 所有学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依次爬上断桥,完成两次跨步跳(跳过去、跳回来)视为成功。 1、确认学员已穿戴好安全装备(包括安全带、安全帽、上升器),在指定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后方可上升。 2、在断桥上起跳前,学员应将用力的脚的`前1/3伸出桥板边沿,然后抬头,将保护绳甩向前方,起跳(学员也可一只手拽住保护绳起跳,但不推荐)。 3、跳跃断桥动作三禁止:第一,严禁助跑和跨;第二,严禁双脚跳;第三,严禁单脚跳。 4、学员上断桥之前,应由队长带领全队队员为其加油——全体队员将手放在即将挑战自我的学员的头部、肩部,整齐地大声喊出其名字及“加油”等话语。 5、项目进行期间,其他队员应关注上方的队友。 注意事项 1、教师须示范讲解安全带、安全头盔的穿戴使用方法,进行上桥攀爬前须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注意安全带反扣和女学员的长发,有长发者应将长发束入盔内,头发特别长的应放入衣服内)。 2、讲完规则时应让学员在地面实验跳跃几次,熟悉动作要领,大致并了解自己能跳的距离。 3、教师与学员一样,一旦上桥,任何活动都必须在有保护的状态下进行。 4、关注学员情绪——特别是一上来就很紧张的学员,让其进行深呼吸,给予足够的鼓励。 5、教师应有耐心,控制自身情绪。 总结分享 1、成功跳跃后,你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2、跨之前和跨之后的心态有何不同? 桥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桥教案 篇4课前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说一说:这是什么?它像什么? 2、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彩虹有关的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3、说一说:“七彩”指哪些颜色?(介绍科普知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进行科普教育,实现学科的整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读不通顺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 2、师范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认读识字。 4、师出示带生字的词或短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记忆生字。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教师先不要范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使学生在自读中熟悉生字词。教师的范读,可以达到正音、指导的作用。在认读生词和生字时,教师有意识的从简到难,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循序渐进地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很好的记忆。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同组同学互相评价指正。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 师指两个小组试读课文,其他小组评价指正。 3、 逐段指导朗读,各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和问题。指导学生借助“那是用七彩的丝绸结成的桥。感悟七彩桥给人的轻盈飘逸之感。理解“倾泄”的意思。 引导想像站在桥上摘星星的情景,学生做一做动作。说一说:星星摘下来你想用它做什么? 4、 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三段,其他同学想像课文描写的奇妙景观。 5、 小组互相读课文,每个人都说一说在读时自己头脑中所想像的画面。、 6、 说一说:你见过彩虹吗?看到美丽的彩虹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在读中欣赏、读中体会、读中评价,既欣赏了别人的朗读,又欣赏了自己的朗读,还发展了评价能力。一系列的引导想像交流,发展了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激发想像力。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生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占格位置。 2、学生独立书写。提醒学生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础。要求孩子书写认真并写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五、课内延伸 1、收集描写彩虹的词语、句子或诗,摘抄下来。 2、把你看到彩虹后的奇思妙想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知识。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想象已现实为主,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读懂读通课文,学生自主解决生字生词,老师泛读达到正音的目的,在初读课文之后交流体会,解疑答难。老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渗透一些科普知识。如:彩虹的七种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青、紫,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对生词“似的”的解释采用了结合上文来理解词语,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不把知识驾驭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而是让学生结合语境来解答,从这句话中引出瀑布,鼓励学生多多吸收课外知识,从“瀑布”的样子让学生感受“倾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课文中作者想象的奇妙,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并让学生自己也去想象雨后彩虹。 板书设计: 看 飞 摘 七彩桥 (奇妙) 桥教案 篇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谓语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结合起来 2、通过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拟西湖:“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中的《晚游六桥待月记》,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学质疑: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1、学生翻译,师生共同纠正 五、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本文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七、课外作业: 课后认真观察校园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写一篇《校园秋景图》 桥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出示思乡的古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指名读,4位。 ……有韵味; ……我仿佛看见了这一轮皎洁的明月; ……字正腔圆; ……你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诗中的情境 (2)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思乡) (3)通过描写什么来寄托这份感情的? 是的,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月亮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思乡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这份情感的。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看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个题目,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位 ……美; ……诗情画意; ……世外桃源 3、请你“看”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 4、作者的家乡有多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读课文,要求:(PPT)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思考:作者的故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生字词、课文朗读: 1.课文当中有几个词语特别难读,你都会了吗? 出示:潺潺 粼粼 婀娜 唱和 干涸 点缀 2.看,这些难读的词语都藏到了句子中,你能读好他吗?请4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一人一句。(词语标红) ……你的字音真准 ……你的声音可以更响亮些 ……课文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3、那作者的故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再读 1、这美丽的故乡,引得作者魂牵梦萦,文中有个地方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你能找到吗?画下来。(PPT出示 “那段日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齐读。 3、作者说的“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时候?(童年生活),作者离开故乡已经几十年了,可他一想到自己的故乡,她依然饱含深情地这样说:“那段日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4、究竟是哪些美好的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呢?请您在课文中找一找。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请你在旁边写写感受。 五、细品 (一)第一段 1、婀娜的舞姿 这是描写故乡的—— 你能谈谈读了这句话的感受吗? 把你的感受放在朗读中。 2、清澈的小溪 第一段中,还有像这样写故乡景色的句子吗? 这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多美啊! 谁能来读读这句? ……老师看到了这条欢快的小溪。 3、齐读。让我们把这份美的感受放在朗读中,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小结:潺潺的小溪,婀娜的杨柳,歌唱的水鸟,这样的景色在作者的脑海中不断萦绕,即使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当时的美景依旧历历在目,难怪作者说——“那段日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桥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幼儿初步懂得与人相处应谦让的道理。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头饰和指偶、平衡木。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们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谦让。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二、看一看。 1、设疑,出示观看课件《小羊过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羊过桥》,今天,它们都要走过这独木桥,去看各自的姥姥和爷爷。小白羊和小黑羊是怎么过桥的呢?他们过桥了没有呢?小朋友们看完就知道了。 2、回答疑问。 (1)小白羊和小黑羊过桥去做什么? (2)他们过桥了吗?为什么? (3)他们各不相让,结果怎样? 3、教师小结:两只小羊都想自己先过桥,谁也不谦让谁,结果都掉到河里去了。 过渡:过个桥就这么难吗?让我们看看小白兔是怎样过桥的吧。 三、比一比:儿歌《小白兔过桥》。 1、提问: (1)儿歌中讲的是谁过桥?他们过桥了吗? (2)小白兔是怎么过的桥? (3)“为什么河水会哗哗笑,小鱼会蹦蹦跳”? 2、教师小结:河水哗哗笑,小鱼蹦蹦跳,那是在夸奖小白兔,小白兔懂得礼貌,知道谦让。在好处、方便面前能够做到不抢先、能让人,就是讲谦让的表现。 四、想一想:小白兔能过桥,两只小羊为什么过不了桥?两只小羊怎么才能安全的走过独木桥? 1、指名幼儿回答。 2、教师用指偶演示过不了桥的情景。 桥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概念及“孤岛取宝”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脊柱部位的柔韧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本课为四年级的教材内容,仰卧推起成桥,属于平衡类技巧,此项练习曾经在三年级出现过,但由于当时学生年龄小,力量素质较差,控制能力薄弱,因此完成的质量不高。本次课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点,安排了练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主要靠双臂、两腿、推蹬、顶髋、挺腰,使身体拉满弓成“桥”。让学生体会身体倒置的体位感觉和运动感觉,提高控制身体平衡能力,为学习手翻类技巧教材打下基础。 2.“孤岛取宝”游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团队沟通,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的时期,比较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并乐于向同伴展示运动动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多种运动基本技能,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专长,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依赖性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和他人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四.教学方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入境动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2.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探索。 3.评价激励法,激发学生进取动机,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有信心的进行学习。 学法: 采取了尝试学习法、想象创新学习法、讨论探究学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了“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从生活走向体育,再从体育走向生活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异想天开,让学生在享受学习、体验的成功和快乐的同时增进健康,提高体能。 六.教学思路: (一)纽带之光 1.展图激趣 通过让学生欣赏各国不同时代、不同结构和不同形状的桥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2.热身游戏 采用学生喜爱的几个小游戏来活动,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即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完成用身体造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桥的畅想 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导趣、导思、导疑、导创,采取多种教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实,异想天开。通过创想练习、尝试练习、学导练习、目标练习、自主练习、探究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快乐参与 1.创设情境,现在脚下就是一片汪洋大海,不要掉进大海,不要迷失方向。让学生自己阅读任务书,并灵活运用任务书规则共同完成任务。2.激发思考,自己想办法搭桥过河取宝。3.点拨引导,怎样就可以既快又安全的取到宝物?制订可行的方案。4.总结反馈,游戏结束各团队讨论成败原因。 (四) 恢复身心 舒缓的音乐响起,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自由自在的情境中,跟随教师一起放松。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 2.生生互评这节课的评价内容,我列出了4项,学生根据自己课堂中的表现,认为那一项做得比较好,就在我真棒一栏,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成功。如果某一项不理想就在能更好一栏,画一个小笑脸,如果还有差距就在加油呀一栏,画一面红旗,表示努力的方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提高自己。 3.生评教师 ·你觉得体育课愉快吗? ·体育课中你总是尽情和充分的运动吗? ·你在体育课中又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体验吗? ·你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会了一些新的运动技术了吗? ·你能自主的进行体育学习吗? ·你能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充分练习吗? ·你在体育课中能和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吗? 通过设计的七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体验和获益情况,可以间接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4.教师自评: 通过生平教师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自己,找出成功之处与不足,充分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八.教学效果预计: 1.掌握知识预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和 “孤岛取宝”游戏的方法与规则。 2.心理状况预测: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情趣高涨,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完成教学任务。 3.生理状况预测: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30—135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在165次/分左右。 桥教案 篇9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作者是分几段来写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桥身、火车道、公路等方面)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桥怎么样?请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3)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大桥壮丽的呢?把第1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找出来。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③作者说桥墩是什么样的?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①第5句是写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大桥的桥身? ②边看投影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 (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成的,而且又宽又长,正桥连接着引桥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作者才这样比)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 ④小结:这两句作者通过写桥面的宽阔来讲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下面我们连起来看,写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作者先总的说大桥十分壮丽,然后从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仿佛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面特别宽阔这几方面来具体说明大桥是如何壮丽的)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