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
范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1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着手,抓住了课文的主要意思,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着中心句去提问题。然后确定一条主线——哪些句子让人感受到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呢?相机让学生动笔画画找出来的相关语句,接着让学生汇报阅读情况: ①、二十世纪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②、我们的祖先有哪些幻想,都实现了吗? ③、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大大改观了?在这个基础上回应全文,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等同学们都感受到20世纪前后的变化之大后,让他们谈谈体会。最后领悟作者举事例、作比较、围绕中心句去写的表达方法。 感到不够满意的是学生读得少,形式单调。虽然重点突出了,难点解决了,但这是篇说明文,比较枯燥。加上有很多家长来听,为了空气流通,我没采用辅助工具——多媒体。所以感觉课题气氛有点闷。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3一、 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 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揭示话题。 2. 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 指名读本词说话要求。 4. 师小结归纳要求: ① 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② 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③ 当众演一演。 二、 指导。 1.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 指名读。 3. 师小结,板书:一要有表情地说普通话; 二要学会主持人常用语; 三要说好应变的话。 4. 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 指名说。 6. 师小结,板书:节目开始前要用敬语; 节目之间要有衔接语; 节目结束要说祝贺的话。 三、 练习。 1. 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上台表演。 3. 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 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5. 小结:鼓励学生今后积极争当班队主持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4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 ,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 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5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6教学目的: 1、 掌握本课13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2)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 (3)指名读 用字组词 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墙 凌 2、齐读,这两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 3 在田字格中 指导墙字 4 生仿写 5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6 课件出示 绕 陶 偏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窄右宽, 上下对齐 (2)上下结构的字。 “菊 篱”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部分均扁。 素 上下相等 下边要紧凑些 (3) 幽书写时以横中线 和竖中线为轴进行书写 (4)半包围结构的字。 “遥 磨”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7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①朗茨第二自然段,回答描写小蜒样子的词句: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②这段话用新月、水蛇比喻小艇 点拨:“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是说船的样子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是说船的行动轻快灵活。 ③朗读第三自然段,回答这段话中哪句话写出小艇座位的舒适?(第一句)哪句说出乘船游览的乐趣?(第二、三句) ④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三句。 ⑤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操纵自如”。 ⑤回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脚忙乱;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老师点拨:以上三点是从正面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第五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从侧面写船夫驾驶技术高。 2、朗读第二段。 六、读练三一一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第三段) 学生借助旁批,采用“读、想、划、批、说、写”的方法,自学五至六自然段,老师巡回辅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8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多幅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整体观察,初知事件 1.描述事件开头。 2.出示一至五幅图,引导观察。 3.说说图意。 三、细致观察,述说感动 1.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2.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 四、练笔、评议 1.学生练写片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 修改自己练写的片断。 2. 注意观察生活,及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 板书设计: 打动心灵的画面 看到…… 想到…… 第二课时 (书面习作并评点、修改,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9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省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10二胡,也称胡琴,宋代典籍中图录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均是现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间放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纪以来,许多人对其进行改革,音色更加纯美。 传播最广泛的二胡曲,是20世纪中期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全曲在两个主题的相互对应中展开,主题旋律委婉流畅,简洁凝炼。两个主题,步步发展,层层变奏,跌宕起伏,高潮处显露出作者倔强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suì),大气磅礴,结构谨严。充分运用了5个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流于小城狭镇中的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心境,是民间器乐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了10首二胡曲,几乎首首精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