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范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通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自主观察、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2.积极尝试按一定规律排序;

3.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游戏卡片(幼儿人手一份),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2.幼儿已有排序经验。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小兔开了家商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观察发现,探索规律

看,小兔商店里的商品可真多!有什么?是怎么摆放的?

小结:这些帽子、围巾、手套、袜子可不是乱摆乱放的,它们排着队伍呢!

1.帽子围巾的规律(ABAB)

师:帽子围巾是怎么排队的?(一条围巾,一顶帽子)

小结:原来,帽子围巾是按照一条围巾一顶帽子,这样一个隔着一个很有规律排的。

师:你们会这样一个隔一个的排队吗?(幼儿按男女生间隔排座)

2.袜子的规律(ABBABB)

师:袜子是怎么排的呢?(一只红色的,两只黄色的)

小结:哦,袜子是按照一只红色的两只黄色的,这样一个隔着两个很有规律的排列的。

3.手套的规律(ABCABC)

师:手套又是怎么排的?(一只红的,一只黄的,一只蓝的)如果接着往下排,你觉得后面应该排什么?

小结:原来,手套是按照一只红的一只黄的一只蓝的,三种颜色一个隔一个这样很有规律的排列的。

总结: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或是一个隔着两个排都是很有规律的排队方法。

4.生活中的规律

师:平时你见过哪些东西是这样很有规律的排队的?

小结:有规律排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规律的排队可以让我们一下子猜出下一个是什么,而且这样排队还很整齐美观。

5.练习运用规律排序:按ABCABC的规律摆放图书

师:小兔商店里购进了一批图书,请小朋友们把三种图书有规律的排到书架上。

三、游戏操作,运用规律

1.认识游戏牌:小兔想请我们来当营业员,愿意吗?这些是小兔商店的工作证,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佩戴自己的证件。看看这些工作证有什么不同?上面有什么?(大小,颜色不同,有数字,有图形……)

2.观察游戏牌:发现自己工作证的不同。

3.游戏:按规律排队

商品都按规律摆放整齐了,小营业员们,我们也按照规律排好队,好吗?看,是什么规律?

1)按工作证数字规律排队(ABCABC)

幼儿重新组合在起点标志处按要求排队(排除色彩、大小干扰)

2)按工作证大中小的规律排队(ABCABC)

幼儿在起点标志处按要求排队(排除色彩、数字干扰):先分大中小三组,再按规律排。

3)按工作证颜色规律排队(ABCDABCD)

幼儿重新组合在起点标志处按要求排队(排除数字、大小干扰)

4)按工作证图形规律排队(ABCDABCD)

幼儿重新组合在起点标志处按要求排队(排除颜色、数字、大小干扰)

四、延伸

小兔商店里又进了许多新的商品,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新本领按规律帮小兔把商品摆放好,好吗?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读7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会排列1~7的点卡或数卡,说出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继续学习同伴之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重难点:

会排列1~7的点卡或数卡,并能说出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7长条点卡个一张,1~7数卡各一张;点卡、数卡每人1套;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玩“按序排点卡”游戏。

1、教师排好1~3的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相邻两数点卡多1或少1的关系(如2比3烧1,3比2多1)。然后小结:每一张点卡都比前一张多1个点。

2、请幼儿根据前面排出的三张点卡的规律,想一想:第四张应排几的点卡?剩下几张点卡又该怎么排?全部排好后,带领幼儿读一遍所排数序,并告诉幼儿:这样排点卡,就叫“按序排点卡”。

3、请幼儿拿出点卡,自己按顺序排出1~7的数序。

二、玩“接数补漏”的游戏。

1、教师按从少到多排出几张数卡,但在1~7的数序中缺少2~3个数字,如数字“3”和数字“5”。问幼儿漏了数字几,请幼儿帮老师补上。

2、幼儿补好后,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放。(引导幼儿用相邻两数差1的关系来回答)

三、幼儿进行《幼儿画册》中“排一排”的操作练习。

请幼儿读一读数序填空卡,判断漏了点数几或数字几,然后用点子在空格里填上漏掉的点数或数字。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3

一、设计思想。

因为幼儿园托班孩子年纪小,易学易动好表现。他们在初步认知了红、黄两种色彩后,对色彩产生了越发浓浓的兴致,针对幼儿园托班孩子的年纪特征,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以事必躬亲的方法学习,体会游戏学习内的快乐,与此同时初步学习将红黄两种色彩开展归类。

二、教学目标。

1、认知黄色,加强认知红色。

2、让孩子懂得把红、黄色开展归类。

3、在玩中体会同种色彩排在一块儿的快乐。

三、教学预备。

1、装有红、黄颜料的瓶子数个,瓶里的颜料水不可以太满方便孩子摇动。

2、红、黄色玩具饼干多于孩子人数。

3、红、黄色小毛驴与孩子人数相等。

4、红、黄色标识各一。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孩子玩手指游戏――我的小手,集中孩子注意力。

1、启发孩子看情景,提问:这儿有一些啥色彩的物品?

幼儿教师在情景中摆放好与孩子人数等同的红、黄色的小毛驴,启发孩子观测和察看。

2、首次归类:幼儿教师预备好标识并启发孩子看,让孩子骑小毛驴按色彩排队,体会同种色彩排在一块儿的快乐,要点认知黄色。

让孩子认知色彩标识,并要求孩子把自个儿的小毛驴骑到色彩标识处排队。

你的小毛驴是啥色彩的?你将它骑到啥色彩的标识后方啦?

(二)找一找玩一玩,体会愉快:游戏“摇摇摇,变变变”变优秀的集中)

1、让孩子把红色颜料送往小毛驴后方排队。(红色的集中)

2、让孩子把黄色颜料送往小毛驴后方排队。要点认知黄色。(黄红、黄颜料。

(三)送饼干给小毛驴吃,启发感情。

1、游戏:孩子孩子真喜欢玩,走走,跳跳,请把红色的饼干赠送给小毛驴吃,用相同的方式送黄色饼干。

2、今日孩子都非常棒,找着了自个儿喜爱的小毛驴并帮帮它找着自个儿的色彩,给它排了队。此刻孩子们与小毛驴都累啦,我们一块儿歇息会儿吧!(孩子同小毛驴一块儿装作睡)

五、教学扩展:

让孩子用对应色彩的颜料给小毛驴做一個漂亮的小手绢,可以让孩子自个儿用手蘸颜料将幼儿教师预备好的一张正方形小纸涂满色,或者依照自个儿的意愿用笔画上对应的图形。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4

目标:

1、 在游戏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2、 愿意用动作表现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3、 能一边念儿歌一边表演。

准备:

鸭妈妈头饰一个。场地上放青菜卡片。

过程:

一、 以游戏导入。

1、教师做鸭妈妈:“鸭宝宝,今天的太阳真好,妈妈带你们去晒太阳,好吗?鸭妈妈先请小鸭子排好队伍,做一群神气的小鸭子”

2、教师与幼儿排着队伍一起矮矮、歪歪地学小鸭子走走,拍拍翅膀,晒晒太阳,帮助幼儿体验与妈妈一起游戏时高兴的情绪。

3、当幼儿发现青菜卡片时,鸭妈妈与小鸭子一起快乐地伸伸脖子吃青菜。

二、理解儿歌。

1、教师:“鸭宝宝,咱们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吧”。教师与幼儿一起自由松散地坐在地下。

2、理解儿歌。

“刚才鸭宝宝们跟着鸭妈妈,咱们是怎么走的呀?谁来学学看?”幼儿回答并表演。教师念儿歌,“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鼓励幼儿一起来学学歪歪矮矮地走路,感受快乐的情绪。(强调:一排、矮矮、歪歪。)

“鸭宝宝,我们到了草地上,还做了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看?”幼儿回答并表演,教师念儿歌:“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伸脖子,吃吃青菜”。幼儿集体表演并学念儿歌。

“鸭宝宝,咱们要回家了,应该怎么走呢?”教师带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一起排着队伍矮矮、歪歪地学小鸭子走回家。

三、 再次游戏。

“还想跟鸭妈妈一起去草地上玩吗?”“这次咱们要念着儿歌来玩了,看哪着小鸭子最能干,念的儿歌最好听”。一边念儿歌一边游戏,结束时离场。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2.能仔细观察排列的规律,清晰的.进行表达。

3.对排序活动感兴趣,愿意并积极的参加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穿好的积木珠子教具、不同颜色积木(小动物积木)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用穿好的积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

师: 现在老师来变魔术,噹噹噹变—这是什么?那这盒子里面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绳子上挂的是什么?哦小积木,是什么颜色的小积木,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猜一猜。

幼:……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那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猜出来的?请个别小朋友回答:

2.老师慢慢的展示穿好的积木,让幼儿观察积木的排列顺序。

师:我这里还有一串,也要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这是什么?谁来告诉我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排排队的?幼:……

师:我们很快的来猜一次,最好还没拉出来就猜。幼:……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串珠积木”的排列顺序,并说一说是怎么排列的?

师:今天小积木和小动物来排排队,那还有几个图形宝宝也想来排排队,是什么图形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排的?幼:…好我们从这边开始数,有几个粉红说清楚点。请个别幼儿回答。

2.引导幼儿探索、感知“图形”的排列规律特征,让幼儿观察,说一说是怎么排列的?请幼儿接着排列。

(1)图形宝宝颜色排列。

师:不是所有图形宝宝都能往下面排的,是不是呀?

(2)图形宝宝形状排列。

师:好,还有图形也来排排队,是什么图形呢?幼:

师幼: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一个…

三、通过操作,进一步巩固感知物体的规律特征。(教师根据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1.请幼儿到桌子前按规律自己动手操作,排列好的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排的(一个……一个……)

师:那么今天老师也请小朋友也来排一排,你们会排吗?幼: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桌子上有的给圆形宝宝颜色排排队,有的是给图形宝宝形状排排队,等下老师要请每个小朋友你去找一个你喜欢的地方,然后看看前面是什么排的,那后面也要什么排的。老师再讲一遍,你要看清楚前面是怎样排的你后面也要怎样排的,知道吗?排完后把你排好的拿到老师这边来,老师帮你贴在黑板上好吗?

四、小朋友今天表现的都很棒,让小朋友也来排排队开火车,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真观察和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大胆想象植物生长的情景。

2.让幼儿知道植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并让幼儿练习用直线表现植物的根、茎、叶。并进行线和形的排列表现。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画纸、白板笔、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好,你们抖擞见过哪些植物呢?(让幼儿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知道的植物。)

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植物,小朋友仔细观察,看和你见过的一样吗?

2.通过观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叶子有什么形状?”

“怎样长在茎上?”

3.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想象力。

作画引导:A、植物是怎样从土中长出来的?

教师小结: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由下向上长,在长长的茎上长出许多叶子,叶子分左右两边长在茎上。

B、在一片植物里,它们长得是不是一般高,一个样子呢?

教师小结:实际上植物生长有快有慢,因此是高高低低的,有的茎粗些,有的茎细些,有的植物长得直直的,有的植物长得弯弯曲曲的。

C、植物结出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植物的什么部位?

教师小结:有的长在植物上面,有的长在植物叶子下面。

4.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排植物,请小朋友根据自己见过的或想象的植物把它的茎、根、叶画出来。

5.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画的好的可以当面点评,与幼儿一起分享,激发其他幼儿的作画兴趣。

6.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则可引导幼儿通过启发和联想,让幼儿在画中添加土壤、水分、阳光。

7.幼儿作完画,教师给予评价,培养幼儿审美观。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验物体从短到长的顺序关系。

2、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长短给5根小棒排序。

3、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棒排列的顺序。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多用插板、白磁板、底纸9《金箍棒》,磁贴:金箍棒长短顺序卡5个;底纸10《水果排排队2》,磁贴:大小水果排序卡苹果(或桃子)5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介绍情境,引出问题出示底纸9《金箍棒》和长短顺序卡磁贴:“一群小猴来到花果山找孙悟空学本领,孙悟空拔下几根汗毛吹了口气,变成了金箍棒!大家看看一共有几根金箍棒?这些金箍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哪根最短?怎么看出来的?哪根最长?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5根金箍棒该怎么发才合适呢?最短的一根发给谁?”请幼儿自由表达,得出一致意见:最短的一根要发给最小的那只。

2、演示规则教师边说边演示:“好,那我们就把这根最短的金箍棒放到最小的猴子手里(放入框条)。正好跟这个框条一样长,不长也不短。”

师:“其他几根金箍棒该发给谁呢?等一会儿请小朋友自己把这些金箍棒按从短到长的顺序,一根一根的放进框条里,发给这些小猴子。每一根都要不长也不短,正好放进框条里。你会做了吗?等所有金箍棒都发完了,还要按顺序说一说金箍棒是怎样排的?”

3、介绍巩固组活动。

师:“今天孙悟空还准备了一些水果,要招待这些猴子们。这个《水果排排队》的活动你们还记得怎么玩吗?请小朋友从小红旗开始,照着范例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前三个水果,再想一想,剩下的水果怎么接下去排呢?排完以后再说一说,水果是怎么排队的。”

二、分组操作。

1、分组操作逐一请幼儿自选活动。

2、观察指导教师重点观察“金箍棒”组,看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

3、常规提示。

三、交流评价。

1、交流教师:“刚才你是怎么给小猴子发金箍棒的?谁愿意把剩下的金箍棒发完?”请个别幼儿上来完成排序。“他排的对吗?是怎么排的?”

2、评价教师:“今天哪些小朋友学会了把金箍棒从短到长?排好以后你告诉小猴金箍棒是怎么排的吗?你是怎么说的呢?”“哪些小朋友还到其他组去玩了?哪些小朋友会先收好材料再换组?”

3、整理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整理学具。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排一排》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遐想”、“礼遇”、“嘉奖”、“自暴自弃”等词的意思。

2、联系发生在“我”和新班主任之间的事情,揣摩引发“我”心理变化的原因,体会年轻女教师对学生诚挚的关心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3、结合理解“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置理解课题含义的悬念。

1、出示课题:坐在最后一排,齐读。

师:同学们,“坐在最后一排”似乎只涉及到一个小小的座位,然而,预习了课文后,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它对文中的“我”来说意义非凡。

那么,“我”和这个座位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根据预习时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从“为什么会坐在最后一排”和“又为什么离开最后一排”两方面作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学习:

⑴了解自卑的原因,板书“自卑”。

⑵从第二小节中找到体现我倔强、孤僻的事例,相机理解“遐想”

⑶强调“我”位置变动的原因。板书:第一排当中

3、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五年级时的这位新班主任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座位(板书:五年级新班主任),在座位的变动中还意味着 “我”的变化(板书:),所以课题“坐在最后一排”指的不仅仅是一席小小的座位,它还有着更深的含义。

二、概括文中介绍的几件事,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师:小女孩的改变是从这位新来的班主任开始的,她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作者写的时候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有详有略。

1、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先交流详写的事。

预设与引导:

△学生归纳有难度。

①提示表达要求,重在突出三方面的内容:

“我”怎样(起因)?老师怎么对待(经过)?

“我”的感受怎样(结果)?

②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第一件事。板书:第一件事

先指名交流,指导后,同桌互说,掌握概括方法。板书:那天

③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介绍第二件事。板书:一天

几天后

△将数学课上发生的事和语文测验后发生的事作为两件事。

①建立起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数学课上“发现近视”,在语文测验得全班第一时提议“换位子”。板书:第二件事

②引导学生讲完整。

2、继续交流略写的几件事。板书:以后

3、根据板书小结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7-15小节,了解“我”在老师的关心下,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

1、基于学生对第一件事的概括,从两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入手,体会“我”的矛盾心理。

师:语文自习课上,正当我拿着笔胡思乱想时,被老师发现了,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

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预设和引导:

△从“老老实实”、“胆怯”、“畏惧”、“习惯”这些词中感受“我”的害怕心理。

①想象“我”在五年级之前发生此类事后的境遇,了解“我”自卑的更深层原因——由于自己的自暴自弃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②理解“自暴自弃”。

△从“心头一暖”、“惊奇”这些词中了解“我”对这位新来班主任态度的转变。

①相机理解“礼遇”。

②联系初见新老师时“我”的“不屑”心理,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从三个反问句式和省略号中读出他内心的“愤愤不平”,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我”的倔强和孤僻。

指导读两个句子,抓住“但”、“却”,体会她矛盾的心理。板书:矛盾

2、从老师和“我”的对话中,感受老师的嘉奖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受。

⑴抽生分角色朗读9-13小节中老师和“我”的对话,联系上文老师的态度和对话中的提示语,读出语气。相机理解“嘉奖”。板书:幸福

⑵同桌互读。

3、体会作者在一详一略的叙述中流露出的幸福感受,和由此带来的自责心理。

⑴理解性引读14、15小节:

这天夜里,……

①指导“这天”是指语文自习课上受到老师嘉奖的那天;

②从“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和“通宵未眠”感受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极大的动力。

以后的日子,……

①“以后”是指在“这天”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

②从略举的几件事中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关心“我”的事情有很多,经常能体会到这种快乐,但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择要介绍,然而虽然写得简要,却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我”有了新的认识。板书:略

⑵出示学生心理活动的句子:我这才发现……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①了解“这”的意思。(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感受到了老师真心关心“我”的那时起)

②自读句子,当“我”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后,此时的“我”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由快乐转为自责)板书:自责

③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请联系上文说说你自责些什么?

各自准备,组织交流时,重在指导学生运用上文中交代过的信息,说清楚自责的理由。

如:以前,我总以为大家是因为我丑,我笨,所以不愿意和我一块儿坐,为此我自暴自弃,即使近视也不愿跟老师提出,情愿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至于作业,除了作些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这样我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怎么能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宠爱呢!

……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我”对之前消极想法和表现的幡然醒悟;感受到文章语言间的前后联系。)

④指导读句,读出自我责备的语气。板书:只配作最后一排

4、总结7-15小节,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矛盾-幸福-自责,感受新班主任给我带来的变化。板书:改变自己的想法

四、学习16-26小节,了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师:既然“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作者为什么还要具体介绍后面发生的那件事情呢?

1、自读16-26小节,找到其中的缘由。

预设与引导:

△因为这件事主要介绍老师发现了“我”眼睛近视,帮“我”换了位置,解决了困难。

引导学生从“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中体会“我”此时的感动。板书:感动

△因为当老师提出给“我”换位置的建议时,好几个同学都站了起来。

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看到了“我”的努力,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板书:改变同学的看法

△因为从白老师的话中“我”懂得了“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理解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板书: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指导读句;从“我的热泪汹涌而出”感受在“我”知道老师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板书:感激

……

2、师生共同总结:白老师的关心,不仅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让“我”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而且还改变了同学对“我”的看法,她们都愿意和“我”调换位置。板书:关心

3、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朗读16-26小节。

五、联系白老师意味深长的话,理解课题的含义。

1、联系课题和白老师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小结:知道本文作者把隐含着文章道理的关键词作为课题,这是确定文章题目的好方法之一,同时,读者也可以透过课题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带着自己理解读好课题和白老师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六、回顾“我”的心路历程,了解“心理活动”描写的特点。

1、根据板书中心理变化的词出示相关句子,师生配合,整体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师概述原因,生朗读体现心理变化的句子):

矛盾: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

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

幸福: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自责:我这才发现,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

感动: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感激: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我”发生着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原因,这一切都源于这位新班主任的关心。

2、对照课前预习要求,说说你认为哪些句子描写的是“我”的内心想法或感受?

学生交流。

3、指导与小结:描写“我”内心想法或感受的内容,就是心理活动描写,这在采用第一人称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而写“感动”和“感激”的两句话,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表现出来的,这是神情描写。

4、交流本文中其他描写“我”心理活动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七、根据板书,小结学习收获。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00:42